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类大多数实体肿瘤细胞常表现为染色体不稳定性,即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和结构异常.宫颈细胞由非典型性发育异常向宫颈癌转变的过程中几乎都伴有3号染色体长臂扩增.其中,涉及到最重要的基因可能是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基因,位于3q26.3).该基因的扩增可阻止细胞凋亡,因而可导致肿瘤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TERC基因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扩增情况及hTERC基因扩增对宫颈病变发展趋势的预测意义 。方法利用FIS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3号染色体着丝粒 CSP3 和 hTERC基因双色探针的杂交效果,检测不 同宫颈病变中hTERC基因扩增情况,对部分存在hTERC基因扩增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的发展 ,h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及扩增的细胞所占比例均在不断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TERC基因扩 增与宫颈病变的发展密切相关,FISH检测hTERC基因是否存在扩增可能成为预测宫颈病变发展趋势的可靠 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在各病理学分级宫颈疾病中宫颈脱落细胞中的阳性表达情况,以及联合MCM5蛋白在CIN中的检测结果对准确判断(CIN)的预后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标本,均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宫颈脱落细胞的hTERC基因的检测、免疫组化对组织的MCM5蛋白检测.结果:收集临床标本63例,其中对照组29例:12例宫颈炎性病变和17例宫颈鳞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及组织;研究组34例:8例CIN I及26例CINⅡ-Ⅲ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及组织.hTERC基因表达情况:扩增42例,阴性21例.MCM5蛋白表达情况:(-)21例,(+)15例,(++)20例,(+++)7例.病理学结果:宫颈炎症12例,CIN Ⅰ 8例,CINⅡ-Ⅲ26例,宫颈癌17例.MCM5蛋白阳性表达随着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IN组分别与炎症组和SC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CIN Ⅰ组与CINⅡ/Ⅲ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异常扩增随着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升高,其阳性扩增率逐步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IN组与炎症组比较,hTERC基因异常扩增率显著高于炎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C组比较hTERC基因异常扩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 Ⅰ组与CINⅡ/Ⅲ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异常扩增及MCM5阳性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与MCM5联合检测分别与MCM5或hTERC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M5蛋白阳性表达及hTERC基因异常扩增在宫颈鳞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预测宫颈癌发生的临床指标;MCM5蛋白与hTERC基因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宫颈癌生物学预测指标,MCM5蛋白检测可作为hTERC基因检测的补充,对于hTERC基因异常扩增和(或)MCM5蛋白阳性表达的CIN患者,临床诊治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可指导临床对CIN的适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各级宫颈病变中人类端粒酶hTERC 基因的扩增情况,与宫颈脱落细胞学诊断及活检组织的病理诊断关系。方法:应用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各级别宫颈病变脱落细胞标本中hTERC 基因的扩增情况,其中正常对照20例,宫颈病变患者共100 例;并将FISH检测结果与脱落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结果:hTERC 基因扩增的比例随宫颈细胞学诊断的分级增加,NILM、ASC-US、LSIL 、HSIL、SCCA 各组分别为(8.22± 4.34)、( 10.54± 4.12)、( 12.21± 4.29)、( 18.62±5.74)、( 18.33± 4.73),低级别病变与高级别病变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宫颈活检组织CIN Ⅰ组、CIN Ⅱ组、CIN Ⅲ组、宫颈癌组和正常对照组发生hTERC 基因扩增的细胞比例分别为(8.56± 3.14)、( 11.61± 4.10)、( 14.86± 3.11)、( 21.44± 5.55)和(4.11± 1.71),hTERC 基因扩增的比例随宫颈上皮内病变程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FISH技术可以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 基因的扩增状态;hTERC 基因扩增随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增加。FISH检测hTERC 基因的扩增可作为对宫颈细胞形态学及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人类染色体末端酶基因 (the human telomerase gene,hTERC)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0例正常人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建立hTERC基因表达的实验阈值;检测100例病理证实为宫颈疾病的患者标本,包括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I(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CIN1)28例、CIN2 27例、CIN3 17例以及宫颈癌28例.