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介绍:患者男35岁.右下腹痛6小时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右下部麦氏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伴有消化道症状,B超所见,无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3万.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所见:回盲部慢性炎症,阑尾缺失,在回盲部见一个大约1cm×0.5cm×0.5cm的炎性脂肪块,切除该包块,病理报告,淋巴结慢性炎症.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59岁,因"间断发热1个月,发现腹部包块13 d"入院。现已绝经6年,无阴道异常流血、流液等症状,近2个月有尿失禁及尿频,1个月前出现进食后腹胀,近期体质量明显减轻约5 kg。儿子31岁时因淋巴癌过世。妇科检查发现下腹正中可扪及14 cm×11 cm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质韧,活动欠佳,无压痛,子宫及双侧附件区活动欠佳,触诊不满意。妇科彩色超声示盆腔正中见13. 3 cm×10. 7 cm的不均质囊实混合性回声,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9岁,因"体检发现腹部包块6月".6月前体检彩超示脾与左肾上方约6 cm×5 cm 大小弱回声团块,考虑腹膜后肿瘤,5个月前腹部CT示脾脏中上极囊性占位,大小约5.0 cm×4.8 cm.1周前复查彩超示脾与左肾上方7.0 cm×6.8 cm团块,患病以来无任何不适.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明显肿大,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Murphy征阴性.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37岁,主因"发现右侧乳腺进行性胀痛1月余"于2012年10月收住我院。查体:右侧乳腺明显肿胀增大,表面张力和皮温均明显高于对侧,皮肤呈紫色,无破溃,乳头无溢液,未触及明显肿块。左侧乳腺无异常,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乳腺超声检查:右乳外上象限腺体明显增厚,最厚约3.8 cm,回声减低且不均匀。CDFI可见血流信号,右侧腋窝见几个低回声结节,较大约1.2 cm×1.2 cm,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0岁,因中下腹反复阵发性绞痛2个月入院.病程中腹痛呈阵发性发作,伴恶心及呕吐胃内容物.肛门排气后腹痛消失.体检:T36.8℃,腹平软,右下腹压痛明显,右中腹可触及一6×2cm大小包块,压痛明显,质韧,活动度不大,余无阳性体征.入院肠镜检查见回盲瓣后唇上一2.0×1.5cm肿物突向盲肠腔,其旁见一3.5×3.5×4.5cm肿物,表面结节不平,质硬,覆厚薄不均污秽苔.镜头顺回盲瓣前唇进入回肠10cm未见异常.外院B超示:胆囊填满型结石,胆囊炎.本院CT示:①胆结石,胆囊炎.②升结肠中下段占位病变.术前诊断①结肠癌.  相似文献   

6.
结肠放线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47岁,哈萨克族,农民。主诉:右下肢发现包块1月余。查体:右下腹触及一肿块。约4cm×3cm×2cm,边界不清,不活动,质硬。X线钡餐检查提示盲肠恶性肿瘤。剖腹探查见回盲部有一肿块,约5cm×4cm,与周围肠系膜及肠管粘连成团。临床诊断:结肠回盲部癌。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 ,36岁 ,因全身皮肤结节就诊 ,诉 2个月前在前胸及后背出现直径 1~ 2cm的皮肤结节 ,伴压痛及瘙痒 ,有恶心、乏力 ,无明显发热 ,盗汗及体重下降。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正常 ,全身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皮肤结节 ,高低不平 ,质韧 ,有压痛、破溃及结痂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咽部无异常。胸部CT示前中纵隔内偏右方气管前缘见 9cm× 7cm大小块状影 ,边缘光整 ,其内不规整低密度块。骨髓涂片无异常。皮肤结节活检示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型 ) ,后经湖北省肿瘤医院及同济医院确诊。免疫组化显示LCA( )、CD2 0( )、CD3 (- )。局部结节用 0 …  相似文献   

8.
1病历报告患者,女性,55岁。右下腹包块1月余。查体:右下腹可触及约6 cm×6 cm×5 cm大小椭圆形包块,触之硬,压痛明显。肠镜见回盲部一肿物占肠腔1/3,提示为结肠占位性病变;术中见回盲部实性肿物3 cm×3 cm×2 cm,向肠壁浆膜面隆起,质硬,界限清。病理检查:巨检:结肠一段,距切端3 cm处见有两个结节状肿物,体积分别为1.5 cm×1 cm×1 cm、1 cm×1 cm×0.5 cm;两个肿物向肠壁浆膜面突出,融合为一个结节,体积3 cm×3 cm×2 cm,切面灰白,质硬。镜检:病灶为慢性化脓性炎,脓肿中心的菌球呈不规则分叶状,嗜碱性染色,中央色浅成细颗粒状,边缘部分可见…  相似文献   

