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形成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炎性反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研究动脉硬化的指标已被广泛接受。本文通过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与C反应蛋白(CRP)浓度,探讨颈动脉病变与CRP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血脂水平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若青  杨春燕  胡静  张莉 《河北医药》2010,32(12):1571-1572
目的研究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9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者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I)检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129例中,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81例,其余48例为非冠状动脉病变为。81例确诊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例,(69.1%),明显高于对照组16.7%(P〈0.05)。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血清LDL-C浓度显著增高(P〈0.05)。冠心病患者无论有无颈动脉病变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DL—C是发生冠心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检测血脂水平及颈部血管病变是早期发现冠心病的必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水平与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水平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及40例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塞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分别为[78.33%、(7.41±0.08)mm、(7.49±0.61)mm]与对照组[27.50%、(7.76±0.09)mm、(7.98±0.74)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小于0.05);斑块部位与脑梗塞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塞组甘油三脂(2.05±0.19)mmol/L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38±0.18)mmol/L(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发生有密切关系,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软斑为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体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确诊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治疗前所有患者行颈动脉B超探查,60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根据颈动脉斑块阳性、阴性情况平均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2组,高通量透析组(HFHD组)和普通血液透析组(HD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无急慢性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未服用降脂药及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选择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感染、心血管事件,近2周未服用任何药物。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均静脉采血,检测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对于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的患者观察治疗后斑块面积的变化,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A-FABP、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结果 (1)治疗前所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HD和HFHD组A-FAB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颈动脉内径及颈动脉血流较对照组降低(P<0.05),HD组和HFHD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及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无差异(P>0.05);(2)治疗后HFHD组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减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小(P<0.05),颈动脉内径、颈动脉血流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3)治疗后HD组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血流、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中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均升高,说明MHD患者为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高通量血液透析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中有积极作用,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MHD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2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1例)及对照组(51例),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1、3、6、12个月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并测定其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51例患者经阿托伐他汀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TG在治疗1个月后开始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斑块未见缩小;治疗3个月后,粥样斑块的IMT由(2.23±0.32)mm下降(1.69±0.22)mm,下降幅度为31.9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对血胆固醇增高的心脑血管病人,及周围大动脉斑块的病人都能获益,从而降低了中风和慢性闭塞性周围动脉硬化,降低了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雷蓉  田维科  张欢  吴静  柳弥 《安徽医药》2020,24(11):2194-219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零级预防及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了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所有受检者 10 707例,其中男性 6 597例,年龄(50.42±12.24)岁;女性 4 110例,年龄(48.61±12.14)岁。按照颈动脉血管彩超结论分为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增厚组、颈动脉正常组。分组比较不同的颈部血管彩超结果下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胆红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血糖、脉压差、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差异。综合评估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增厚组 BMI[(24.22±3.22)、(24.56±2.97)、(24.3±3.33) kg/m2]、收缩压[(121.78±16.42)、(134.25±19.78)、(126.01±17.12)mmHg]、舒张压[(74.68±11.79)、(80.9±11.75)、(77.04±11.63) mmHg]、胆红素[(15.73±6.01)、(16.04±6.02)、(15.8±5.68)μmol/L]、三酰甘油[(1.71±1.55)、(1.8±1.81)、(1.67±1.28)mmol/L]、总胆固醇[(5.00±0.90)、(5.30±1.00)、(5.16±0.90)mmol/L]、低密度脂蛋白[(2.79±0.77)、(3.13±3.13)、(2.92±0.81)mmol/L]、同型半胱氨酸[(10.62±4.07)、(11.51±4.12)、(10.85±4.22)μmol/L]、尿酸[(344.27±93.95)、(356.82±89.31)、(341.52±87.12)μmol/L]、血糖[(5.16±1.22)、(5.89±9.44)、(5.33±1.33)mmol/L]、脉压差[(47.03±9.16)、(51.75±16.10)、(48.97±9.76)mmHg]、年龄、性别在不同的颈部血管彩超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颈部血管彩超结果正常为参照组,性别是发生斑块的保护因素,女性发生斑块的风险比男性低;年龄越大,形成斑块的风险越高;胆红素含量是发生斑块的保护性因素;收缩压越高,斑块形成的风险越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越高,斑块形成的可能性越大,空腹血糖含量越高,斑块形成的风险也越高。结论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胆红素是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明确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对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零级预防及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试验前测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CIMT和粥样硬化斑块。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贝尼地平4mg,每天1次;B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每晚1次,贝尼地平4mg,每天1次,控制血压及强化降脂。血压不达标者,加用氢氯噻嗪12.5~25mg,每天1次。治疗6个月后检测C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 2组均可降低CIMT和消退颈动脉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组较A组CIMT降低和颈动脉斑块消退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后可显著降低CIMT,并可以明显消退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藏红曲在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诊治的60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藏红曲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及其斑块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藏红曲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阻止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面积增大,为藏红曲进一步研究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斑块的超声检查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4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观察组(冠心病患者)138例和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5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颈总动脉IMT、斑块情况并评价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情况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总动脉IMT、粥样斑块积分以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颈总动脉IMT、粥样斑块积分以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的患者,均P<0.05。