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gA肾病发病与热邪有关,病位在肾与膀胱.外感风热之邪,或思虑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致气血失和,湿热内聚,瘀血阻络,血络损伤而成本证.免疫学发病机制和遗传特性表明,其发病具有地域、种族的不同,同时有家族聚居倾向,遗传可能参与发病和进展.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两虚,瘀血阻络是IgA肾病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2.
IgA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且是导致肾脏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回顾中医各家对IgA肾病病因、病机标本缓急的认识,结合临床的经验,认为外感邪毒扰肾是IgA肾病蛋白尿的本证。临床中辨明标本缓急,急性期迅速祛除外感邪气,缓则以透邪为主,兼以扶正治疗IgA肾病蛋白尿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故从标本缓急论治IgA肾病蛋白尿,明辨标本,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IgA肾病(IgAN)为免疫病理诊断,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具有共同免疫病理特征(IgA或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伴C3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伴或不伴轻度蛋白尿的无症状血尿(镜下血尿及间断的肉眼血尿),部分病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现代医学在发病机理和诊断方面有较深研究,但治疗方面仍缺乏特效药物。近年来中医药对IgAN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将近年中医药治疗IgAN的进展报道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患者素体多有肾阴不足,复因外感风热之邪所致。风热入于少阴,肾络受损,瘀血阻络,血不循经则尿血不止[1]。久则肾阴…  相似文献   

4.
肾性血尿辨证治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 ,血液单从肾脏中随小便排出体外的疾病。笔者在治疗肾性血尿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将肾性血尿主要分为外感风热、阴虚火旺、气阴两亏、脾不统血、瘀血内阻 5种证型 ,现将辨治经验介绍如下。1 外感风热症状 :咽痒咳嗽 ,咽干咽痛 ,口渴喜饮 ,尿血鲜红 ,舌红 ,苔薄黄 ,脉浮数。辨证分析 :肾脉上络咽喉 ,风热循经内合于肾 ,灼伤肾络 ,血溢脉外 ,故见咽痒咳嗽 ,尿血鲜红 ;风热上受 ,热蕴咽喉 ,津液受伤 ,可见咽干咽痛 ,口渴喜饮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外感风热之证。治则 :疏风清热 ,凉…  相似文献   

5.
辨证分型治疗过敏性紫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中医称紫癜,是因外感时邪,热毒内蕴,气血亏虚,统摄无权,阴虚火旺,血随火动,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属于血证范畴.本病与中医学中阳斑、斑疹、葡萄疫较相似;若出血明显时,可归属于血证.病之初期多为风热动血或湿热痹阻的实证,病久者多属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的虚证.  相似文献   

6.
由于病理机制复杂,西医对新月体型IgA肾病尚无有效治疗措施,预后通常较差。本文从中医"内外合邪"角度对新月体型IgA肾病的辨治进行探讨,认为IgA肾病固有的内邪与外入之风热、湿热相合,蕴成毒瘀,是IgA肾病新月体产生的关键因素。因毒瘀伤肾为新月体型IgA肾病的根本病机,故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调畅三焦。临证分缓急轻重,可取得积极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铁良教授从事肾病临床与科研已40余载,对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IgA肾病辨证分为4型:风热上犯,结于咽喉;脾失健运,气不统血;气阴两虚,湿瘀阻络;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分别遣方用药,并强调治疗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郑利平 《中医药学刊》2004,22(9):1774-1775
过敏性紫癜,中医称紫癜,是因外感时邪,热毒内蕴,气血亏虚,统摄无权,阴虚火旺,血随火动,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属于血证范畴。本病与中医学中阳斑、斑疹、葡萄疫较相似;若出血明显时,可归属于血证。病之初期多为风热动血或湿热痹阻的实证,病久者多属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的虚证。  相似文献   

9.
刘玉宁 《新中医》2007,39(12):3-4
在IgA肾病血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先天禀赋薄弱、阴虚气少是疾病发生的始动因素;湿热毒瘀是疾病发生、更是病情恶变的主要病理因素;络息成积是贯穿疾病始终的病理学改变。提出辨证论治可分为热伤肾络、肾络瘀阻、络虚失荣三型。其中热伤肾络之热有风热、湿热、湿毒的区别;络虚失荣有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的不同。从络辨治本病应重视熄火宁络、强调化瘀通络、突出软坚化积、注重补虚充络。  相似文献   

10.
王铁良教授治疗IgA肾病的临证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瑞涛 《中医药学刊》2005,23(2):230-230
王铁良教授从事肾病临床与科研已40余载,对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IgA肾病辨证分为4型:风热上犯,结于咽喉;脾失健运,气不统血;气阴两虚,湿瘀阻络;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分别遣方用药。并强调治疗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张宗礼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外感风热、湿热蕴结、瘀血内阻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分肾阴亏虚、脾肾两虚、外感风热、湿热蕴结、气阴两虚、气滞血瘀6型。治疗上主张治病求本,补益脾肾;维护气阴,忌用温燥;活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注重湿热之邪致病;时时顾护胃气;注重饮食与调护。  相似文献   

12.
系统梳理中医药诊治IgA肾病的相关文献,对其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进行总结。风邪扰肾是IgA肾病发病的首要因素,伏邪为患是IgA肾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咽→肺(胃)→肾"是外邪入侵的主要途径,"肾络"是病邪损伤的基本病位。IgA肾病的基本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其中热伤血络是尿血的主要病机,湿邪是病情进展的关键环节,瘀血贯穿于IgA肾病始终,毒损肾络、三焦气滞是影响IgA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故在常规扶正祛邪基础上,"从风论治""从毒论治"、疏利三焦是重要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耳尖放血为主治疗红眼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眼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使经气阻滞,火郁不宣,或挟肝胆之火,循经上扰,以致经脉闭阻,气血瘀滞而成。很多患者应用氯霉素眼药水及口服消炎药,效果不明显。笔者用三棱针点刺耳尖穴放血为主治疗本病,效果卓著。  相似文献   

