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首选药物 ,耐药及依赖病例 (即难治性ITP)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激素的种类、剂量和疗程的使用不当 ,常常导致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的发生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笔者自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3月用赛斯平治疗 2 7例难治性ITP患者 ,疗效满意 ,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2 7例难治性ITP患者均符合第五届全国血栓及止血会议公布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6例 ,女 2 1例 ,年龄 2 1~ 6 4岁 ,平均 36 .4岁 ,病程1.4~ 13年 ,平均 5.3年。入院时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成人难治性ITP患者,根据免疫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9例应用环孢霉素A(cyclosporinA,CsA)治疗;21例应用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治疗;11例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治疗,连续4周,观察疗效。结果CsA治疗组9例,有效6例(66.7%);VCR治疗组21例,有效15例(71.4%);DXm治疗组11例,有效7例(63.6%)。且CsA治疗组患者的异常细胞免疫得以改善;而后两组大部分患者血小板抗体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对于经糖皮质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无效的难治性ITP患者根据不同的免疫机制,采取针对性治疗,能够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成人难治性ITP患者,根据免疫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9例应用环孢霉素A(cyclosporin A,CsA)治疗;21例应用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治疗;11例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治疗,连续4周,观察疗效.结果 CsA治疗组9例,有效6例(66.7%);VCR治疗组21例,有效15例(71.4%);DXm治疗组11例,有效7例(63.6%).且CsA治疗组患者的异常细胞免疫得以改善;而后两组大部分患者血小板抗体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对于经糖皮质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无效的难治性ITP患者根据不同的免疫机制,采取针对性治疗,能够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isanacquired hemorrhagic disease commonly seen in clinic practice.Single ormanifold anti——platelet autoantibod—iesexistin humanbody,they affect immediately Ⅱb/Ⅲa compound of glycoprotein platelet(GP),consequent-ly.cause platelet to decrease due to reticuloendothelial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fractory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Puroum,RITP)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2例成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组)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的2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性别及发病季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血小板(PLT)≤10×109·L-1和PLT>10×109·L-1的人数、骨髓巨核细胞增多的人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ITP组男性病人相对多见,且多于秋冬季节发病,其他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未见与ITP组患者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王传芹  李东 《现代医学》2002,30(2):94-95
目的 观察环孢菌素A(Cs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RITP)的疗效。方法 应用CsA 4~ 6mg·kg-1·d-1对 12例RITP患者进行治疗 ,连续用药 3个月。结果 CsA治疗RITP有效率达 75 % ,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相关抗体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应用CsA治疗RITP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1998年至2002年共收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4例,均符合1998年6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建议(修订草案)诊断标准.诊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患儿以急性居多 ,常呈自限性 ,不需治疗或经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即可恢复正常 ,仅5 %表现为慢性型 ,常规治疗效果不佳[1]。此类即所谓的难治性ITP ,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我院1993~1998年采用长春新碱(VCR)治疗14例难治性ITP患儿 ,并随访4年 ,取得了较好疗效。1.1对象系1993~1998年收住我院儿科病房的ITP患儿 ,均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均经糖皮质激素规则治疗6月无效或激素依赖或复发。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 ,…  相似文献   

9.
章承红  王燕萍 《河北医学》2000,6(11):1000-100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 ,现将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 1998年 9月至 1999年 9月共收治的ITP9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6例中男 52例 ,女~ 10岁 ,其中 <3岁 58例 (6 0 % ) ,3~ 6岁 2 1例 (2 2 % ) ,>6岁 17例(18% )。婴幼儿发病最多见 ,全年均可发病 ,冬春季发病 6 1例 (6 4 % ) ,夏秋季 35例 (36 % ) ,急性型 88例(92 % ) ,慢性型 8例 (8% )。急性型中有诱因者 54例(6 1% ) ,其中最多见者为上呼吸道感染 (6 2 % ) ,其次为肺炎 (10 % ) ,而预防接种也占 3%。诊…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与免疫因素有关。为了探讨 ITP的治疗 ,对 1990~ 1999年我院收治的 12 7例 ITP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2 7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均符合ITP诊断标准 [1 ] ,其中男 41例 ,女 86例 ,年龄 14~ 78岁 ,中位数 32岁 ,病程 1周至 2 0年 ,平均 6个月。1.2 临床表现 :贫血 6 7例 ,皮肤出血点及有瘀斑 84例 ,鼻出血 2 1例 ,牙龈出血 32例 ,女性病人中月经过多 18例 ,消化道出血 2例 ,颅内出血 7例 ,血尿 3例 ,肝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以来妊娠合并ITP患者32例(A组),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女性患者80例(包括B组:正常分娩者40例;C组:非妊娠但有ITP 40例)作一比较。结果与B组相比,A组其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产后住院时间等均相应提高,而母婴病死率、新生儿窒息率无差异。与C组比,A组其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凝血功能及出血倾向等差异显著。结论 ITP会影响妊娠者的凝血功能。加重妊娠的出血倾向,而妊娠不影响ITP的病情,但却可能减轻ITP患者的临床征象。  相似文献   

