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了解邵阳市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邵阳市2002-2006年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111.27/万,围产儿死亡率21.61‰,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率528.85‰,占围产儿死亡的27.23%,出生缺陷儿死亡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前五位出生缺陷儿依次为总唇裂、脑积水、尿道下裂、脊柱裂、马蹄内翻足和多指(趾);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为83.19/万,农村为199.56/万,农村明显高于城镇(χ2=24.15,P<0.01)。产妇<20岁年龄组和≥35岁年龄组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广泛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孕前、孕期保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工作是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湘潭市13家医院开展多种产前诊断后,围产期出生缺陷儿的转归变化情况。方法对湘潭市13家医院住院分娩及引产的孕20周~出生后7 d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及产前诊断并治疗性终止妊娠,统计描述和分析监测结果。结果 (1)在45 564例围产儿中监测到出生缺陷儿595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3.06‰。(2)产前诊断发现缺陷胎儿347例,检出率58.32%;其中9种严重缺陷胎儿产前检出率84.74%,28周前检出率51.95%。(3)有337例缺陷胎儿治疗性终止妊娠,占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的93.39%,使存活儿中围产期出生缺陷发生率由13.06‰下降为5.66‰,严重出生缺陷在存活儿中排位后移;结论 (1)产前诊断并终止妊娠使出生缺陷在围生儿死亡中的比例增高,存活婴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顺位改变;(2)产前诊断使严重出生缺陷在分娩前及时终止妊娠,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燕玲 《中国校医》2011,25(5):355-356
目的了解我院出生缺陷的种类、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生的围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 494例围产儿中有出生缺陷儿230例,比率为2.7%,胎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男女性别比相当,缺陷儿孕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构成比72.2%,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畸形166例,占72.2%,外耳道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20例,占8.7%。结论继续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及产前诊断,加强高危人群的监测,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贫困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网络监测及干预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晓云  陈慧春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05-2606
目的:掌握贫困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其动态变化,探讨引起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减少出生缺陷的策略和干预措施及评价其效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承德市2001~2003年的出生缺陷进行监测。结果:监测围产儿101 539例,出生缺陷955例,发生率94.05/万,围产儿死亡率14.79‰,出生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356.19‰,占围产儿死亡的30.52%;出生缺陷发生顺位为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脑积水、总唇裂、多指。结论: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镇;母龄≥35岁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加大优生优育的健康教育力度,实施妇幼保健保偿办法,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分析兴化市近2年来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制订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江苏省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标准对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为0.37%;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35.00%,占围产儿死亡的17.95%;前3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唇腭裂、外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产前诊断率较低,为16.67%.结论:应加强孕期保健和优生知识宣传,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6.
钟新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69-1370
目的:按照山西省“削峰工程”及“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的要求,对太原市10个县(市、区)2004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在我市各医疗保健机构中全面开展医院和家庭分娩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围产儿30 416例,其中出生缺陷儿40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4.47/万;出生缺陷儿中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为46.03/万,占出生缺陷儿的34.23%。围产儿死亡387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2.72‰。出生缺陷各系统畸形顺位仍以中枢神经系统最高,出生缺陷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乡村高于城镇(P<0.01)。结论:加强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开展产前诊断十分必要,B超筛查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围产儿、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珠海市2011-2013年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CHD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珠海市2011-2013年所有监测机构的围产儿CHD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珠海市2011-2013年围产儿CHD发生率为48.93/万,有逐年上升趋势(P0.0001);男性围产儿的CHD发生率为52.94/万,女性围产儿的CHD发生率为44.40/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人口的CHD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P0.01);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加,围产儿发生CHD的危险性增大,35岁产妇年龄组的CHD发生率最高,为81.72/万(P0.0001);CHD活产儿占88.86%,临床诊断和超声诊断所占比例分别为26.29%、73.71%,产前诊断所占比例较小,为13.21%。结论珠海市围产儿CHD在出生缺陷类型构成比中居首位,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充分利用超声诊断,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达到降低围产儿CHD发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分析郑州市各级医院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出生缺陷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6月郑州市各级医院正常分娩婴儿及治疗性引产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共监测围产儿138376例,死亡1408例,死亡率为10.18‰;出生缺陷儿1315例,出生缺陷率为953.4‰;1408例死亡围产儿中缺陷儿488例,占34.66%;≥35岁孕妇分娩围产儿出生缺陷率1260.6‰;缺陷儿产前诊断率为45.40%,产前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和先天性脑积水,出生后诊断的出生缺陷疾病前3位分别是多指(趾)、外耳畸形和总唇裂。