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大鼠长期停药后的觅药行为和终纹床核(BNST)各亚区的Fos蛋白表达.方法大鼠皮下注射吗啡使其成瘾,停药2月后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并检测终纹床核背外侧区(BNST-DL)和终纹床核腹外侧区(BNST-VL)的Fos蛋白表达.结果吗啡处理组大鼠的地点偏爱明显强于对照组,吗啡处理组在BNST-VL的Fo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在BNST-DL的Fos蛋白水平却低于对照组.结论地点偏爱行为与吗啡相关环境刺激引BNST-VL的激活有关,预先吗啡处理可影响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伏隔核的外壳部和核心部毁损对大鼠吗啡觅药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王庆丰  高国栋 《医学争鸣》2003,24(9):773-775
目的:分析伏隔核各亚区(外壳、核心)在吗啡觅药行为中的作用,研究定向毁损对大鼠成瘾行为的影响.方法:雄性大鼠通过吗啡强化形成条件性地点偏好.在反应稳定之后,使用直流电对大鼠行外壳或核心毁损(或空白对照).待动物恢复后进行吗啡复燃,并测试其地点偏好数据.结果:在7d内,所有外壳毁损组和空白对照组动物均重新建立起了与毁损前相同的条件性地点偏好.但是,伏隔核核心毁损却导致觅药行为的明显减退(P<0.05).结论:在药物相关刺激条件下,伏隔核核心在吗啡觅药行为的建立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吗啡给药大鼠觅药行为及大鼠探索行为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药物依赖提供依据.方法在脑立体仪的引导下,用微量加样器将6-羟多巴胺缓慢注射入所有毁损组大鼠双侧伏隔核,而未毁损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以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为评价指标,评价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吗啡给药大鼠觅药行为的影响;以场地探索实验为评价指标,评价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大鼠探索行为的影响.结果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中,单纯给药组实验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在白盒里停留时间的对数平均值分别为 5.54±1.30、5.46±1.62、5.64±1.31、5.49±1.32,与毁损给药组、单纯毁损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其他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场地探索实验中毁损组A室直立数,直立时间前2天低于对照组,其运动方格数却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而毁损组大鼠进入B室潜伏期却高于对照组( P <0.05或P <0.01),并且毁损组大鼠对新物的探索时间高于对照组(P <0.05).而第9天撤除新物后毁损组大鼠对新物的探索时间却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伏隔核中的多巴胺系统在精神依赖(大鼠表现为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化学毁损伏隔核中的多巴胺系统能够影响吗啡给药大鼠的觅药行为,对大鼠运动探索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吗啡给药大鼠觅药行为及大鼠探索行为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药物依赖提供依据。方法在脑立体仪的引导下,用微量加样器将6-羟多巴胺缓慢注射入所有毁损组大鼠双侧伏隔核,而未毁损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以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为评价指标,评价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吗啡给药大鼠觅药行为的影响;以场地探索实验为评价指标,评价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大鼠探索行为的影响。结果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中,单纯给药组实验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在白盒里停留时间的对数平均值分别为5.54±1.30、5.46±1.62、5.64±1.31、5.49±1.32,与毁损给药组、单纯毁损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其他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场地探索实验中毁损组A室直立数,直立时间前2天低于对照组,其运动方格数却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毁损组大鼠进入B室潜伏期却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并且毁损组大鼠对新物的探索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而第9天撤除新物后毁损组大鼠对新物的探索时间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伏隔核中的多巴胺系统在精神依赖(大鼠表现为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化学毁损伏隔核中的多巴胺系统能够影响吗啡给药大鼠的觅药行为,对大鼠运动探索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吗啡依赖大鼠模型的戒断行为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建立方式和催促戒断给药剂量对戒断强度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两种常用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在不同剂量纳洛酮催促戒断后,观察戒断体征及体重减轻来评估戒断强度。结果 两组方法均成功建立了大鼠吗啡依赖。5日法(吗啡总剂量380mg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建立方式和催促戒断给药剂量对戒断强度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两种常用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在不同剂量纳洛酮催促戒断后,观察戒断体征及体重减轻来评估戒断强度。结果 两组方法均成功建立了大鼠吗啡依赖。5日法(吗啡总剂量380mg.kg-1)模型大鼠在2mg.kg-1和4mg.kg-1纳洛酮催促剂量下戒断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日法模型(吗啡总剂量1365mg.kg-1)戒断强度随纳洛酮剂量增加显著上升(P<0.01),但仅在4mg.kg-1纳洛酮催促剂量时显著高于5日法模型。