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莉金  李建芳 《广西医学》2020,(16):2174-2177
目的观察自制新型气道湿化装置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25例。研究组行机械通气过程中采用新型气道湿化装置对气道进行湿化;常规组行机械通气过程中采用呼吸机湿化罐加温湿化液对气道进行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带管时间、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时间、痰液黏稠度、湿化液温度、每日湿化液用量、呼吸回路产生冷凝水情况、湿化效果。结果研究组带管时间、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时间短于常规组,气道湿化效果及痰液黏稠度优于常规组,每日湿化液量少于常规组,呼吸回路无冷凝水生成(均P<0.05)。结论新型气道湿化装置能及时、有效、持续、安全地向行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输送适宜温度的湿化液,降低痰液的黏稠度,减少呼吸回路冷凝水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患者脱机后利用持续加温湿化装置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3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脱机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装置进行气道湿化;2010年8月-2011年4月3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脱机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干咳、气道出血、肺部感染率、吸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中和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加温湿化装置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行呼吸机辅助通气脱机后的气道湿化中效果满意,无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3.
2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ICU气管切开患者60例,以患者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实验组(单号)30例和对照组(双号)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注射器注入法,湿化液均采用0.9%氯化钠溶液50mL+5%碳酸氢钠50mL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管黏膜出血、呼吸性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方面比较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选择气道湿化方法时不断改进,且考虑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是舒适护理在执行当前推行的优质护理中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碳酸氢钠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传统方法配制的湿化液湿化,观察组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气道湿化,用药后对两组痰液黏稠度转化时间进行观察。结果:在痰液黏稠度转化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2%碳酸氢钠溶液可有效稀释痰液,且不良反应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建立人工气道脱机患者应用不同主动气道湿化方法的气道湿化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建立人工气道不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时间≥72 h的危重患者155例,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MR410湿化装置,B组采用MR850湿化装置,C组采用AIRVO2呼吸湿化治疗装置。分别测量各组患者72 h后呼吸频率、PaO2、SpO2、心率;采用气道分泌物评分评价痰液黏稠度;记录肺部感染控制的时间。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建立人工气道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评分、诊断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呼吸频率、PaO2、SpO2、心率、痰液黏稠度、湿化效果及肺部感染控制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R410、MR850湿化装置比较,AIRVO2呼吸湿化治疗装置更适用于建立人工气道脱机患者,是更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创通气使用呼吸回路延长管的效果.方法选择临床需要长时间有的患者,将80例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分别采取气管插管直接接呼吸机回路和接延长管后接回路.观察两组,吸痰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恢复的时间长短和不适程度比较.吸痰管后人机不同步出现频率比较.结果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呼吸回路延长管可在不脱机的情况下吸痰,患者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恢复的快,因为无需脱接呼吸回路使得患者减少了不适,减少了痰液喷出对操作者的污染,节约了吸痰时间,使患者在尽可能舒适下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气道湿化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6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气道湿化方法行气道湿化,即采用分离呼吸机接头直接加灭菌注射用水。观察组采用改良的气道湿化方法行气道湿化,即采用输液器接雾化罐滴注灭菌注射用水。观察2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VAP发生时间、VAP死亡、低氧血症和窒息发生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VAP发生率、VAP病死率、低氧血症和窒息发生率均明显降低,VAP发生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P<0.01)。结论对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改良的气道湿化方法行气道湿化,方便、安全,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者吸痰前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已经进行湿化气道的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滴注生理盐水与否对吸痰效果以及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建立人工气道通气3咖以上患者101例,随机分成A组50例和B组51例,A组吸痰时不滴注生理盐水,B组吸痰时按传统方法常规滴注生理盐水2 m l,通过观察吸痰时患者咳嗽反应、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以及痰液和黏稠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2组吸痰时患者心率、收缩压以及痰液黏稠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滴入生理盐水后吸痰前心率、血压均升、而血氧饱和度下降,与B组比较,A组吸痰时呛咳、VAP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吸痰时滴注生理盐水进行湿化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舒张压升高、患者刺激性咳嗽、VAP的发生率升高等不利影响,因此,机械通气吸痰不应将滴注生理盐水作为常规操作。  相似文献   

9.
呼吸机加热湿化器双伺服加热方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呼吸机加热湿化器的双伺服加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应用加热湿化器的呼吸机治疗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单伺服加热方式(即只有1个加热元件对湿化器的湿化水罐加热),实验组采用双伺服加热方式(即不仅对湿化器的湿化水罐加热,而且在呼吸机管道的吸气支路及呼气支路中均放置加热丝进行加热).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在密切监测两组的管道倾倒冷凝水量、管道护理次数、痰液黏稠度、气道形成痰痂例数及发生VAP例数至呼吸机治疗结束;在应用呼吸机治疗后的第0、8、16、24、32、40、48、56、64、72h监测两组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平均压(Pmean)、气道阻力(Raw)等呼吸力学指标.结果 实验组管道倾倒冷凝水量、管道护理次数、Ⅲ度痰液黏稠度例数、气道形成痰痂例数及发生VAP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peak、Pplat、Pmean及Raw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呼吸机加热湿化器采用双伺服加热方式比单伺服加热方式的湿化效果更好,能为呼吸机治疗患者提供最佳湿化的气体,以利于保持分泌物良好的水化状态,降低VAP发生率,减少呼吸机管道护理工作量,降低气道压力及阻力.  相似文献   

10.