结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其斑块情况与冠心病的发病显著相关,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10 mg/d,1次/d)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1.2∥次,3次/d)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TC、TG、LDL-C、H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HDL-C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出现明显的下降(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治疗组治疗前后的IMT、颈动脉斑块积分、NIHSS评分、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雌二醇(E2)及铁蛋白(FER)水平与女性绝经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113例绝对后健康女性,根据年龄不同分为1组(年龄≤60岁,35例)、2组(年龄61~70岁,40例)、3组(年龄≥71岁,38例)。测量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MI);E2、FER、转铁蛋白(TRF)、总铁结合力(TIBC)、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及N端骨钙素(N-MID)水平及腰椎(L1~4)骨密度。结果三组BMI和绝经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组年龄(55.43±4.35)岁,绝经时间(6.85±5.32)年;2组年龄(65.23±7.24)岁,绝经时间(13.35±6.32)年;3组年龄(75.18±6.37)岁,绝经时间(27.73±5.96)年;三组年龄和绝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清E2、FER、TRF、TIBC、PⅠNP、β-CTX及N-MI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TRF、TIBC、PⅠNP、β-CTX及N-MID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FER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三组腰椎(L1~4)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1~4)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骨密度和E2水平呈正相关(r=0.265,P<0.05),与FER含量呈负相关(r=-0.205,P<0.05)。结论骨密度与E2水平呈正相关,与FER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妇女腰椎BMD值,参照WHO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109例绝经后妇女分为无骨质疏松(NOP)组,骨量减少组(OPl)组和骨质疏松(OP2)组,测定各组受试者BMD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包括血清骨钙素(0C)、Ⅰ型原胶原N端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25羟维生素D(VitD-T)和甲状旁腺素(PTH)的水平.结果 随着OP程度的加重,BMD值逐渐降低,而年龄逐渐增大;然而不同骨量组患者的OC、PINP、β-CTX和PTH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未提示与骨密度存在联系;血清OC、PINP、β-CTX和PTH只反映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的高低,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诊断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卢兴美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777-177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75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90例)与对照组(85例),干预组按计划进行护理干预及常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结果:半年及1年后复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干预组有70例病人颈动脉斑块由不稳定的软斑和混合斑变成了稳定的斑块,有2例的斑块消失,有3例发生了心脑血管事件,对照组有30例病人斑块由不稳定的斑块变成了稳定的斑块。15例病人又发生了更多的斑块,10例发生了心脑血管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稳定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相关代谢指标与骨矿密度(BMD)及校正骨矿含量(c BMC)的关系。方法195例绝经后女性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W)、臀围(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腰椎骨密度,计算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校正骨矿含量,分析相关代谢指标与BMD、c BMC的相关性,并分析各因素对二者的影响。结果 1腰椎(L)14BMD与年龄、绝经年限、TC、LDL呈负相关,与BMI、W、FINS、HOMA-IR、HDL呈正相关;L14BMD与年龄、绝经年限、TC、LDL呈负相关,与BMI、W、FINS、HOMA-IR、HDL呈正相关;L14c BMC与年龄、绝经年限、TC、LDL、HOMA-IR呈负相关,与FINS、HDL呈正相关;2以L14c BMC与年龄、绝经年限、TC、LDL、HOMA-IR呈负相关,与FINS、HDL呈正相关;2以L14BMD为应变量行多重线性回归,年龄、BMI、LDL、HDL、W对其有影响;以L14BMD为应变量行多重线性回归,年龄、BMI、LDL、HDL、W对其有影响;以L14c BMC为应变量行多重线性回归,年龄、BMI、LDL、HDL、HOMA-IR对其有影响。结论 1BMI与BMD呈正相关,与c BMC呈负相关,故肥胖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增高;2血胰岛素水平与BMD呈正相关,胰岛素抵抗与c BMC呈负相关,故胰岛素抵抗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增高;3LDL与BMD、c BMC呈负相关、HDL与BMD、c BMC呈正相关,高LDL、低HDL增加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薛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578-257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利用高频超声分别测定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其斑块特征.按国际标准将所有病例分为高血压1、2、3级三组.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血压分级的关系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逐渐增厚.颈动脉2级组与对照组、1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3级组与对照组、1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1级组与对照组、3级组与2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粥样斑块与高血压分级的关系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斑块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各级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快的超声特征,为早期防治高血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血脂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346例T2DM老年患者,根据性别将患者分成A组(男性)153例、B组(女性)193例,通过实验室检查,分析血脂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均呈正相关性(P〈0.05),水平越高,腰椎、右髋、股骨颈骨密度越大,B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均呈负相关性(P〈0.05),水平越高,腰椎骨密度越小。结论 老年T2DM男性患者高TG水平、女性低HDL水平对骨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吕波 《中国医药》2014,9(11):1661-1663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握力和体重指数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天津市红桥医院检查治疗973名女性志愿者,所有志愿者均接受足跟部骨密度测量(T指数)、握力测试和体重指数测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单变量分析中,握力和体重指数与T指数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01、0.115,P=0.001、0.009),年龄与T指数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358,P=0.001).骨质疏松发病率18.7%(182/973).有骨质疏松和无骨质疏松绝经年龄、握力比较[绝经年龄(48±6)岁比(49±5)岁,P=0.020;握力(23±6)kg比(24±6) kg,P=0.001].结论 体重指数和握力二者均与骨密度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预示骨疾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76例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应用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和T值,根据有无冠心病分为2组,比较骨密度和T值。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的骨密度、T值显著低于不伴有冠心病组(P〈0.01-0.05),调整了年龄、血压、血脂、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绝经时间后,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与冠心病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Or=4.465,95%CI:1.650-11.230)。结论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降低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和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130例老年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记录一般情况,测定血钙(Ca)、血磷(P)、血脂,并进行腰椎和左股骨骨矿密度(BM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查。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颈动脉IMT明显升高,体质指数(BMI)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血Ca、P和血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部位BMD与颈动脉IMT、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颈动脉IMT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则是保护因素。结论老年入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颈动脉IMT越高,BMD越低;早期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可能对防治骨质疏松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