结果:hTERC在正常人组阳性率5.55%;在CIN1、CIN2、CIN3 及宫颈癌组表达率分别为 21.4%、55.6%、70.6%及92.9%;hTERC基因在CIN1组的表达与CIN2、CIN3及宫颈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与宫颈病变进展程度呈正相关,关联密切,可能成为宫颈病变诊断的早期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进展为浸润性子宫颈癌的过程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扩增随子宫颈病变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并且对于子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子宫颈癌发展的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hTERC基因有望成为子宫颈高危病变筛查的一种有效的特异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人染色体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异常扩增在子宫颈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子宫颈病变组织245例,包括单纯性子宫颈炎75例、CINⅠ64例、CINⅡ63例和CINⅢ43例,另取20例健康宫颈组织作对照。用FISH方法检测265例宫颈活检组织的hTERC基因表达,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核酸检测法对其中196例进行HPV-DNA检测。结果正常宫颈组织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检出率为0,宫颈炎、CINⅠ、CINⅡ和CINⅢ组织分别为2.7%(2/75)、9.4%(6/64)、61.9%(39/63)和62.8%(27/43)。正常宫颈组织HPV阳性率为10.0%(1/10),宫颈炎、CINⅠ、CINⅡ组织分别为10.8%(7/65)、25.0%(11/44)和29.8%(14/47),而CINⅢ组织则高达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有hTERC基因异常扩增和HPV阳性的检出率在CINⅢ组织中为50.0%,显著高于CINⅡ的27.7%和CINⅠ的2.3%(P<0.05),未见于正常宫颈和宫颈炎;hTERC基因异常扩...  相似文献   

8.
董有伟  娄阁 《中国肿瘤》2013,22(7):547-550
[目的]研究液基细胞学(TCT)、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及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C-my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 000例患者分别进行TCT、HPV-DNA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hTERC、C-myc基因,对以上任一结果阳性者进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术,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上述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1000例患者中,TCT异常者304例(30.4%);HPV阳性者273例(27.3%);hTERC阳性者90例(9.0%);C-myc阳性者59例(5.9%).467例患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术,结果宫颈慢性炎者244例,宫颈病变者223例,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 73例(15.6%),CINⅡ87例(18.6%),CINⅢ53例(11.3%),宫颈鳞状细胞癌10例(2.1%).hTERC基因在正常宫颈细胞、CIN 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16.4%、36.8%、50.9%和90%.C-myc 在正常宫颈、CIN 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9.6%、21.8%、37.7%和90%.[结论]联合筛查方法优于单一检测方法,TCT+hTERC联合检测宫颈癌的效果最好,hTERC、C-myc基因异常扩增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TERC基因表达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104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的hTERC基因表达情况,其中79例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5例为浸润性宫颈癌患者。另有炎症20例作为对照。[结果]hTERC基因在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阳性表达分别为5.0%、13.6%、58.5%、75.0%和88.0%,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现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hTERC基因阳性表达率逐渐上升的趋势(趋势χ2=43.726,P=0.000)。[结论]3号染色体上hTERC基因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hTERC基因阳性表达检测对宫颈癌的早诊早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人类端粒酶RNA亚单位(hTERC)基因在子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颈上皮内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00例子宫颈脱落细胞涂片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其中24例为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细胞(NILM);76例为细胞学异常样本,并用二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其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R—HPv)。