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县唐远峰老中医,现年八十四岁,临床治病六十余年,擅长儿科,拟方精确,用药以轻灵见长,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二十多年来我们常问道于唐老,现选录他运用三豆饮治疗小儿高热医案三则介绍于后。例1 庞××,男,12岁,玉林镇朝阳街人。1968年6月14日下午1时初诊。患儿3月初旬开始发热头痛咳嗽,有时高热达40℃。屡经中西医治疗,用药后热稍退,但过后又反复发热,午后尤甚,体温持续在39℃左右。检查:面色萎黄,眼倦神疲,发高热,唇干,苔薄黄,大便溏黄量少,日二次,小便短黄。两手脉浮,右虚左细弱。处方:黑豆21克,饭豆21克,绿豆21克,青蒿4.5克,白薇9克。次日下午三时复诊:昨下午服上药头煎后入睡一小时,微汗出,醒来热已减轻。接  相似文献   

2.
柳伟 《陕西中医》2008,29(4):406-407
目的:观察利水渗湿类中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三豆饮加减(赤小豆、绿豆、黑豆、甘草)治疗肾病综合征30例。结果:总有效率达100%。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利水渗湿,降浊消肿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正> 夏季热,又称小儿“暑热症”,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伴有口渴、多饮、多尿、少汗等为其主要症状,病程一般可达2至3个月或更长,至秋凉后,发热及其它症状随之消退。有的患儿可连续数年发病,其发病原因是患儿平素体质较弱,不能耐受暑热之气,耗伤体内津液,水津无由输布,腠理闭塞,致成发热、渴饮、多尿、汗闭之候。笔者运用辨证施治方法治疗小儿夏季热,获得满意效果,兹举例如下。 例1 王某,男,26岁。1997年8月26日初  相似文献   

4.
汗为心液 ,可泄于皮腠。《内经》曰 :“阳加于阴谓之汗” ,心属火 ,为阳中之阳。可见汗出过多 ,首先应考虑到阴阳偏胜 ,特别是阳气偏旺。如有因心火偏旺 ,心热蒸液外泄所致者 ;亦有因他脏之热影响心所致者。小儿之所以比成人易患汗出证 ,皆因小儿是“稚阴稚阳” ,或“纯阳之体” ,阳气比阴气旺盛 ,阳盛则热 ,加之肌肤嫩薄 ,故汗液易于外泄。治疗小儿汗证不宜一味补虚 ,而应注意清心经之热。现将笔者从实论治小儿汗证的体会 ,介绍如下。案 1:王某 ,女 ,4岁。 2 0 0 0年 7月 30日就诊。入夏以来 ,汗出颇多 ,白天动则汗出 ,夜晚寐则汗出。曾服…  相似文献   

5.
《世医得效方》中的“三豆饮”,是预防麻疹、水痘的有效良方,由赤小豆、绿豆、黑豆、生甘草等组成。笔者用三豆饮加味治疗多例带状疱疹,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兹介绍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共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在20—50岁,以20—  相似文献   

6.
正豆科植物大豆的相关制品除了黑豆、穞豆衣、淡豆豉、大豆黄卷以外,其实我们日常食用的豆类制品如豆浆、豆花、豆腐渣、豆腐等亦是药食两用的营养保健品。豆腐《本草纲目》记载:制作豆腐之法,始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凡是黑豆、黄豆、白豆、绿豆、泥豆、豌豆之类,都可以做成豆腐。笔者常用豆腐治疗水土不服之症而获良效。《食物本草》对此药用价  相似文献   

7.
医话三则     
一、清暑益气汤治疗夜间发热医者常知入夜发烧、口干渴饮者属阴虚火炽,殊不知暑热稽留夜热渴饮者亦屡见不鲜。余于临床见夜热昼安患者经年不愈,察其治疗经过,除西医多用谷维素,抗生素、退热片、激素等药治之罔效者外,中医惯用甘寒养阴,清滋降火之品亦多不应,而余每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却能起沉年之疴。如省军区张某母,年60余岁,数年来不分冬夏,每于夜幕降临始作身热、面赤、口干渴饮,乏力困怠,夜半则舌干强,口粘,需饮水五磅稍可缓解,五更稍有汗出而热自解,昼如常  相似文献   

