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吴振平  郭会卿  李沛 《中医正骨》2005,17(11):51-51
劳损愈贴膜是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正骨紫金丹的基础上,结合20多年临床实践,创制的以治疗慢性劳损性疾病为主的外用贴膜剂.具有较强的活血通经、散寒除湿、祛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多种劳损性疾病.为进一步验证本贴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作者将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劳损愈贴膜和麝香壮骨膏治疗,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治疗观察,结果显示劳损愈贴膜疗效优于麝香壮骨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出现的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笔者采用侧卧蹬顶手法配合劳损愈贴膜敷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劳损愈贴膜治疗腰肌劳损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观察劳损愈贴膜外贴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以麝香壮骨膏为对照,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治疗观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腰痛、压痛、腰活动障碍、叩击痛、放射痛等5项指标治疗前后积分变化。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84.40%。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劳损愈贴膜在综合疗效方面优于麝香壮骨膏。  相似文献   

4.
王玉巧 《山西中医》2005,21(1):34-35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112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腰椎牵引、针灸推拿、外敷膏药、中药熏洗、汤药内服综合疗法。结果:临床治愈97例,有效15例,全部有效。住院时间最短21天,最长45天。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一种治疗腰肌劳损症的纯中药贴膜剂———劳损愈贴膜。方法:经蒸馏、提取、浓缩、干燥等现代特殊工艺将当归、红花、乳香、没药、川芎、丁香、白芷等原料药制成干粉贴,并将蒸馏提取的挥发油及冰片加入乙醇溶液制成稀释液,两者合装制成贴膜剂,并做安全性试验。结果:家兔皮肤安全性试验证明该膏药无急性毒性、刺激性和过敏性。结论:本贴剂是安全、使用方便的新型外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手法及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手法组和针疗组,手法组60例采用手法治疗,针疗组60例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的差异。结果:手法组总有效率为86.67%,针疗组疗效总有效率为73.33%,手法组明显优于针疗组(P〈0.01)。结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简便、临床疗效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自制腰痛膏外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同生  冯德春  卢伟 《光明中医》2011,26(2):304-305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部病例(98例)中药内服外用配合牵引、按摩。结果治愈68例(69%),显效16例(16%),有效10(10%)无效4例(4%),总有效率(96%)。结论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辨证除外伤外 ,最常见的是寒湿证和湿热证 ,前者笔者常用甘姜苓术汤加味 ,后者常用四妙散加味。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急性期是由于髓核突出 ,直接压迫和刺激神经根 ,而引起神经根水肿与粘连及无菌性炎症 ,笔者认为这种病理改变可从中医湿阻和瘀血病机范畴辨证。因此 ,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 ,使用利水消肿、行气活血药是至关重要的。利水药多选用泽泻、茯苓、木通、天仙藤等 ,行气药多选用乌药、香附、郁金、沉香等 ,活血药多选用泽兰、牛膝、当归、红花、乳香、没药、延胡索之类。对于外伤引起的腰突出症更应以利水消肿、行气…  相似文献   

10.
葛青叶 《中医研究》2001,14(4):47-48
我们采用牵引、推拿、针灸、中药熏蒸等方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8例,治愈116例,良好95例。综合疗法可以提高非手术疗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是腰腿疼的最常见原因。到目前为止,其病机尚不明确,比较公认的观点有机械刺激学说、炎症刺激学说、自体免疫学说等。近年来有关中药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针灸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我们通过针灸水针,中药联合方法进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取得满意结果,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例中男性61人,女性39人,年龄20—68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1小时,最长3年。多有腰部外伤史。临床表现单纯腰痛21例,先腰痛后出现腿痛麻木79例,合并梨状肌综合症12例,诊断依据:腰外伤史,腰腿痛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体征.CT证实。 治疗方法:患者一经确诊,轻者门诊治疗,重者住院治疗。治疗同时均采用卧硬板床休息治愈后.继续休息1—2周后逐渐参加劳动。 (…  相似文献   

13.
作者将近年中医药文献关于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从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临床研究以辨证论治,某种治法论治,经方加减治疗,自拟专方论治等及方面进行了综述述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扶阳通经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扶阳通经疗法,对照组予普通针刺加电针,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分别治疗前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u=14.142.58,P0.01)、愈显率和治愈率(χ~2=6.063.84,P0.05,χ~2=10.676.63,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扶阳通经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有效率和痊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多是由于椎间盘退变、脱出、骨质增生,使神经受到卡压,引起局部组织水肿和粘连,致使椎管内外生物力平衡失调,引起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正常情况下,神经组织本身具有一定的活动度,加上中央椎管和侧隐窝的形变能力,能够适应脊柱旋转、屈伸运动产生的牵张力。研究表明,直腿抬高时S1神经的活动度平均为2.5 mm,最大可达5 mm。脊神经根的活动度主要依赖于硬膜外间隙的存在。硬膜外间隙  相似文献   

16.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1999年10月~2003年12月期间,运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结合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34例,其中男81例,女53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9岁,平均49.7岁,其中<40岁65例,40岁~55岁43例,>55岁26例;病程最短10 d,最长12 a,平均5个月,其中<3个月36例,3个月~1 a 53例,>1 a 45例;单纯腰痛37例,腿痛21例,腰腿均痛76例,其中双下肢痛者23例。2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使腰椎生理曲度变浅或稍后凸,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越来越多 ,发病的年龄、性别不一 ,有的病人年事已高 ,并患有多种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还有的因胸、腰及骨盆等部位有骨折史而不能做牵引者 ,经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 ,主要症状是腰椎下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 ,有单侧下肢疼痛的 ,亦有双侧下肢疼痛的 ,甚者活动受限 ,生活不能自理。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 ,我们认为凡属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 ,多由于肾气虚 ,气滞血瘀及风寒湿等导致 ,所以 ,对不能进行牵引的病人 ,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五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4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电针腧穴配合TDP照射、扣刺拔罐、手法整复、腰椎间歇牵引、局部热敷青鹏膏等五联疗法治疗腰椎病)与芬必得组和纯电针组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其余2组,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五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芬必得及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6 8例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6 8例 ,其中男 39例 ,女 2 9例 ;年龄最大者 70岁 ,最小者 2 4岁 ,平均 40 3岁 ;病程最长者 18年 ,最短者 3天 ,平均 19个月。  诊断依据 :有急性或慢性腰部损伤史或受寒居湿生活史 ;持续腰痛反复发作史 ;腰痛及腰骶椎棘突旁压痛、放射痛 ;Laseaque征 (+) ;小腿、足部皮肤感觉异常 ;跟腱反射异常。X线片示腰椎平腰、侧弯、椎间隙变窄 ;CT/MRI示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2 治疗方法2 1 骨盆牵引使用SY型牵引治疗仪 ,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