结果hTERC基因在NILM、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鳞状细胞癌(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2.25%、75.00%、35.71%、81.81%和100.00%。正常对照组显著低于阳性病变各组(P〈0.05);HSIL组显著高于ASCUS组、LSIL组(X^2=6.1736,X^2=5.0004,P〈0.05)。HPV阳性率在细胞学分组中的表达情况分别为ASCUS54.80%、ASC—H75.00%、LSIL60.70%、HSIL90.90%和SCC100.00%。HSIL以上组HR—HPV阳性率明显高于ASCUS组(X^2=4.1767,P〈0.05)。结论hTERC基因的扩增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TERC基因检测可作为预测子宫颈病变进展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HR-HPV感染、hTERC、c-myc基因扩增和MCM5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水平,筛选宫颈癌相关指标,建立回归模型用以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并评估模型效果。方法:筛选初诊病理确诊宫颈鳞状细胞癌和CIN I、II、III级患者共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HR-HPV感染、hTERC、c-myc基因扩增及MCM5蛋白表达,用Logistic向后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宫颈癌相关指标,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并评估模型效果。结果:将HR-HPV负荷量及感染状况、hTERC、c-myc基因扩增和MCM5蛋白表达的检测数据绘制直方图,并进行Logistic向后逐步回归分析,得出hTERC、HR-HPV负荷量、MCM5回归系数分别为0.042、0.061和0.052,P值分别是0.024、0.005、0.005(P<0.05),HR-HPV感染状态和c-myc基因P值是0.856和0.682(P>0.05),被回归方程排除,提示hTERC(X1)、HR-HPV负荷量(X2)、MCM5(X5)与回归方程存在线性关系,即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有关,由此建立回归模型Logit(P)=-66.283+0.042X1+0.061X2+0.052X5。评估模型拟合优度和预测准确度,H-L检验P值=1(P>0.05),模型拟合效果好,Cox-Snell R2=0.643,Nagelkerke R2=0.958,模型预测准确度98.5%,模型预测准确性高。结论:由hTERC、HR-HPV负荷量和MCM5蛋白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预测准确度较高,hTERC、HR-HPV负荷量和MCM5蛋白联合检测能够用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预测评估,对CIN患者的分流管理和预后评估、宫颈鳞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均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心体异常、基因不稳定性与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e X  Niu Y  Fang ZY 《癌症》2005,24(10):1290-1292
基因不稳定性是人类肿瘤细胞的显著特征,包括细胞倍体改变及一系列染色体异常,而在肿瘤细胞中还发现伴有中心体异常。异常中心体可产生多极纺锤体,使染色体错误分离及分配不平衡,介导染色体不稳定性(CIN)和非整倍体的形成。因此,中心体异常也是肿瘤细胞的普遍特征,并且可能出现在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RNA(hTERC)及原癌基因C—myc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方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35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8例浸润性子宫颈癌、19例炎性反应(对照)患者子宫颈组织中hTERC和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3号染色体上的hTERC基因在慢性子宫颈炎组织、CINⅠ、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1/19)、16.7%(2/12)、87.0%(20/23)及87.5%(7/8),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阳性率明显升高(χ^2=36.299,P〈0.01;χ^2=40.237,P〈0.01),原癌基因C-myc阳性率分别为5.3%(1/19)、8.3%(1/12)、78.3%(18/23)及62.5%(5/8),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阳性率明显升高(χ^2=30.200,P〈0.01;χ^2=34.224,P〈0.01)。CINⅡ~Ⅲ及子宫颈癌中hTERC和C—myc基因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514,P〈0.01)。结论3号染色体上hTERC基因及原癌基因C-myc的阳性表达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用FISH方法检测hTERC基因, 预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1)自然转归的可能性。   方法  以人群为基础选取江西省2 499例30~49岁农村妇女, 对其进行了以病理为金标准的宫颈癌筛查。第一次病理学诊断有74例CIN1患者, 入组作为观察对象, 同时用宫颈细胞学样本进行hr-HPV HC-2和hTERC基因检测以了解基线情况。全部入组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不行干预, 第12个月hr-HPV HC-2随访, 第24个月对所有对象进行hr-HPV HC-2+阴道镜检查并取活检, 以第24个月的随访病理结果评价hTERC基因和hr-HPV检测在预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级自然转归中的作用。   