8.
小儿夏季热为小儿科常见的一种时令病,其中以1——2岁的儿童较多,临床上以持久发热、无汗、口渴、尿多为特征。在中医文献中认为小儿气阴偏虚,阳火偏亢,值此暑令,燥热之气侵袭肺胃,肺胃受邪,则津液被刼而作渴,即所谓热识则津伤,津伤液涸,则引水以自救,甚至频饮频溲,状若消渴,故在治疗方面,古人着重撤热、生津、滋水、润肺。笔者根据上述原则,采用二各汤合医宗金(钅监)儿科心法疳积门中清热甘露饮定名为二冬甘露饮,作为基  相似文献   

9.
汗出主要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若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的安静状态下,小儿的汗出颜色、时间等异常则属病理性汗出,称作小儿汗证。这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归属于西医学中多汗症等疾病,临床治疗以口服药物为主,但疗效多不佳。而中医药治疗汗证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可谓医家的不二之选。范梅红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这一疾病有充分独特的认识。汗证有自汗与盗汗之分,范教授认为临床治疗不必拘泥于区分二者,应当以阴阳失调为其发病关键,结合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除此之外范教授还提及心肺脾胃等脏腑在小儿汗证临床防治中的重要性,指出临床难治复发较为多见,病机主要表现为肺脾肾脏受损及湿热诸邪内结两方面。针对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范教授总结三大治疗法则:滋养、祛邪及止汗,兼顾虚实、不忘根本。范教授还补充到临床气郁、痰湿、血瘀等实邪亦可引起汗证,应当积极灵活采用理气活血化湿等法,收效良好。范教授主张以甘露饮加减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气阴亏虚兼内邪蕴结之汗证,其中甘露饮滋阴津而祛湿热,玉屏风颗粒益气止汗,通过合理应用与正确加减相关药物使得临床治疗效果颇佳。文章介绍范教授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经验,并附临床案例1则。  相似文献   

10.
“三豆饮”原名“扁鹊三豆饮”,该方见于彭子益《园运动古中医学》,《世医得效方》和王肯堂《证治准绳》亦载此方。由绿豆、赤小豆(或代以黄豆)、黑大豆、生甘草等四味药组成。三豆皆味甘性平,有清热解毒消肿、健脾滋肾的功效。用治咽喉火  相似文献   

11.
防暑小处方     
《中医药导报》2005,11(6):79-79
1薄荷石膏饮薄荷5g,石膏30g,六一散20g,用沸水1公斤浸泡,冷后当茶饮。2三豆汤绿豆、赤小豆、黑豆各15g,加水800ml,文火煮至400ml,加红糖适量,汤豆同时饮服。此法对小儿皮肤病、麻疹及消化不良也有良效。3西瓜防暑饮西瓜皮适量,水煎代茶饮,每日数次。4苦瓜茶鲜苦瓜1个,去心,切块,阴干备用。每次取5~10g,开水泡饮。此法可治疗中暑发热。5白菊花饮白菊花10g,加入开水1公斤浸泡,凉后饮服。此法还可治疗热疹、暑痱、头痛、目赤、高血压等。6荷楂麦芽饮薄荷、山楂、麦茅、甘草各15g,水煎代茶饮。此法可开胃消食,治疗消化不良。7鲜藕汤鲜藕60g,切为…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院陈丽娜医师运用当归六黄汤治小儿虚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有“小儿有遍身喜汗出者,此荣卫虛也”的论述,并认为“……荣阴卫阳,荣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故喜汗出遍身也”。小儿汗症,多见于2~6岁体质虚弱者,故称“虚汗”。虚汗又有“自汗”、“盗汗”之分。《兰室秘藏》的“当归六黄汤”,历代医书都明言是为阴虚有热、发热盗汗而设。证见  相似文献   

