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磁共振图像上确定肛门外括约肌的正常解剖.方法:在仰卧位静息态,用体线圈获取60个正常志愿者(男性30例,未经产女性30例,年龄19-25岁)的肛管正中矢状面、肛管正中冠状面和4个肛管斜横断面的T1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图像.结果:u形的耻骨直肠肌存在于耻骨联合下缘、尿道、前列腺/阴道和以及肛直结合部所在的平面.v形的深部括约肌存在于坐骨耻骨支和上部肛管所在的平面.椭圆形的浅部括约肌起自尾骨并包绕中下部肛管.内翻的环形的皮下部括约肌位于肛管的正下方.外括约肌的3个肌束被它们的含脂肌间隔所分离.结论:肛门外括约肌含有深部、浅部和皮下部3个分离肌束,耻骨直肠肌没有与深部括约肌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肛门括约肌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直肠环亦称耻骨直肠环,是肛管与直肠连接处括约肌群的总称。由耻骨直肠肌、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部和邻近的部分肛提肌纤维等几乎全部肛管直肠的肌肉组成,对排控便起重要作用,其中耻骨直肠肌是维持肛门自制的关键性肌肉。各种原因导致此环不完整,均可引起大便失禁。一、肛门括约肌损伤的常见原因1.外伤:由于车祸、高空坠落伤等原因导致的肛门括约肌损伤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此类患者多合并有骨盆骨折、会阴部严重的撕裂伤,常因患者有意识障碍、疼痛剧烈、伤口位于直肠肛管内等原因易于漏诊。2.产伤:多见于经阴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的盆腔MRI表现,了解盆底肌的形态,直肠、肛管的形态和位置,以及脊髓和骶骨的发育,为分析排粪失禁的原因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4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男2l例,女13例,年龄3,14岁。应用1.5TMR扫描仪,常规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观察肛门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提肛肌、直肠、肛管的形态,以及脊髓、骶骨的发育情况。结果MRI检查提示:肛门外括约肌发育不良18例,耻骨直肠肌发育不良23例,肛提肌发育不良27例;直肠位置异常6例,直肠扩张12例,肛直角增大11例;肛管周围脂肪组织5例;合并神经管闭合不全2例,Currarino综合征2例,骶骨发育不全11例,直肠尿道瘘2例。以上影像学结果均经临床最终证实。结论MRI可清楚显示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肛提肌的形态,以及直肠和肛管的形态和位置,同时还可显示脊髓和骶骨的发育情况,是评价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小儿高位肛门闭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高位肛门闭锁患儿共6例,其中2例合并直肠尿道瘘,1例合并一穴肛畸形。术中在腹腔镜下游离直肠,结扎离断直肠尿道瘘(阴道瘘)。找到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并加以扩张,将直肠盲端自此隧道中拖出与会阴部皮肤缝合。3例并发球形结肠患儿,在腹外切除病变结肠,将近端结肠自耻骨直肠肌中心拖出行括约肌成形术。结果本组6例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操作时间70~110 min(平均82 min),出血量10~20ml(平均14.5ml)。1例行臀大肌瓣转移外括约肌成形术,术后发生感染,改行横结肠单口造瘘术。本组无尿道瘘(阴道瘘)、憩室及切口感染的发生。术后随访6例3个月~3年,肛门无狭窄,大便控制良好。结论腹腔镜辅助便于处理直肠尿道瘘(阴道瘘),可准确辨认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减少了术后大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肛门括约肌位于直肠下段,环绕肛管,其分为肛门内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及联合纵肌共同组成肛管直肠环的主要部分,在肛门节制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施行了30例经耻骨直肠肌内侧间隙低位直肠癌切除术。该术式腹部操作同Mikes术,会阴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口,经耻骨直肠肌内侧间隙与腹部手术会师,保留了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切除了直肠和部分肛管,操作简便,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良好,初步远期疗效满意.若适当掌握手术指征,该术式可为部分距肛缘3.5cm以上低位直肠癌在保留肛门及良好排便功能的同时得到根治的一种可取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重建直肠角肛门成形术治疗肛门直肠闭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高春芳首先将重建直肠角式人工肛门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中[1],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满意。受此启发,1988~1996年,我们采用重建直肠角、经腹会阴一期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伴阴道、尿道及舟状窝瘘58例。术后随访2~8年,其排便功能满意。本文介绍该手术方式并总结58例的治疗体会。1 临床资料本组新生儿20例,1岁15例,3岁10例,6岁8例,12岁5例。男32例,女26例。根据X线检查及手术所见,按肛门直肠畸形国际分类标准[2],本组58例直肠盲端均在耻骨尾骨线(PC线)…  相似文献   

8.
