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参与脑梗死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检测66例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Hp抗体浓度,全血血小板表面活化依赖的膜糖蛋白CD62p的表达和各凝血指标的水平,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CD62p表达水平和凝血功能。结果:①脑梗死组Hp-IgG和Hp-Cag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脑梗死组Hp阳性患者血小板表面CD62p阳性率高于脑梗死组Hp阴性患者及对照组(P<0.05)。③脑梗死组Hp阳性患者PT、PTR及INR与Hp阴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间APTT、TT及FIB差异显著(P<0.05),其中Hp阳性患者APTT、TT较Hp阴性患者缩短,而FIB含量高于Hp阴性患者。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增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水平影响其凝血功能,参与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患者血清中抗磷脂酰丝氨酸/凝血酶原抗体(aPS/PT)效价与其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从2020年10月~2021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PE及重度PE患者各50例,同时选取正常孕妇50例作为对照。检测各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及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同时用ELISA法检测各组aPS/PT-IgG、aPS/PT-IgM的效价,分析aPS/PT效价与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PE组aPS/PT-IgG及aPS/PT-IgM效价、MPV、PDW、PCT、FIB、D-D均较PE组及对照组升高(P<0.05),而PLT、PT、APTT、TT低于其他两组(P<0.05);PE组MPV、PDW、PCT、FIB、D-D高于对照组(P<0.05),但PLT、PT、APTT、TT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部大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对照组60例体检者和观察组67例腹部大手术者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PLT、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则高于对照组(P<0.05);(2)术后观察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而PT、TT、APTT较对照组延长(P<0.05,P<0.01),FI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手术后PLT和FIB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P<0.01);(4)术后死亡组PLT水平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而PT、TT、APTT、FIB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部大手术者术前常呈高凝状态,术后则可呈现高凝、相对纤溶抑制或低凝,术后PLT减少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过程中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NHL患者初诊化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并与28例健康体检者上述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同时分析病情分期、分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等因素对凝血指标的影响。结果 1NHL患者较健康对照组APTT延长、FIB增高(P均<0.01)。2NHL患者化疗后1、3周期APTT、PT、FIB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化疗6周期较初诊、1、3周期FIB均降低(P<0.05),治疗无效组较治疗有效组APTT延长、FIB增高(P<0.05);复发较初诊时APTT延长、FIB增高(P<0.05和P<0.01),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侵袭性淋巴瘤组较惰性淋巴瘤组APTT延长(P<0.01),III~IV期患者较I~II期患者,FIB增高(P<0.05)。IPI评分各组间APTT、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FIB较低危、低中危、高中危组均增高(P<0.05);LDH升高组较正常组FIB增高(P<0.05)。结论 NHL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化疗过程中APTT、PT变化不明显,FIB随病情好转而降低,且APTT、PT、FIB凝血指标变化可能与病情分期、分型、IPI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和血小板状态。方法 自2020年8月~2022年8月抽取300例研究对象,100例脑梗死确诊病例(脑梗死组)、100例脑出血病例(脑出血组)、100例来院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PLT)等7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脑梗死组、脑出血组FIB、MPV、D-D高于对照组(P<0.05);3组APTT、PT、TT、PLT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与脑出血均可出现FIB、MPV、D-D增高,提示FIB、MPV、D-D增高为这两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呼吸道、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同部位肿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定量检测对照组(40例)、呼吸道肿瘤组(40例)、消化道肿瘤组(40例)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呼吸道肿瘤组PLT、PT、APTT、TT、FIB及D-D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消化道肿瘤组PT、FIB、APTT及D-D含量高于对照组,呼吸道肿瘤组FIB高于消化道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及消化道恶性实体瘤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恶性实体瘤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无关,与肿瘤细胞自身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FIB水平,探讨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肝硬化23例,原发性肝癌10例,重型肝炎15例,慢性肝炎12例,观察各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凝结时间(TT)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FI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FIB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是反映肝脏合成、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检测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能够预测肝病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王红霞  江亚军 《医学综述》2009,15(23):3675-3676
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ML)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变化。方法应用磁珠法检测66例ML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ML患者APTT、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Ⅲ期ML患者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和Ⅱ期患者(P<0.05);Ⅳ期患者APTT、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Ⅱ期患者(P<0.05、P<0.01)。结论ML患者常伴凝血指标异常,表现为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发病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根据妊娠高血压的分类标准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28例、轻度子痫前期组25例及重度子痫前期组23例,择选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凝血功能及其与发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呈逐渐升高状态,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呈逐渐降低状态(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较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呈逐渐减少状态(P<0.05)。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程度与MPV、PDW、FIB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02、0.514和0.474,P<0.05),而与APTT、PT呈负相关关系(r=-0.589和-0.678,P<0.05),但与PLT无相关性(r=-0.162,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程度与MPV、PDW、FIB水平呈正相关关系,APTT、PT与其呈负相关关系,临床通过检测妊娠期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水平变化,可有效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而可辅助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蒙天生  莫鸿健 《右江医学》2011,39(4):466-467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指标在临产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0例正常临产孕妇(观察组)及80例健康体检妇女(对照组)血中PT、APTT、TT、FIB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诊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临产孕妇凝血四指标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以充分了解孕妇体内凝血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临产孕妇的一般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30例身体体检合格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所有患者PT、APTT、FIB、TT,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PT、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TT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凝血四指标对孕妇体内的凝血情况进行检测对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大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诊治的10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同时期入院体检自愿接收凝血指标检验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受检者PT(外源性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T(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间)、FIB(纤维蛋白原含量)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差异,以此为依据分析凝血指标检验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意义所在。