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假体周围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诊断及治疗上都比较棘手,常导致假体置换失败。海南边防医院1999年2月-2007年12月共收治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10例,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效果尚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例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47~8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2002年7月-2006年12月54例髋关节置换术中出现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分型使用Mallory分型系统,采用X线平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对于稳定的Ⅰ型骨折和Ⅱ型骨折行钢丝环扎术,对近端骨折片完整的稳定Ⅱ型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假体不稳定的Ⅱ型骨折予以更换长柄非骨水泥假体,Ⅲ型骨折更换加长柄或采用LCP钢板进行固定。所有合并骨质疏松的骨折辅助异体骨板支撑植骨。术后随访5~52个月,平均23.5个月,除1例MalloryⅠ型骨折外其余全部愈合。随访期内假体无松动或下沉。Harris评分平均94.5分。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多能顺利恢复功能。钢丝环扎、长柄假体、异体皮质骨板支撑植骨是治疗不同类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方法,对近端骨折片完整的稳定的Ⅱ型骨折采用保守治疗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3月-2013年2月15例行骨水泥型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均采取骨折复位内固定.骨水泥叠加技术固定假体;骨折发生时间为髋关节置换术后10d~3年,按Vancouver骨折分型:B2型11例,B3型4例。术后6个月对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观察术后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X线片检查骨折均愈合良好,假体稳定,位置安放合适;无感染、无内固定物及关节假体移位、断裂发生。髋关节功能Harris平均83分(76~87分)。结论骨水泥叠加技术是骨水泥型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2002~2008年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骨科共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6例。骨折发生时间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5年,按Vancouver骨折分型为:A型2例,B1型6例,B2型3例,B3型3例,C型2例。非手术治疗3例,切开复位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8例,行长柄假体柄翻修联合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术2例,骨水泥长柄假体翻修术1例,长柄股骨假体柄翻修联合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形状记忆合金环环抱器固定术1例,单纯钢板钢缆系统固定1例。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观察关节功能。结果除1例B2型患者术后第4天发生肺栓塞死亡外,其余15例均得到1~4年随访。术后半年X线片检查骨折均愈合良好,无感染、无内固定物及关节假体移位、断裂发生。术前Harris评分35分,术后1年评分80分9例,70~80分7例。结论应针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不同Vancouver类型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PFF)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Vancouver 分型是临床上最易为骨科界所接受的分型方法。其中,Vancouver B型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和最难处理的,其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单纯钢丝或者钢缆环扎、钢板固定系统、钢板钢缆固定系统、钢板螺钉固定系统、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异体皮质骨板、翻修术等。本文将针对Vancouver B 型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及其预防措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84例,其中男24例,女60例;平均年龄80岁(75~97岁).手术分别采用单极和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40例和44例,其中选用现代股骨柄行生物学固定40例,选用老式股骨柄分别行骨水泥和生物学固定29例和15例.结果 本组中50例获平均5年(1~10年)随访.X线片显示,髋臼软骨总体磨损率为50%(25/50),其中单极头和双极头组的磨损率分别为83%(20/24)和19%(5/26).总体肯定松动率为40%(20/50),其中老式柄骨水泥固定6例,老式柄生物学固定14例.总体翻修率为24%(12/50),其中单极头和双极头组的翻修率分别为37.5%(9/24)和12%(3/26).统计显示双极头组的髋臼软骨磨损和翻修率显著低于单极头组(P<0.01),老式柄骨水泥固定组的松动率显著低于老式柄生物学固定组(P<0.01),但与现代柄的生物学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极头假体置换术的疗效优于单极头,老式柄骨水泥固定优于老式柄生物学固定,但与现代柄生物学固定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假体安装参数优化组合及髋臼安装角度安全范围.方法 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一般标准;将屈曲≥120°、屈曲90°内旋≥45°、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严格标准,头颈直径比变化范围为2~2.92,假体颈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30°,髋臼假体外展角变化范围为10°~60°,髋臼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70°,计算满足上述两种活动标准,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假体前倾角,颈干角设定为135°.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组合的安全范围定义为满足上述活动范围而没有杯颈撞击的面积.应用SAS6.1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髋臼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比增大而增大;严格标准下的安全范围比一般标准的小.颈干角135°、一般标准活动度,髋臼前倾角平均值与外展角的和加0.816倍颈前倾角等于84.76°;严格标准活动度,髋臼前倾角平均值与外展角的和加0.873倍颈前倾角等于92.04°.结论 大的头颈直径比明显增大髋臼角安全范围的面积.髋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越高,髋臼角安全范围就越小,但可以通过增大头颈比来纠正.