不少学者对肛门直肠畸形病儿的盆腔结构进行解剖组织学研究证明,该畸形不仅肛门直肠本身有闭锁和发育不全,同时盆底肌肉也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肛门直肠畸形的位置越高,这种改变越明显,越严重。 耻骨直肠肌改变:Stephens对29例肛门直肠畸形病人尸体进行解剖,发现2例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男婴,耻骨直肠肌依附于尿道后壁。1例直肠阴道瘘者,该肌附着于阴道后壁并向前移位。而在患前庭瘘和肛门闭锁的病例中,该肌处于正常位置。并指出耻  相似文献   

9.
肛瘘手术对直肠肛门反射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方法: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3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曲线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I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直肠肛门反射时间(RART)包括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结果:30例正常人均能导引直肠肛门反射,3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I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直肠肛门反射时间(RART)除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外均明显小于正常组,两组间有极显著的差异(P<0.05~0.0001);直肠肛门反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的等级比例正常人与肛瘘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5)。结论: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的直肠肛门反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比正常人明显减弱,尤其是术后患者。从直肠肛门反射及反射时间和直肠肛门反射定性的等级比例等指标说明肛瘘患者病变时与肛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及术后括约肌损伤高度相关,亦可能是肛瘘患者术后引起排便障碍而致气体或液体,甚至是固体失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撑捆扎法在超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17例直肠癌患者采用支撑捆扎法完成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患者均在术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确诊为直肠腺癌,且经直肠腔内B超、盆腔CT及MR I排除肿瘤侵犯肛提肌和盆腔淋巴结广泛转移。结果117例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围手术期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吻合口漏2例,1例局部引流治愈,1例直肠阴道瘘行横结肠造瘘转流手术。未发生吻合口狭窄,术后3月排便功能评价:优29例,良44例,一般31例,差13例,优良率为62.4%(73/117)。结论支撑捆扎法用于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安全、可行,可以完成从肛提肌内口到括约肌间沟的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认为肛门直肠自制非括约肌作用而是依赖括瓣(flap valvula)机理,即在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前壁复盖肛管上部;内、外括约肌不过有助于精细的控制。本文作者根据钡灌肠时同步测量肛门,直肠压力和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肌电图的结果,对活瓣机理提出了置疑。  相似文献   

12.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直肠癌根治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cm以内,有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先进行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肛提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组在癌灶下缘2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肛门内、外括约肌环间隙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储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平均随访12个月,29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癌胚抗原19.9,但未发现转移灶。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同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肛门综合治疗直肠前突2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治疗直肠前突引起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经肛门直肠下端黏膜吻合器环切、纵行直肠黏膜瓣切除连续缝合术。并针对直肠前突的不同合并症,选择性地进行消痔灵注射、后位耻骨尾骨肌部分切断综合治疗26例。结果术后随访0.5~4年,痊愈21例,显效4例,好转1例,3年复发1例。结论由于显著降低了肛门直肠内压,增大了肛直角,增强了直肠阴道隔抵抗腹内压及肛管张力的能力,切断排便困难-腹压、肛门直肠内压升高-括约肌痉挛性收缩的恶性循环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晏仲舒 《腹部外科》1989,2(3):114-116