结果观察组PT、APTT、TT及INR水平同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人(P0.05)。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PT、APTT、TT及IN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FIB明显降低,可知凝血指标检验在其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曜 《包头医学》2022,46(1):17-18
目的 :探究凝血四项与老年重症肺炎(Severe Pneumonia,SP)疾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86例老年SP患者(2019年1月~2020年3月)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84例老年非SP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不同转归患者凝血四项水平、分析老年SP疾病转归与PT、APTT、TT、FIB水平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FIB低于对照组,PT、APTT、TT高于对照组(P<0.05);86例老年SP患者死亡26例、生存60例,死亡者FIB低于生存组,PT、APTT、TT高于生存者(P<0.05);Pearson分析表明,SP疾病转归与FIB(r=0.711)水平呈正相关,与PT(r=-0.632)、APTT(r=-0.598)、TT(r=-0.587)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SP患者凝血功能存在不同程度障碍,且与患者病情转归具有一定相关性,早期通过检测凝血四项指标有助于临床判断患者疾病转归情况,为临床预后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穆学芳  韩慧 《血栓与止血学》2021,(3):414-415,418
目的探讨比伐卢定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 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80例冠心病合并T2 DM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疗效及凝血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升高,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PT水平高于对照组,GMP-14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PT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脑利钠肽(BNP)水平升高,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MR水平无差异(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7.50%(3/40),低于对照组15.00%(6/40)(P<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10.00%(4/40)(P<0.05)。结论比伐卢定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T2 DM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微循环,并可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朱鸿燕  谭鹰  王清松  周莉  阳梅 《西部医学》2023,35(10):1465-1468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小板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74例AML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以allo-HSCT治疗,观察组予以rhTPO联合allo-HSCT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血小板重建时间和血小板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炎症因子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重建时间和血小板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PTT和PT水平低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PCT、CRP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EGF和VEGF-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VI(IrFVIIa)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方法观察及比较16例严重创伤患者在注射rFVIIa前和注射2 h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溶指标D-二聚体,血小板活化率、聚集率以及血小板常规计数。结果治疗前后PT、APTT、FIB及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活化血小板,血小板1 min聚集率、5 min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1),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明显变化(>0.05)。结论 rFVIIa能维护并加强了血小板的功能,迅速建立且恢复以及加速了处于紊乱、低下的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凝血和血小板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凝血及血小板方面的变化情况。方法心肌梗死患者23例,心绞痛患者36例,正常对照组30例,未给予任何止血、凝血药物。用免疫照射比浊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分析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患者、正常对照组五项指标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FIB、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FIB、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比较,PT、APTT、TT、FIB、MPV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和血小板体积增大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治疗上应予以降纤和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参酮胶囊联合美沙拉秦肠溶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功能及溃疡周围黏膜组织中TF、TFPI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予以美沙拉秦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胶囊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溃疡周围黏膜组织中TF、TFPI阳性率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及TF、TFPI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LT、MPV、APTT、FIB、D-D、CRP均较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溃疡周围黏膜组织TF阳性率为36.36%,治疗组阳性率为1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溃疡周围黏膜组织TFPI阳性率为34.09%,治疗组阳性率为1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联合美沙拉秦能够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高凝状态,降低微血栓形成的风险,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9,(6):718-72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66例初治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另选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凝血指标水平,分析肺癌患者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癌组患者PLT、Fib、D-D水平高(P<0.05)。肺癌组患者PLT、PT、APTT、Fib、D-D水平与年龄、性别及有无基础疾病无明显关系。Ⅳ期肺癌患者的PT及D-D水平高于Ⅱ、Ⅲ期肺癌患者(P<0.05),而PLT、APTT、Fib水平与分期无明显关系。肺腺癌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其它类型组肺癌患者。结论:肺癌患者存在高凝状态,Ⅳ期患者及腺癌患者更易出现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按照肿瘤分期分为肿瘤早期组(25例)、局部晚期组(43例)、远处转移组(52例),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血定量检测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1)恶性实体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PLT、PT、FIB、APTT、TT、D-D水平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早期组、局部晚期组、远处转移组、健康对照组间上述各凝血指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远处转移组血浆FIB及D-D含量与肿瘤早期组、局部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血液异常状态与肿瘤分期有关,发生远处转移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更加明显,需密切观察FIB及D-D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