13.
小儿夏季热为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汗闭或少汗为主症。根据小儿“脾常不足”,“夏暑发自阳明”的特点,几年来,我常从脾胃着手治疗小儿夏季热。稍有些体会,现总结如下:一、清解阳明法适于本病初期,正盛邪实,正邪交争激烈,阳明实热者。病例一:曾××,男,1岁8个月,78年8月30日门诊。患孩发热10余天,某医曾投清暑益气汤无效。诊见发热38.9℃,大渴引饮,心烦,夜寐不安,舌红目赤,小便频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诊为小儿夏季热,阳明气分热盛。药用:糖自参8克,石膏10克,知母8克,淮山8克,淡竹叶6克,芦根8克,鲜荷叶6克。嘱多吃西瓜,连服三剂,汗出热退,病癒。  相似文献   

14.
小儿夏季热(以下称“本病”)是盛夏季节婴幼儿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以长期持续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又有“阳明经热”、“小儿暑天发热口渴多尿综合症”、“婴儿汗闭性暑热症”、“暑热消渴证”之名,且有人将本病归属祖国医学“消渴”、“暑病”、“疰暑”等  相似文献   

15.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感受六淫外邪,最易耗阴伤阳,治疗不当,往往有危笃之变,临床每以“急下”法取效,今录病案二例如下:例一:甯××,男,三岁,春夏之交,患发热、微恶风、有汗、口渴饮冷等症。前医以清暑解表论治,处以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未能奏效,反致危变。邀余诊治,见患儿  相似文献   

16.
桂枝汤加味治疗小儿肿瘤化疗后发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肿瘤(主要为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化疗后,常易出现发热,且较长时间不退,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运用桂枝汤加味治之,获得满意疗效,现探讨如下。1 小儿肿瘤化疗后发热的临床特点小儿肿瘤化疗后的发热,多为不规则热型。有早上发热,有午后发热,有的一日中出现2~3次发热,还有发热持续数日者。发热前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寒或寒颤、胃脘部位疼痛等症状,热度高者可达40℃左右,并见无汗,口渴而喜饮或渴喜热饮,精神怠倦,食欲差,面色白或面黄无华。用退热药后热退,翌日热势又起,用西药抗感染治疗不能缓解。血常规检查中均见白细胞低至4×109/L,有…  相似文献   

17.
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有严格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其主要特征。发病多集中在6、7、8三个月之间,与气候炎热有密切关系,故又称小儿“暑热证”、“阳明经热”、“暑热消渴症”等。1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中医认为与体质因素有关。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稚阴稚阳”之体,体温调节功能未臻完善,若脾胃失调、体虚不足、或病后气阴不足者,入夏之后,暑热亢盛,小儿不能耐受外界炎热气候的熏蒸而发生本病。盖暑为阳邪,最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热之气后,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液亏损,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暑必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故出现多尿,若津液为暑邪所伤,化源不足,水津不能敷布周身,肌腠无以发泄,失其充身润肤泽毛的正常功能,以致腠理郁闭无汗液外泄,故少汗或汗闭。2辨证论治2.1暑伤肺胃:证见发热,体温高达38℃至40℃,热势多在午后增高,气候愈热发热愈高,少汗或无汗,口唇皮肤干燥、烦躁不安,口渴多饮、小便量多、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滑数。治疗原则:消暑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知母、苏梗、甘草、竹叶各3g,麦冬6g,...  相似文献   

18.
何胜晓 《中医药学刊》2004,22(2):333-335
小儿夏季热又称暑热症,是婴幼儿发生在夏季的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本病至20世纪30年代始被认识,是小儿的一种时令疾病。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给出国家诊断标准。临床以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汗少为特征,我国东南及中南地区好发,自秋凉后本病可自愈。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医治疗有  相似文献   

19.
辛凉透邪法系《时病论》方。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该方由鲜芦根、石膏、连翘、竹叶、淡豆鼓、绿豆衣组成。临床常见温病初起,邪在肺卫,高烧,微恶寒,不汗出或仅微作汗,苔薄白乏津边尖微红,脉浮数。如以银翘散,则杯水车薪缓不济急;若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则冰伏其邪不得外解。对此两难之际,笔者屡投以本法,既清气  相似文献   

20.
梁剑波老中医治疗小儿夏季热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夏季热是我国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婴幼儿特有的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与中医所称“小儿疰夏”、“暑热消渴”,“饮溺病”、“阳明经热证”等颇相类似,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