结论 应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吗啡依赖模型的建立方法,并结合实验条件判定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结合行为学观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吗啡依赖和戒断机理及丁丙诺啡对吗啡戒断的影响。方法 :观察吗啡戒断大鼠的戒断体征及条件性位置偏爱情况 ;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研究其垂体阿黑皮源 ( POMC)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停用吗啡后 ,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消失迟于戒断体征 ,吗啡依赖及戒断时垂体 POMC m RNA含量下降。结论 :垂体 POMC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精神依赖产生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行为及垂体阿黑皮源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行为学观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吗啡依赖和戒断机理及丁丙诺啡对吗啡戒断的影响。方法:观察吗啡戒断大鼠的戒断体征及条件性位置偏爱情况;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研究其垂体阿黑皮源(POMC)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停用吗啡后,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消失迟于戒断体征,吗啡依赖及戒断时垂体POMCmRNA含量下降。结论:垂体POMC基因表达的改变可以是精神依赖产生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猴吗啡依赖实验模型,观察伏隔核、海马、扣带回、额叶皮质等脑区多巴胺D3受体成瘾后和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健康恒河猴4只,分为吗啡依赖伽玛刀治疗组(2只,A组)、吗啡依赖对照组(1只,B组)和正常对照组(1只,C组).模仿Seevers法剂量递增建立猴吗啡依赖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3组猴大脑标本伏隔核、海马、扣带回、额叶皮质中多巴胺D3受体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大脑伏隔核、海马、扣带回、额叶皮质多巴胺D3受体表达B组明显高于C组(P<0.01),表达密度上调254%~499%不等,A组明显低于B组(P<0.01),但仍高于C组,其中伏隔核、海马、扣带回下降幅度较大,伏隔核较接近正常.结论伽玛刀治疗吗啡依赖猴双侧伏隔核后多巴胺D3受体表达明显减少,推测多巴胺D3受体在吗啡成瘾中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吗啡依赖及戒断两种状态时大鼠相关脑区Bcl-2的表达特征.方法:将18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纳络酮注射戒断,应用免疫组化和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三组大鼠不同脑区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连续给予吗啡5天及纳络酮戒断后,中脑腹侧被盖区、海马、蓝斑、前额叶皮质脑区Bcl-2及其mRN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吗啡戒断组伏隔核脑区内Bcl-2及其mRNA的表达较依赖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Bcl-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在不同脑区有选择性的改变,可能是吗啡依赖及戒断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体微循环在阿片类耐受、戒断过程中的不同变化,探讨温阳益气活血复方抗戒断症状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高倍显微电视放大技术和甲襞微循环分析仪,观察慢性吗啡耐受、戒断大鼠及海洛因依赖者微循环变化;结果耐受大鼠提睾肌A_3和V_3中RBC聚集成长链状,呈粒流或缓粒流,V_3壁有大量WBC粘附、嵌塞,戒断7日大鼠的微循环状态与耐受大鼠比较无明显变化,复方能显著改善戒断大鼠紊乱的微循环。海洛因依赖者的微循环出现管袢顶淤滞、变窄明显,管袢数目减少,长度缩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聚集,血流速度减慢等改变,复方对紊乱的微循环有极其显著的稳定作用。结论阿片类确能引起机体微循环的改变,且在戒断后一段时间仍不能恢复,温阳益气活血复方可恢复紊乱的微循环。临床辨治时,活血化瘀药物的配用可疏通瘀滞的微循环,使毒品易于排出体外,对后续稽延症状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SD大鼠侧脑室内注射催乳素释放肽(prolactin-releasing peptide,PrRP)所导致的与摄食有关脑区的Fos表达.方法:大鼠侧脑室内注射PrRP或生理盐水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与摄食相关脑区检测Fos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侧脑室内注射PrRP导致在许多脑区Fos表达的改变,包括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周核、杏仁中央核、杏仁基底外侧核、丘脑室旁核、臂旁核及最后区和孤束核.结论:PrRP激活了某些与摄食和味觉有关的脑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是否参与中枢压力感受性反射通路.方法:应用Fos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的方法,观察去窦弓神经术(SAD)后2 h Fos和NADPH-d在室旁核和视上核内的分布情况.结果:SAD大鼠室旁核小细胞部、大细胞部和视上核内有大量Fos表达,并与NADPH-d部分共存;NADPH-d/Fos双标记阳性神经元的比例分别为6.8%、72.1%和47.1%.在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上述核团内偶见Fos阳性神经元,未观察到NADPH-d/Fos双标记神经元.结论: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内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可被SAD特异性激活,提示其参与了中枢压力感受性反射通路所介导的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前列腺伤害性刺激诱导脊髓内P2X3和Fos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大鼠前列腺伤害性刺激动物模型,采用抗Fos蛋白和抗P2X3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前列腺伤害性刺激诱导的脊髓内Fos、P2X3表达部位进行观察。结果:Fos阳性神经元和P2X3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脊髓后角胶状质。结论:交感神经通路在大鼠前列腺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P2X3可能参与了前列腺伤害性刺激的传导。  相似文献   

15.
