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严重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创伤患者的复苏和输血一直是创伤外科研究的热点话题。传统的复苏原则是先以晶体液和胶体液扩充血容量,同时或继以输注红细胞类制品(red cell concentrates,RC)以提高机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60例来进行统计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少量输血,观察组患者需要大量输血,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术后1d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d、5d两组患者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明显,医患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避免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威胁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0):3932-3933
研究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选取我院严重创伤患者84例,根据输血量多少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为需少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倍),观察组为需大量输血患者(输血量≥自身血容量的1~1.5倍),对比两组输血前、输血后1d与5d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输血后1d观察组TT、APTT、PT均有显著增加,PLT、FIB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观察组TT、APTT、PT、PLT、FIB基本恢复至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为避免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各指标。 相似文献
4.
5.
孙立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0):91-93
目的 分析大量输血对创伤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量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大量输血)和对照组(40例,少量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1、5 d的炎症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输血后1 d,观察组的CRP、IL...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估钝性创伤患者的初始下腔静脉直径与大量输血要求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因钝性创伤(伤害严重度评分[ISS]≥16)住院的所有患者。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确定大量输血的独立预测因子(定义为在入院24 h内红细胞浓缩输血≥10单位)。计算受试者工作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22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大量输血组有50例患者,非大量输血组有172例患者,大量输血发生率为22.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腔静脉直径[比值比(OR)=0.88;95%置信区间(CI),0.80~0.96; P 0.01],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OR=1.01;95%CI:1.00~1.01; P 0.01)和纤维蛋白原水平(OR=0.99;95%CI:0.98~1.00; P 0.01)是大量输血的强预测因子。下腔静脉直径显示中等精度(AUC:0.74;截点值:13 mm;敏感性:67%;特异性:73%)。FDP值为80.5μg/ml,纤维蛋白原浓度为165mg/dL,下腔静脉直径大于13mm的组合截点值可确定不必要的大量输血的准确度为100%。结论初始下腔静脉直径是钝性创伤患者大量输血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输血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患者成分输血后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值均较输血前显著升高(P〈0.05),成分输血以红细胞悬液为主,其次为血浆、血小板以及冷沉淀等。结论经合理的成分输血可有效满足大量输血患者的输血需求,提高患者的Hb、WBC、BPC值,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9.
大量输血方案(MTP)是指以标准流程的形式指导大出血和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涉及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的输注及重组凝血因子的使用时间、剂量和时间等方面.该过程需要急诊科、外科、检验科、血库等多部门的积极协作.MTP可优化血液制品的输注流程,避免在危急和快速运作情况下发生错误,可减少血液制品的使用总量,提高输血效率,减轻创伤性凝血病的严重程度,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现就MTP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方案与常规输血方案对急性创伤患者血栓弹力图、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接受常规输血方案的30例急性创伤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大量输血方案治疗的30例急性创伤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输血前后血栓弹力图参数、纤溶系统功能、凝血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输血后1 d,观察组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块生成时间(K值)、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比对照组高,血块聚合速率(α角)比对照组小,血栓最大幅度(MA值)、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对照组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对照组长(P<0.05);输血后7 d,观察组血栓弹力图参数、纤溶系统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与输血前及同时点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方案对短期内急性创伤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纤溶系统功能、凝血功能具有较大影响,临床需密切监测患者凝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经大量输血后对其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严重创伤患者,对所有患者大量输血,对比患者输血前与输血后T淋巴细胞亚群、炎性指标及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输血后,所有患者外周血T细胞CD4+、CD3+、CD4+/CD8+水平均较输血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所有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输血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所有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较输血前延长,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输血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可提高创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同时可降低炎性指标水平,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但易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传统大量输血观念的更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大量输血的首要原因是创伤,其次是胃肠出血和外科手术出血(腹主动脉瘤修复和肝移植)[1],其他原因是心血管外科手术出血、异位妊娠出血和产后出血[2]。目前已有不少文献对"大量输血"作了定义,多数研究者认为,大量输血是指患者在≤24 h的输血量≥10 U的悬浮红细胞(RBC)(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临床大量输血情况,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节约血液资源。方法利用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与发血记录本,回顾该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28例大量输血患者的用血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共输注386.0U红细胞,平均每例13.8U;输注新鲜冰冻血浆42 850.0mL,平均每例1 530.4mL;输注冷沉淀65.0U,平均每例2.3U;输注单采血小板3.0个治疗量,平均每例0.1个治疗量。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出血和相关实验室指标,依据大量输血预案对大出血患者优先使用红细胞,对血浆的使用稍加限制,加强患者血液保护,提高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血意识。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为总结合适的输血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文纳入我院收治的100例大量输血患者,其中死亡20例,存活80例,分别设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测定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液指标变化。结果输血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水平(Hb)均明显变化,存活组输血后的PT、APTT、PLT、FIB、Hb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400-800 mL血浆和4U红细胞的发血方式占该组73.75%,明显高于死亡组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输血方式,能有效提升大量出血病人的各项指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手术患者大量快速输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手术中大量快速输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分析了32例予以大量快速输血的手术患者,总结了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低体温、低钾血症等特殊并发症的观察以及预防与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20.
大量输血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患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改变。方法对79例大量输血患者进行血清钾、钠、钙和抗凝全血血气分析。结果有21.5%的患者出现低血钾,30%发生低钙血症,并且有18.9%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大量输血后,要及时检测电解质,掌握机体酸碱平衡状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