9.
邢雪花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0,6(3):183-183,19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左胫骨前肿胀3年,左睾丸肿大3月人院.患者于3年前发现左胫骨前肿胀,微痛,饮酒后加重,经某医院诊断为"骨髓炎”予抗感染治疗多日未见效,且左胫骨前肿胀进行性加重,1年后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为:非何杰金淋巴瘤,T细胞混合细胞型.予CHOP方案化疗6周期淋巴结肿大全消,左胫骨前肿胀亦变平,疼痛消失.后未继续加强治疗.3月前左胫骨前又复肿起,且左侧睾丸肿大,方人本院.体查:t 36.8℃,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未触及包块.左侧睾丸肿大约8.0 cm×4.8 cm,左胫骨前轻度隆起,质硬,轻压痛.X线片示:左胫骨正、侧位片骨质未见异常.CT片示:左胫骨未见骨质破坏,CT值为70时左胫骨中、下段交界处骨髓腔内见软组织团块影(见图1、2).髂骨穿刺示:骨髓像正常,未见淋巴瘤累及.  相似文献   

10.
<正> 患男,34岁,因低热、盗汗伴左颈部及腹部进行性增大包块诊断不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脾脏肿大约15cm×10cm×8cm,质硬,内有大小不等实性结节,脾门有2cm×2cm×1cm淋巴结2~3个;腹膜后腹主动脉旁见10多个核桃大小之淋巴结,距回盲部6cm回肠系膜处有一12cm×12cm×7cm肿块与肠壁及系膜根部相连,质硬。  相似文献   

11.
李英明  李代瑛 《四川医学》2010,31(3):293-293
患者,女,76岁。食欲不振3个月,腹痛5d。查体: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可触及一大小约15era×8cm肿物。于2008年8月15日行肿物切除。病理大体所见:回肠+结肠长约60com,回盲部肠壁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12.
吴小艳 《四川医学》2008,29(2):246-246
患者,68岁.平素喜食柿子,因腹痛4 d于2007年5月20日急诊人院.人院前4 d患者食生柿约300~400g后出现上腹绞痛,阵发性加剧,无放射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后出现全腹阵发性绞痛,进行性进展为全腹持续性,自发病来肛门无排气排便.人院查体见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明显,脐右下扪及移动性坚硬包块,此处压痛最甚,叩呈鼓音,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微弱,偶闻1次,余无确切异常.完善术前准备后急诊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约300ml淡红色浑浊液积液,距回盲部约40cm以上小肠明显扩张充血,直径约7.0cm,肠壁充血肿胀,小肠系膜向顺时针方向扭转260°,距回盲部约40cm处小肠内嵌顿约5cm×5cm×4cm瓶塞状异物.  相似文献   