结论: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优生知识宣传,加强产前筛查,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是降低出生缺陷儿出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丽水市出生缺陷发生现状及变化趋势,探讨减少本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年10月1日—2016年9月30日丽水市3个监测县(市、区)8家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28周至产后7d内的围产儿和28周的出生缺陷儿报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围产儿92 543人。报告出生缺陷2 907例,其中围产儿出生缺陷2 234例,28周出生缺陷儿673例;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4.14‰,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男婴(25.57‰)高于女婴(22.52‰),城镇(27.04‰)高于乡村(22.62‰)(均P0.05);不同年龄组母亲分娩出生缺陷围产儿的概率不同(P0.05),20岁(37.21‰)和≥35岁(30.21‰)女性娩出出生缺陷围产儿的风险较高。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前五位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腭裂、并指/趾和小耳。围产儿和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9.09‰和15.49%,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出生缺陷儿死亡占围产儿死亡的41.14%。结论丽水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围产儿性别及其母亲的年龄和居住地区与出生缺陷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98~2003年长春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和分析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情况,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按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368.19‰,占围产儿死亡的28.72%;出生缺陷前6位依次为先心病、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外耳畸形、多指(趾)、脑积水;农村围产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城市,产母年龄35岁以上为出生缺陷高发年龄.结论出生缺陷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1.
2004~2007年武汉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进一步了解掌握武汉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种类,探索出生缺陷影响因素和制定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武汉地区2004~2007年部分开展助产的医疗机构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武汉市2004~2007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1‰,4年间出生缺陷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前5位出生缺陷类型依次为多指、唇腭裂、外耳畸形、唇裂及先天性心脏病;孕母年龄大于35岁,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高;男婴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女婴;双胎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产前诊断率为27.1%;出生缺陷发生与孕早期异常情况、遗传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做好出生缺陷监测工作,加强出生缺陷的综合预防工作,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监测莆田市出生缺陷的发生趋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出生缺陷。方法对莆田市20所爱婴医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住院分娩的孕满20周至出生后7d的围产儿进行23种出生缺陷监测。结果 3个年度出生缺陷发生率90.25/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围产儿病死率6.48‰,其中出生缺陷儿占33.2%。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95.93/万)高于城市(81.23/万);≥35岁高龄组孕妇出生缺陷儿发生率较高(163.31/万)。1 043例出生缺陷儿产前诊断占38.5%,前10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腭裂、先天性脑积水、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唇裂、无脑畸形、马蹄内翻足、肢体短缩、直肠肛门闭锁或狭窄(包括无肛)。结论优生优育宣传、叶酸投服、孕期产检及产前诊断,可有效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孝感市349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敏  夏耀宗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3):3535-3536
目的:了解孝感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利用孝感市助产机构近两年来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围产儿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4.47‰,两年来围产儿出生缺陷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产妇年龄大于35岁,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高;男、女婴出生缺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农村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镇;孝感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前6位是多指/多趾、唇裂、唇腭裂、外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马蹄内翻足;产前诊断率为16.91%;出生缺陷发生与孕前监测、遗传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农村为出生缺陷预防的重点,应加强婚前及孕期保健的宣传,提倡婚前检查,提高围产期保健服务质量及产前诊断水平,早预防、早诊断、早处理,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东莞市出生缺陷的现状,为进一步制定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东莞市各镇区住院分娩的孕龄满28周至产后7 d的围产儿556 282例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并对监测所得的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4年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6.41‰,出生缺陷产前诊断率为19.32%;2)出生缺陷类型前五位顺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总唇腭裂、马蹄内翻、神经管畸形;3)出生缺陷的发生具有以下特征:孕母年龄≥35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双胎(或多胎)妊娠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东莞市本地户籍孕母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非东莞市户籍孕母;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女性;死亡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远远高于存活围产儿(P值均<0.01)。 结论 东莞市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生缺陷类型顺位前3位与全国顺位相同;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孕母年龄、户籍、怀孕胎数、围产儿性别、存活状况有相关性;出生缺陷产前诊断率低,应加强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为重点的三级干预措施,使出生缺陷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遏制。  相似文献   

15.