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髋臼前倾角平均值与外展角的和(Y)与颈前倾角(X)的组合分别可通过公式进行估计:Y1=-0.816X1+84.76(R2=0.993),Y2=-0.873X2 +92.04(R2=0.999).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后髋关节置换的方式及效果. 方法 2004 -2009年收治老年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患者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8~84岁,平均75.7岁.骨折初次治疗包括动力髋螺钉(DHS)固定3例,动力髁螺钉(DCS)固定1例,股骨近端重建钉固定3例,保守治疗无内固定3例.治疗失败包括股骨头坏死4例,内固定切割3例,骨折不愈合2例,畸形愈合合并骨关节炎1例.术前检查除外感染,行髋关节置换术.随访时记录H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假体位置. 结果 全髋置换术6例,其中髋臼骨水泥固定3例,非骨水泥固定3例;股骨头置换4例.股骨假体使用加长柄5例,普通柄5例.手术中失血量平均764 ml,手术时间平均128 min.术中发现股骨距缺损3例,大转子尖骨质阻挡髓腔入点7例;安放假体复位后,转子与髋臼存在撞击3例;术后发现骨水泥从既往内固定钉孔内侧渗漏3例.随访2~7年,Harris 评分由术前37分改善为85分.无血栓、感染、骨折、脱位发生,其中1例2年后因脑出血死亡.结论 老年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后,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允许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缩短卧床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应该注意其骨质疏松、骨质缺损、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既往内固定物影响等特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异体皮质骨板在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异体皮质骨板在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06年7月使用异体皮质骨板治疗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2例,其中术中骨折18例,术后骨折4例。采用Vancouver分型方法对骨折进行分类,其中A型4例,B型13例,C型5例。所有骨折均采用非骨水泥柄加异体皮质骨板支撑固定,异体皮质骨板以钢丝和(或)捆绑带与股骨固定。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5个月,平均27.5个月,术后平均Harris评分89分。术后12~24周22例患者中21例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5周。1例患者于术后17周发生移植骨板骨折。最后一次随访时X线片均证实移植物与宿主骨整合。1例患者术后患肢疼痛,3例同侧膝关节僵直。结论异体皮质骨板是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手段,能够作为生物接骨板提供机械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短期随访发现使用皮质骨板有较高的骨折愈合率并能增加骨量。异体皮质骨板应在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性研究2007-03~2010-08治疗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例,根据Vancouver分型B1型3例、B3型3例、C型2例。B1型病例采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牢固固定骨折,B3型病例采用股骨加长柄行翻修术外加同种异体结构骨植骨钢缆环扎术,C型病例均采用柄部单皮质骨螺钉内固定远端骨折部双皮质螺钉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8~24个月,股骨假体固定可靠,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患肢无疼痛、无肌萎缩,功能恢复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3分。结论: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治疗应根据其综合情况及骨折分型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经验.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1月收治的199例(207髋)初次全髋置换,其中46例(46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新鲜骨折31髋,陈旧性骨折15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股骨颈骨折置换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和评分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期间最后一次Harris评分: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84.1±8.6)分,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评分(85.8 ±7.6)分.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假体位置不良.新鲜和陈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各有1例患者脱位.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及并发症少和功能恢复快的特点,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对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sty,THA)后的假体周围骨改建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03年1月-2005年1月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行THA的高龄患者(70~90岁)30例(34髋).对术后及随访X线片的影像学资料、术后及随访中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的手术前、后假体周围骨密度资料进行分析,临床疗效采用Harris标准评定,并以Kaplan-Meier法评价股骨假体的使用寿命.结果 4例死于肺癌,余26例(30髋)获5~7年(平均6年)随访.术后X线片测量显示12髋1年内假体下沉<1.5 mm,无假体松动.增生性骨反应见于Gruen 2,3,4,5,6,11,12区;吸收性骨反应见于1,7区.DEXA检查显示骨密度增加在2,3,4,5区,骨密度减少主要发生在1,6,7区.术后6个月内,2,5区的骨密度增加速度最快(P<0.05),2年后各区骨密度改变趋于稳定(P>0.05).术后1年内的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减少较多(P<0.05),手术2年后的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基本无改变(P>0.05),只是骨量从股骨近端到远端呈区域性重新分布.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38.56±8.21提高至最近随访时的86.32±6.01,假体6年存留率达100%.结论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对高龄患者行THA后的假体周围具有良好的骨改建模式,且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后Ⅰ期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髋臼骨折患者行Ⅰ期THA.