13.
陈妹琼  李淑英 《安徽医学》2021,42(7):829-83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 15 岁,因"间断腹痛1 个月"入院.患者自2017年9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右侧腹部为重,呈持续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外院全腹CT平扫+增强示:沿肠系膜及乙状结肠系膜走行区不规则囊性低密度影,其内夹杂较多血管影,考虑良性脉管源性占位,血管淋巴管瘤可能.予对症支持治疗后腹痛减轻.于2017年10月17日在本院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结肠及系膜未见肿物,中段小肠系膜可见一大小约30 cm ×20 cm ×3 cm饼状多发结节融合肿物,无浸润,局部肠壁水肿.遂行小肠系膜肿物切除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送检小肠肠管长60 cm,肠管直径1.5~2 cm,小肠系膜处见一肿块(见图1),肿块大小24 cm ×18 cm ×4 cm,表面可见包膜,切面见肿块由大量扭曲、迂回的实性管状结构组成,色灰白,胶冻状,质中;低倍镜下见肿块位于小肠系膜,未累及小肠浆膜面,由迂曲、膨大的神经束组成,呈丛状结构(见图2);高倍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核呈尖细波浪状,间质黏液样变性(见图3).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CD99、S-100 (见图4 )均阳性, EMA阳性的细胞分布于丛状结构的边缘, Ki-67增殖指数<1%.病理诊断:(小肠系膜)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术后定期复查腹盆CT,术后3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4.
王洁 《九江医学》2001,16(4):229-229
患者女,36岁,因双乳多发性肿块3 d入院,无明显不适.查体:双乳多个肿块,左侧4个,右侧5个,质地中等,可活动,无触痛,皮肤无明显改变,无乳头溢液,浅表淋巴结(-),既往无肿瘤病史.病理检查:肉眼见灰白肿物左侧4个,最大4 cm×3 cm×3 cm,最小2.5 cm×2 cm×2 cm,右侧5个,最大4 cm×2.5 cm×2 cm,最小1.5 cm×1 cm×1 cm大小.均无包膜,境界不清,肿块表面均附脂肪组织.切面灰白、实性,较细嫩.镜下见瘤细胞弥漫分布并形成大小不一的滤泡,滤泡内外细胞较一致,以小细胞为主,细胞呈三角形,核呈瓜子型,深染,有裂,其间混有较大细胞,胞浆透明,核圆形成稍不规则,间质有浆细胞浸润.瘤细胞浸润于导管及腺泡中使之萎缩、减少以至消失,残存的腺泡和导管上皮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即"淋巴上皮病变".周围脂肪组织可见大量瘤细胞浸润.冰冻切片诊断:淋巴增生性疾病(恶性淋巴瘤待排).淋巴瘤细胞显示CD20(+)、CD3(-)、CD45RO(-)、K(-)、λ(+).病理诊断:乳腺原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滤泡性,小裂细胞为主型,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15.
仇敏洁  刘惠敏  魏明永 《上海医学》2006,29(12):900-900,F0004
患者女,40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4 d”入院。急诊腹部立位X线摄片考虑为低位小肠梗阻。CT增强检查显示回肠末段肠腔内一分叶软组织肿块。急诊剖腹探查,行回盲部肿块切除术,术中于回肠末端25 cm处见一10 cm×8 cm×3 cm大小肿块,肿块质硬,部分回肠嵌入。术后3周症状无缓解,再行CT平扫,发现空肠肠腔内一软组织肿块。再予手术,术中见空肠系膜侧肠壁外浆膜面有3枚结节。病理巨体形态:回肠管长15.8 cm,周径5.4~6.0 cm,距下切缘3.8 cm处见一隆起型肿块,肿块大小为10 cm×7 cm×4 cm,位于系膜侧壁,肿块呈分叶状,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40岁,因发现左前臂肿块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前臂小结节,约0.5cm,红色,无痛,压之不退色,当时未予特殊治疗,后结节进行性增大.病程中患者无其他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咳痰.查体:左前臂一实性肿块,约3cm×3cm,红色,质地中等,不易推动,有压痛,肿块表面无破溃、渗出.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56岁,因"反复腹泻、腹痛8个月,加重2 d"入院.患者于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2~4次/d,有时成形、有时不成形,色黄,伴少量黏液.腹痛以脐周及下腹部明显,呈阵发性隐痛;2个月前症状加重,腹泻次数增多,4~6次/d,最多时达10余次/d,伴乏力、食欲不振;患病以来体质量下降10 kg.体格检查:体温(T) 36.5 ℃,脉搏(P) 90次/min,呼吸(R) 18次/min,血压(BP) 105/74 mm Hg(1 mm Hg=0.133 kPa);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左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5次/min;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63岁。1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腺内下象限处有一肿物,约鸡蛋黄大小,无红、肿、热、痛及其它不适,无高热。查体:体温36~36.2℃,右乳内下距乳头2cm处可触及约3×2cm大小肿物,质硬,界欠清,活动不良,右乳头无凹陷及溢液,无卫星结节及酒窝症。右腋下可触及一肿大淋巴结,大小约1×1cm。彩超:双乳形态轮廓正常,左侧腺体组织回声正常,未见增厚,乳腺导管未见扩张。右侧乳腺腺体回声不均匀,内下象限腺体内见一大小约3.2×1.97cm不规则低回声,边界不清,内及周边见丰富血流信号,RI:0.82。右侧腋下见几个淋巴结回声,较大约1.3×1.0cm,圆形,皮髓质界限不清晰,内见丰富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右乳实性包块(考虑癌),右腋下淋巴结肿大。胸部CY:心肺膈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血常规正常,CEA 6.06ng/mL;CA153II 7.69U/mL。  相似文献   

19.
周和平  吴海华 《广西医学》2006,28(9):1478-1479
皮下脂膜炎T细胞性淋巴病临床罕见,笔者最近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0岁,因颊部肿块伴间断性发热2月入院.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颊部肿块,均2 cm×1 cm,伴发热,在当地医院抗感染后,体温恢复正常.颊部肿块逐渐增大.1个月前再次发热,左眼睑水肿,经抗感染后体温恢复正常.3 d前又发热,伴纳差,疲乏,双下肢水肿,体重下降,血WBC2.0×109/L,以"白细胞减少"收住院.查体:T 39.5℃,左眼睑、颊部皮肤潮红、肿胀,左颊部肿块3cm×3 cm,边缘不清,质中,轻压痛,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血Hb 98g/L,WBC 2.0×109/L,肝功:AST 129U/L,TP 58.1g/L,肾功正常,B超:肝脾未见异常,胸片:心肺无异常,骨髓象:为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20.
小脑恶性淋巴瘤合并脑积水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17岁.因头痛、呕吐伴行走不稳2个月入院.查体:双侧视乳头水肿,Romberg征(+),Mann征(+).头颅MRI见两侧小脑半球内各有一占位,大小分别约1.24 cm×1.20 cm×1.29 cm,3.0 cm×4.20 cm×1.90 cm;周边水肿不明显,增强后不规则环形强化,内部密度不均,有斑点状钙化,第四脑室受压变形,脑桥前移,第三脑室及两侧侧脑室显著扩大.术前肿瘤性质待定,在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外引流加两侧小脑半球占位切除术.术中见右侧小脑半球占位位于右侧小脑半球前外侧表面,红褐色,质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楚,血供一般;左侧小脑半球占位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后方表面,性质同右侧占位.分别完全切除两侧占位.术后病理证实:小脑恶性淋巴瘤,T细胞性.免疫组化标记结果:GFAP(-),CD20(-),CD45RO(+~++).术后1个月上述诸症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