12.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5例患儿中急性型占98.54%,慢性型占1.46%。47.8%的患儿发病前1~4周曾有感染史;32.68%的患儿在发病前3d~1月曾有预防接种史。病原学检查185例,阳性占52.97%。临床表现以轻、中度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合并内脏等重度出血者占6.24%。188例给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血小板在2周内、1周内、3d内达正常水平者分别为96.28%、77.13%和32.98%。结论小儿ITP患者绝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病毒感染与小儿ITP有密切关系。发生于预防接种后的ITP高于以往报道,其中以乙肝、百白破疫苗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我院2007年以来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与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ITP患者的疗效对比。方法 将慢性ITP患者21例分为A、B、C三组。A组12例采用大剂量Dex治疗,B组8例采用大剂量Dex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治疗,C组1例采用大剂量Dex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及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总反应率为75.00%,B组总反应率为6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病例12例,长期反应率33.33%,B组随访病例8例,长期反应率2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Dex治疗ITP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好,而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并未增强其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单独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Hp感染,并且血小板大于30×109/L的患者;单独抗Hp感染,以根除Hp感染,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变化,考察Hp根除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35例患者Hp根治率达到82.9%(30/35),需要1~2个疗程达到Hp阴性,治疗前血小板中位数37×109/L;Hp转阴后血小板中位数62×109/L; 30例Hp根治后,其中4例(13.3%)达到良好反应,17例(56.7%)达到部分反应.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Hp感染,Hp根除后,血小板减少有不同程度改善,甚至部分达到良好反应,这种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脾切除治疗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脾切除对成人内科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0~2000年内科治疗无效的51例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脾切除手术。全组患者术后随访0.5~9年,平均46月。结果:术后血小板1周内恢复正常(≥100×10~9/L)者45例,占88.2%;术后2个月随访,总有效率90.2%。对41例患者进行中远期(0.5~9年)随访,总有效率为80.5%,4例复发,复发率9.75%。结论:术后血小板回升较早和回升幅度较高者预后较好。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不影响脾切除疗效。术前PAIgG检测值对预测脾切除疗效无相关性。选择性脾切除术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ITP患者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手术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对30例ITP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ITp患者腹腔镜手术成功率达93.3%,2例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30min,术中失血平均100ml。全组均于术后24h内恢复胃肠蠕动,术后6h可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4.5d。术后1周内血小板很快上升。治疗有效率达93.3%。发生并发症3例:2例皮下气肿,1例隔下积液。平均随访24个月,3例复发,总有效率为90%。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ITP安全可行,且疗效显著,给ITP患者提供了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彦  王笑蕾 《医学综述》2008,14(3):445-44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机制参与而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和破坏增多的疾病。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作用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免疫学机制和多因素联合作用等。病毒感染引起ITP的主要发病机制为机体对病毒感染后的天然免疫反应,或因病毒感染改变了血小板抗原,导致自身抗体产生,使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归蓉补血片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慢性型ITP患42例,观察归蓉补血片对不同证型ITP的疗效,结果:归蓉补血片对ITP的总有效率为85.7%,不同证型疗效比较差异无显性,结论:归蓉补血片对不同证型ITP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詹其林 《医学综述》2011,17(7):1020-102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由多种原因引起,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ITP有一定关系。研究表明,Hp感染导致ITP的可能机制:一是分子模拟学说,即Hp抗体与血小板糖抗原有交叉反应,而导致血小板破坏较少。Hp提高噬菌血小板作用或诱导血小板聚集加速血小板破坏。二是细胞因子改变,Hp感染诱发了Th1为主的免疫反应,而产生的相应细胞因子可能促使ITP发展。但也有学者认为Hp和ITP没有关系,引起这些研究差异的原因是宿主遗传背景不同、Hp株差异性导致抗Hp治疗疗效不同以及研究的地理位置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的百分比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0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RP的百分率,并与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3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30例ITP病人治疗前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为(27.2±8.3)%,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为(8.3±2.4)%,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RP%为(8.4±2.3)%,治疗前的ITP病人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的ITP病人RP%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5例AA的RP%为(6.3±2.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RP%测定,有助于ITP的诊断及治疗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