309例神经管缺陷围产儿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描述1998~2003年期间辽宁省围产儿神经管缺陷(NTDs)的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结果:辽宁省累计NTDs发生率9.99/万,其中男性6.95/万,女性13.15/万,城市5.96/万,农村17.35/万。无脑畸形发生率6年下降73.19%。母龄别发生率为25~29岁组发生率最低;孕妇末次月经在8、9月时出生的男性NTDs高发。NTDs围产儿早产占51.78%,低出生体重占46.92%,围产期病死率为75.08%。结论:辽宁省围产儿NTDs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男性NTDs发生有季节性流行趋势。NTDs儿围产期病死率高,预后差。加强药物预防、科普宣教和产前诊断是降低其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1998~2003年长春市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和分析长春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情况 ,为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按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 :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缺陷儿围产期死亡率 36 8.19‰ ,占围产儿死亡的 2 8.72 % ;出生缺陷前 6位依次为 :先心病、神经管畸形、唇腭裂、外耳畸形、多指 (趾 )、脑积水 ;农村围产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城市 ,产母年龄 35岁以上为出生缺陷高发年龄。结论 :出生缺陷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应加强优生知识宣传 ,提高产前诊断技术 ,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7.
309例神经管缺陷围产儿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1998~2003年期间辽宁省围产儿神经管缺陷(NTDs)的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结果辽宁省累计NTDs发生率9.99/万,其中男性6.95/万,女性13.15/万,城市5.96/万,农村17.35/万.无脑畸形发生率6年下降73.19%.母龄别发生率为25~29岁组发生率最低;孕妇末次月经在8、9月时出生的男性NTDs高发.NTDs围产儿早产占51.78%,低出生体重占46.92%,围产期病死率为75.08%.结论辽宁省围产儿NTDs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男性NTDs发生有季节性流行趋势.NTDs儿围产期病死率高,预后差.加强药物预防、科普宣教和产前诊断是降低其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河源市城区2001~2003年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河源市城区出生缺陷儿发生率 ,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 ,为制定和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的要求 ,对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河源市城区 3家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 8周至产后 7d内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 :3年共监测围产儿 7788例 ,出生缺陷儿 10 5例 ,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为 13 4 8‰ ,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 5 2 3 81‰ ;前 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胎儿水肿、多指 (趾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积水、马蹄内翻足 ;农村出生缺陷儿发生率显著高于城镇 (P <0 0 1) ;双胎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单胎 (P <0 0 5 ) ;第一季度的出生缺陷儿发生率明显高于第四季度 (P <0 0 5 ) ;母亲≥ 3 5岁组的出生缺陷儿发生率明显高于 2 0~ 3 0岁组 (P <0 0 5 ) ;出生缺陷的发生与性别无相关性 ;母亲孕早期患病、用药、接触有害物质占 11 4 3 %;产前确诊率为 5 0 4 8%。结论 :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普及优生优育知识 ,加强孕前、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工作 ,继续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工作的病因学研究 ,降低出生缺陷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承德市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及统计标准,对2003~2005年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7.35‰,围产儿死亡率9.20‰,缺陷围产儿死亡率420.53‰,占围产儿死亡的33.60%;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神经管畸形、总唇裂、先天性脑积水、多指、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性别无关(χ2=1.98,P>0.05),城镇发生率为5.76‰,乡村8.34‰,乡村明显高于城镇(χ2=8.52,P<0.01),产妇≥35岁年龄组高于35岁以下组(χ2=4.31,P<0.05)。结论广泛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知识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孕前、孕期保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工作,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东台市2007—2011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为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探讨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要求,对东台市2007—2011年29家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监测34 498例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儿148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29‰。5年出生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肢体畸形、唇腭裂、泌尿生生殖道畸形、外耳畸形、神经管畸形。各年龄组产妇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孕前孕早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