其中前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1例,后柱骨折2例,后柱合并后壁骨折2例,横形骨折1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1例,两柱骨折1例.伤后8~37 d(平均24 d)接受THA.对新鲜髋臼骨折患者,先用重建钢板或螺钉固定骨折以恢复髋臼肇的形态,将切下的股骨头制成颗粒状或块状植于髋臼内后安置臼杯.陈旧性髋臼骨折有节段性髋臼骨缺损者,将切下的股骨头制成大块状进行髋臼内结构性植骨后再安置臼杯.结果 术后3个月完全负重,无人工关节脱位.随访时间6~45个月,平均28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8分.髋关节屈伸平均活动度为95°.X线片示1例出现髋臼松动及骨溶解征象.结论 髋臼骨折移位明显,关节软骨面损伤严重,错过了手术复位时机,可以Ⅰ期行THA.如能创造稳定的髋臼杯结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对7例采用点状接触钢板结合改良钢丝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骨折均为Vancouver分型的B1型,骨折均恢复良好,认为采用点状接触钢板结合改良钢丝内固定术治疗此类骨折是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腹股沟区疼痛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腹股沟区疼痛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89例(193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单侧置换185髋、双侧置换8髋;分析术后早期腹股沟疼痛常见的原因。结果9.3%(18/193)的髋关节在住院期间出现了腹股沟区疼痛,其中深部感染1.6%(3例),切口感染1.6%(3例),髋关节后脱位1%(2例).患肢过长4.1%(8例),局部血肿1%(2例)。结论详尽的病史采集、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对腹股沟区疼痛做出正确的诊断。而术前适应证的掌握、X线片分析测量、术中外科技术标准化训练、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才能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全涂层股骨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的X线表现和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15例患者15髋采用全涂层表面微孔股骨柄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男6例,女9例;年龄58~82岁,平均66岁。翻修原因:无菌性假体松动10例,感染性松动2例,假体松动、股骨骨折2例,股骨假体位置不良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手术前、术后定期X线评价。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问1~5年,平均2.3年。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2分,最后随访时增加至89分。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后完全负重,原有髋关节疼痛缓解。在最后随访时,有14例股骨柄假体获得骨长入固定,有1例获得稳定的纤维固定。并发症包括股骨干骨折2例,其中1例为股骨柄尖端处无移位骨裂,1例为股骨假体柄远端穿出股骨皮质,术后脱位1例。本组中无假体固定失败的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结论全涂层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是髋关节翻修股骨侧的良好选择,近期X线和临床效果满意,对个子矮小的患者选用加长翻修柄应慎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情况并提出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THA治疗单侧需要进行初次置换的髋部疾病138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90例;年龄45-71岁,平均62岁.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及术中、术后出血、输血情况进行分析,对患者围术期隐性出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138例患者全部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术中出血量(495±105)ml,术后引流量(121±29)ml,其中116例术后另予输红细胞悬液及血浆以提高血色素水平,输红细胞悬液量(600±225)ml.本组总失血量(1521±156)ml,隐性失血量(822±96)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57.2%.各指标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隐性失血是影响进行THA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此类手术评估出血量时应充分考虑到隐性失血量,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充分有效地恢复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围术期安全度过,以利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股骨近段矢状位纵向劈开成形术行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终极疾病合并股骨干骺段狭窄畸形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0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8例(22髋)髋关节终极疾病合并股骨干骺段狭窄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岁(41~ 75岁)。单髋14例,双髋4例。按Berry分类法,全部患者均被确定为干骺段畸形和大小异常型,其中诊断为发育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7例,陈旧性髋结核1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者按Crowe等分类法,均被诊断为Ⅳ型。所有患者均采用股骨近段矢状位纵向劈开成形、股骨转子下叠加式缩短截骨和“V”形旋转截骨等手术,并采用标准型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 结果 无感染、脱位、下肢神经牵拉伤,以及股骨近段失控性骨折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示臼杯均位于真臼区,所有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质量均优良。所有截骨区在术后3~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测量显示患肢平均延长3 cm(2.5~3.5 cm)。随访1~10年,平均6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0分改善至术后1年的平均93分。X线片显示无骨溶解,或广泛的X线透亮带、假体进行性下沉、内翻移位等假体松动征。无一例因假体松动或其他原因需行翻修手术者。 结论 髋关节终极疾病合并股骨干骺段狭窄畸形者,采用股骨近段矢状位纵向劈开成形术,并采用标准型股骨柄生物固定假体行全髋置换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