宋正环  金孝岠 《医学综述》2009,15(11):1736-1739
吗啡是临床常用的强效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可出现恶心、呕吐、镇静、瘙痒、便秘、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易出现耐受和依赖。大剂量纳洛酮能拮抗吗啡所产生的全部效应,而小剂量使用不仅能减少或减轻吗啡所致的不良反应,还能增强吗啡的镇痛效能。本文就小剂量纳洛酮与吗啡的联合应用增强吗啡镇痛效能、减弱吗啡耐受和依赖的作用机制,以及拮抗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出血后延髓内脏带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Fos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守信  宿长军  林宏  饶志仁 《医学争鸣》2000,21(11):1341-1345
目的 观察大鼠脑出血后延髓内脏带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Fos表达。方法 尾壳核局部注射胶原酶制作脑出血模型,用抗Fos蛋白和抗酪氨酸羟化酶(TH)的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观察延髓内脏带内Fos蛋白表达及其与TH阳性神经元的共存。结果 有大量的Fos阳性细胞出现在延髓内,它们主要局限在延髓内脏带内,并以孤束核(NTS)与延髓腹外侧区(VLM)较为密集。NTS和VLM内Fos/TH双标细胞占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切口刺激对大鼠脊髓背角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15只随机分为三组 :A组为对照组 ,不作手术切口 ;B组为皮肤筋膜切开组 ,仅切开皮肤及筋膜 ,不切割肌肉 ;C组为肌肉切割组 ,切开皮肤、筋膜并纵行切割肌肉。每组 5只。B组和C组大鼠在吸入乙醚麻醉下消毒左后肢 ,进行手术切口刺激 :从足跟近端 0 .5cm处向趾部作一长约 1cm的纵行切口 ,B组大鼠切开皮肤和筋膜后缝合皮肤 ,C组大鼠用镊子挑起足底肌肉并纵向切割。 1h后观察动物疼痛行为的改变 ,以累积疼痛评分评定疼痛行为 ,2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Fos表达的变化。结果 :①与A组相比 ,B组和C组大鼠的累积疼痛评分明显上升 (P <0 .0 1) ,但两组之间无差异 (P >0 .0 5 ) ;②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B组和C组手术侧脊髓背角Ⅰ、Ⅱ层 ,B组Fos阳性神经元的平均数目比C组明显增多 (P <0 .0 5 )。结论 :不同程度切口刺激对大鼠脊髓背角Fos表达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8.
吗啡长时程作用对SH-SY5Y细胞cAMP系统及c-Fos磷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吗啡长时作用下分化的人成神经瘤SHSY5Y细胞中cAMP系统变化以及PKA对转录因子cFos的磷酸化调节。方法 采用蛋白竞争结合法、酶活性测定法及同位素掺入法分别观察cAMP、PKA 及cFos 的变化。结果 (1) 100μm ol/L吗啡作用2 m in~36 h 可使SHSY5Y细胞cAMP水平呈双相变化:短时作用下cAMP水平降低,随着吗啡作用时间的延长,cAMP水平逐渐回升,至36 h 时明显高于对照,这时加入100 μm ol/L纳洛酮可诱发cAMP水平的反弹性超高现象。表明吗啡作用36 h 可使分化的SHSY5Y细胞产生类吗啡依赖样变化;(2) 吗啡长时作用下,胞质可溶相PKA活性也呈双相变化,而膜相PKA 活性未见明显变化;(3)吗啡作用36 h 时,细胞cFos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KA抑制剂可抑制此作用;(4)纳洛酮可抑制上述PKA 活性及cFos 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论 SHSY5Y 细胞cAMPPKA 系统的上调可能与吗啡依赖的形成有关,而且在吗啡依赖样细胞中PKA可能通过磷酸酶而使细胞cFos 发生去磷酸化,从而激活某些基因的转录,这可能是吗啡依赖时细胞产生适应性变化的重要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