肛门直肠良性狭窄可因炎症、手术创伤、化学性及放射性损伤引起。轻度肛门狭窄可定期扩张;中度肛门肛管环状狭窄行肛门肛管后方正中线纵行切开狭窄环及内括约肌;对严重狭窄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介绍直肠狭窄的手术方法。讨论手术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肛门失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肛门失禁是指肛门直肠节制和排粪机能障碍 ,不能随意控制排出粪便和气体 ,不能感知直肠内容的容量和性质 ,不能控制夜间排便。肛门直肠节制功能依赖于盆底肌、耻骨直肠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及其支配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直肠感觉、肛管感觉、肛门皮肤感觉的正常 ;肛管的完整闭合和肛管直肠的正常容量和顺应性[1 3] 。肛门失禁原因很多[3] :产伤、肛门直肠手术、创伤、瘘、脓肿等造成括约肌损伤 ;长期便秘时盆底过度牵拉造成阴部神经变性 ;直肠炎、直肠脱垂、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过小等导致直肠容量减小 ;长期腹泻、肿瘤、放疗、克隆氏病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肛管内超声对肛门内括约肌(IAS)、肛门外括约肌(EAS)及耻骨直肠肌(PR)形态及完整性的评估,从而为排粪失禁的原因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1月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及4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排粪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肛管内超声对IAS、EAS及PR进行观察,并进行括约肌受损程度评分;同时行肛管直肠测压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括约肌评分与肛管直肠测压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例患儿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0—16岁。肛门括约肌受损评分结果显示,括约肌轻度受损11例,中度受损65J,重度受损1例;另有PR受损4例。括约肌评分与肛管直肠测压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肛门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肛管内超声可清楚显示IAS、EAS和PR的形态,明确其是否完整及受损程度,是评价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非常有价值的方法,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括约肌及肛门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肛直肠及盆底生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就有关控便生理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1)盆底肌的弹簧夹作用:盆底肌包括: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它们从上、中、下三个;厂面包绕肛管全长。(2)肛门内括约肌(IAS):是直肠环肌层的增厚部分(1~4mm)。其中要作用:①有较高的肌张力,能维持长时间的收缩状态而不疲劳。②有较高的静息压,约占肛管总压力的80%。③反射性的松弛反应。(3)肛直肠角(ARA)与肛管长度:在静息状态下,腹内压平均为0.490~0.98kPa,直肠内压为0.98~2.94kPa,而肛管静息压高于前者,为2.94~4.9kPa,形成一个反方向的压力梯度,阻止粪便进入肛管。(4)直肠顺应性与盆底反射:当直肠充胀,其容量上升约300ml时,直肠内压不出现任何变化。甚至反而下降,直到直肠所能耐受的最大容量引起便急感时,压力才明显上升,此种特性称直肠顺应性。(5)排便机制:实验证实,横结肠是贮便场所,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是输便管道。直肠充胀刺激直肠壁内、盆底肌技上部肛竹的感受器引起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导致内括约肌松弛和外括约肌收缩。结语:肛直肠的控便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的,各因素间的关系很难确定,有些因素尚待进一步阐明。深入了解控便生理对研究排便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制定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轴位CT诊断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将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般分为红提肌下脓肿及肛提肌上脓肿,确定脓肿的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各种类型脓肿手术途径及并发症不同。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包括经直肠超声、经阴道超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徐忠法  李廉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11):682-685
我们自1990年12月至1992年8月,对40例肛管直肠恶性肿瘤病人施行腹会阴联合切除,同期原位肛门重建术。手术要点:用球海绵体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用带蒂小肠段重建肛门内括约肌,重建直肠内角、瓣、生理弯曲及直肠乙状结肠交界等。临床观察及功能测试表明:重建肛门直肠符合正常肛门直肠的解剖生理、功能满意。为肛管直肠等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纯经肛门直肠黏膜及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新生儿及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的效果. 方法 本组101例,在齿状线水平将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环形切开,切开略大于直肠1/2周径的前壁肌层至黏膜下层,沿黏膜下层向上分离;后壁沿直肠纵肌向上分离,前后壁共同分离直达腹膜反折水平进入腹腔,切除大部分内括约肌及直肠后壁肌鞘行巨结肠根治术. 结果 101例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5~19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0 ml,无术后尿潴留,无伤口感染、肛门回缩及肛门狭窄.术后肠炎发生率2.3%(2/86),污粪的发生率由术后2个月的27%(22/82)下降至术后6个月的4%(3/82).78例肛门直肠测压,手术后1、2、3、6个月肛管静息压力比手术前明显减低(P<0.05). 结论 经肛门内括约肌及直肠后壁肌鞘切除治疗巨结肠安全易行,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样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