14.
目赤肿痛为多种眼疾患中的一个急性症状,俗称"红眼"或"火眼"。初起时仅一目,渐及两侧,其临床症状为目睛红赤、畏光、流泪、目涩难开。如兼头痛、发热、恶风、脉浮数等为外感风热;如兼有口苦、烦热、舌边尖红、脉弦数等为肝胆火盛。本病之病因病机多因外感风热之邪,致经气阻滞,火郁不宣;或因肝胆火盛,循经上扰,以致经脉闭阻,血壅气滞而成。笔者数年来共治疗目赤肿痛患者10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杨洪涛,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笔者在临床侍师过程中,受益匪浅,本文将老师治疗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经验做一重点介绍,以飨同道.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血尿一症,属中医学中尿血、血证、溺血、溲血等症范畴.老师认为,血尿的发生其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端.外感病机重点以邪实为主,风热邪毒或湿热邪毒侵袭人体所致;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易受邪侵,不耐寒热,而风为百病之长,可以挟毒侵袭于肺,肾为肺子,肺病及肾,热邪入肾,同时肾经上络于咽部,邪热循经下迫于少阴肾,即《诸病源候论》所谓"风邪入于肾则尿血",另外湿热下注膀胱灼伤脉络亦可血溢脉外而致血尿,正如《素问·气厥论篇》所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相似文献   

16.
试论IgA肾病的中医病机和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渭  乔栋  温振家 《陕西中医》2001,22(10):639-639
Ig A肾病是以肾小球系膜 Ig A沉积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我们认为 Ig A肾病的主要病机是肺脾肾虚 ,兼有膀胱湿热。热伤血络 ,则出现尿血。出血必有瘀滞 ,加之本病病情迁延 ,经久不愈 ,以致脏腑功能失调 ,气滞血涩 ,留而为瘀 ,瘀血阻络 ,血不循经 ,则尿血难止。气虚 ,体表不固 ,卫外失守 ,抗病力降低 ,外邪易乘虚而入 ,感邪后 ,邪热下扰 ,重伤血络 ,则又使尿血进一步加重。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 ,只有肾藏精 ,脾升清的功能正常 ,此种精微物质才能藏而不泄 ,今精微外泄 ,蛋白出现 ,当责之于脾肾 ,脾不统摄 ,肾失封藏 ,水谷清气不升 ,…  相似文献   

17.
<正>过敏性紫癜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以广泛毛细血管炎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痛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过敏性紫癜在祖国医学属"血证"范畴,与中国典籍记载的"肌衄"、"葡萄疫"、"斑毒"相似,其病因病机多认为是外感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热伤血络而迫血妄行;或脾虚气弱、血失统摄、血不循经而致。故治疗上多采用祛风散邪、清热凉血、益气摄血之法。然笔者认为疏肝理脾、补肾活血之法,在本病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过敏性紫癜属于“紫斑”、“痧”及“斑疹”的范围,多因外感风热、湿、毒等外邪,或食鱼、虾等腥腻之品,酿成湿热,或被毒虫叮咬,虫毒浸淫,以致风热相搏或热毒炽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亦可因寒邪外侵,内滞于血脉,脉络损伤而致。中医认为,“紫斑”病定位于肌肤、血脉及胃  相似文献   

19.
IgA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是我国终末期肾脏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湿热是IgA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之一,贯穿于疾病整个过程,是影响疾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对湿热证与肾脏病生化、病理组织学、感染免疫等方面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客观化研究,为中医肾病湿热证本质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客观依据。湿热的形成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病理基础,肺、脾、肾三脏水液生成转输蒸腾失司并外感邪气致内外合邪,或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纯阳之品助热耗阴,久郁化生而成。治疗湿热证以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以肺、脾、肾三脏为核心,固本以益肺固表、健脾益肾为主,祛邪以清热解毒、行气燥湿、清利通淋化瘀为主。本次通过对IgA肾病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及湿热证在肾脏病学的现代客观化研究,从肺、脾、肾与膀胱论治等对IgA肾病湿热证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20.
免疫球蛋白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文章将从卫气营血辨证及“因势利导”思想探讨何学红教授辨治免疫球蛋白A肾病的思路。何师认为该病感受邪气与温病相似,以风热、湿热为主,风为先导,风热最先侵袭人体形成卫分证,湿性黏滞,湿热胶结难分,致使病情迁延。发病过程与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相似,该病多由外感诱发,早期以卫分证表现为主;其后出现水肿、少尿、泡沫尿等气分证表现;邪气也可不经气分直入营血,在外感的同时即出现肉眼血尿。在治疗上,何师运用“因势利导”思想,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组方肾风汤应用于临床。其组方思路为首先顺疾病之势导邪外出,对于在上之风热,应用防风、荆芥炭,顺风性清扬之势而透发于外,对于在下之湿热,应用芦根、白茅根,顺湿性趋下之势而渗湿于下;其次要顺人体之势而护正利导,应用小剂量黄芩、川楝子清热保津、存阴护阳;应用丹参、茜草、金银花宣通气机、透热转气;同时警惕疾病传变,应用地榆、槐花、小蓟、水红花子、大黄、丹参凉血散血以防瘀滞;最后在饮食起居方面也应顺应自然之势预防调护。何师常以肾风汤为底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舌脉辨证调整用药,在临床治疗中,获效颇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