结果  74例CIN1患者全部随访24个月, 病变进展7例(9.5%), 病变持续为25例(33.8%), 病变消退42例(56.7%)。hTERC基因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病变进展率(包括持续和进展)的差别有显著性差异(χ2=21.07, P < 0.001), hTERC基因表达阳性病变进展和持续的相对危险性是hTERC基因表达阴性组的3.24(1.96~5.37)倍。hr-HPV持续阳性组病变进展率和阴性组(hr-HPV转阴组+持续阴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5, P=0.006)。hTERC基因和初次检测hr-HPV两者均为阳性组病变进展率和两者均为阴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 P=0.033)。   结论  hTERC基因异常扩增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级进展和持续呈高度正相关。而hr-HPV需多次检测, 持续阳性与病变进展和持续相关, FISH方法检测hTERC基因异常扩增可能可单独预测CIN1自然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1例具有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的Ph染色体阳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患者,结合文献回顾,阐述其临床和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确定白血病诊断及免疫分型,常规染色体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方法确定BCR-ABL融合基因类型及拷贝数,并进行系统的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临床表现符合典型ALL特征,FISH检测核型结果示Ph染色体阳性。常规BCR-ABL分型试剂盒未检测出任何扩增曲线,进一步用BCR-ABL少见型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发现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患者给予达沙替尼联合VICP方案化疗,首次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巩固及强化治疗,5个月后复发,出现T315I突变,再诱导未缓解,于发病6月后因感染死亡。结论:少见型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可见于典型Ph染色体阳性ALL患者并产生异常的RQ-PCR扩增条带。结合文献复习,单纯e1a3型Ph染色体阳性ALL治疗反应及预后与其他类型者间未见明显异常,但伴有T315I突变者预后仍较差。  相似文献   

17.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是一种定位于人类染色体3p14.2上的抑癌基因,在多种器官中都有表达,其包含的脆性位点FRA3B,是基因组中最脆弱的部分.FHIT可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癌变.FHIT基因高度甲基化、基因缺失、FRA3B脆性位点的改变以及蛋白合成过程中的异常,可导致FHIT基因功能缺失,促进多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将野生型FHIT导入FHIT表达降低或表达缺失的肿瘤细胞中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FHIT基因与其他基因联合治疗可能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癌肿瘤组织染色体异常变化,了解肺癌组织染色体畸变规律。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5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肿瘤组织染色体结果:原发性肺鳞癌常见染色体扩增区是2q、5p、11q、22q,常见缺失区是1p、4q、5q、6q、8p、9p、10q、11p、13q、18q、21q。肺腺癌常见扩增区是5p、8q、11q,常见缺失区是10p、19。腺鳞癌、肺泡细胞癌、小细胞癌等染色体变化各有不同。结论:原发性肺癌存在广泛的遗传物质不平衡现象.不同病理分型的染色体基因扩增和缺失可能是其发生、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方法分析原发性食管癌染色体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SS  Liu JF  Wang MR 《癌症》2007,26(2):132-136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表明原发性食管癌常有染色体的改变,包括染色体基因组异常扩增和缺失.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可以显示这些染色体的异常变化.本实验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和分析原发性食管癌染色体基因组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16例食管癌组织中染色体的异常改变,并分析染色体异常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的病例中7例食管癌术后2年内死亡(对照组),9例术后生存3年以上(生存组).结果:食管癌患者中多数染色体基因组发生改变,最常见的染色体基因组高扩增频率发生在1q/p,2q/p,3q,5q/p,8q/p,9q/p,11q/p,17和20q/p染色体区段上,在染色体1q/p,4p,9p,18q和xp中常见染色体基因缺失.染色体7q/p和19扩增频率和染色体4q/p和18q缺失频率,生存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食管癌患者染色体区段基因易发生异常扩增和缺失,生存组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比较基因组杂交的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林  袁爱力 《癌症》1998,17(5):397-399
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伴有染色体的异常,这种非随机的异常包括有染色体的丢失、获得、缺失、重排和异常的复制、扩增等等。充分发现这些肿瘤染色体方面的异常,对了解肿瘤的起源、发生、发展和其生物学行为有重要意义。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G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