冼燕珊  李绮慈  曾添辉 《中外医疗》2013,(35):109-109,111
目的 探讨湿热交换器在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建立人工气道非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采用湿热交换器吸氧;对照组(35例),采用氧气管直接置入人工气道口,气道口覆盖湿盐水纱布、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液;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痰液的黏稠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出血和气管导管堵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湿热交换器具有良好的温、湿化和过滤作用,能有效促进痰液排除,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呼吸机使用期间适宜的气道湿化方法,以降低痰粘稠度及痰培养细菌阳性率.方法 将70例机械通气超过5d的患者分实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使用呼吸机湿化装置湿化;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盐酸氨溴索行持续气道湿化.结果 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联合使用盐酸氨溴索行持续气道湿化明显优干传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机械通气的RICU患者60例,按照行机械通气的湿化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式,两组患者均接受综合气道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指标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刺激性咳(3.3±1.2)次、气道出血3次、无痰痂形成、平均吸痰次数(3±23)次、平均带管时间(9.3±2.4)d、平均住院时间(23.7±11.0)d、住院费用(2378±230)元;对照组平均刺激性咳(6.8±1.5)次、气道出血8次、痰痂形成4次、吸痰次数(92±25)次、带管时间(14.3±2.7)d、住院时间(30.3±14)d、住院费用(3498±242)元,两组比较各指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3973,P<0.05)。结论针对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较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效果更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VAP的发生率,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人工鼻在临床的应用,探讨人工鼻在无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住温州医学院附属乐清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且建立有人工气道但无机械通气患者90例,随机分成人工鼻组(实验组)和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对照组),每组各45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痰液湿化效果、痰痂形成情况、呼吸道刺激情况、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痰培养阳性情况.结果 ①实验组气道湿化满意比例[77.8%(35/45)]高于对照组[22.2%(10/45)],气道湿化不足及气道湿化过度所占比例[20.0% (9/45)、2.2%(1/45)]均低于对照组[48.9%(22/45)、28.9%(13/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实验组无痰痂形成所占比例[82.2%(37/45)]高于对照组[11.1%(5/45)],轻度痰痂形成及中、重度痰痂形成所占比例[11.1%(5/45)、6.7% (3/45)]均低于对照组[46.7%(21/45)、42.2%(19/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5.6%(7/45)]、呼吸道刺激症状发生率[11.1%(5/45)]、痰培养阳性率[31.1%(14/45)]均低于对照组[46.7%(21/45)、71.1%(32/45)、51.1%(23/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使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达到理想的加温湿化效果,并具有过滤功能,有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人工气道建立后进行机械通气停机后的患者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气道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42例人工气道建立后机械通气停机后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2例采用将湿化液加入50ml注射器中应用微量输液泵以3-8ml/h的速度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定量、间断滴注湿化液,并进行连续观察、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R)、心率(P)、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痰细菌培养阳性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气道湿化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气道建立后机械通气停机后的患者用微量输液泵推注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气道内定时、定量、间断滴注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带加热导丝呼吸机回路在神经重症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且时间大于48小时的102例神经重症患者,采用数字法随机分成对照组(51例)及干预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加热湿化器及普通呼吸机管路进行机械通气,干预组采用MR850加热湿化器及带加热导丝呼吸机回路进行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患者气道的湿化程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mnonia.VAP)发生率及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有刺激性咳嗽、黏膜充血水肿、肺不张等)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较优,VAP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MR850加热湿化器及带加热导丝呼吸机回路对神经重症患者进行气道管理,可有效保证神经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医院感染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对比机械辅助通气患者行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监护室2010年10月~2012年5月入选的行机械通气的98例患者资料,单盲分为A(50例)、B(48例)两组,A组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滴人气道湿化,B组采用注射器间歇气道灌注湿化,辅助通气3d后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并对比辅助通气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T作量。结果①A组患者通气3d后痰液较之B组稀薄,且PaO2、SpO2指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次数、痰痂形成例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均低于B组,且痰痂形成率与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组患者通气时间、吸痰次数均高于A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滴人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气道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具备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采用呼吸机自动加水加湿器连接呼吸回路至人工气道3~5 cm处改善人工气道周围湿化环境;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结果对照组痰液黏稠度明显大于观察组(P 0. 05)。观察组吸痰后1 min、5 min、10 min的Sp 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观察组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启动呼吸机加温加湿器连接呼吸回路至人工气道处湿化方式可以减轻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所致的低氧血症程度,减少气道内痰痂形成,减少刺激性咳嗽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期间不同湿化方式的湿化效果。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MICU)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行气管切开的12例患者共进行45例次脱机试验,脱机试验期间采用三种不同的湿化方式。每组15例,A组采用湿方纱湿化,B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滴入湿化液的方法,C组采用MR850湿化装置及RT200管道文丘理、合并T管装置进行湿化。比较各组湿化前后的痰液黏稠度,患者舒适度,观察每组脱机患者脱机时间,计算脱机期间痰枷形成的次数,脱机期间总呛咳次数,计算平均每小时发生的呛咳次数。采用气道分泌物评分(AWSS)评价痰液黏稠度。结果 A组湿化前后痰液黏稠度无显著差异(P〉0.05),B组和C组AWSS评分较湿化前显著升高(P均〈0.001),痰液的黏稠度显著下降,明显低于A组(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分别为(3.0±0.4)分、(5.0±1.2)分和(8.0±1.7)分,C组舒适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A组、B组和C组患者呛咳次数分别为0.8、2.6和0.4次/h,B组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1)。A组15次的脱机记录中出现痰枷形成的次数为7次,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期间,相比传统的湿方纱法湿化或间断滴入湿化液的方法,采用MR850湿化装置及RT200管道文丘理、T管装置进行湿化更能降低痰液黏稠度减少痰枷形成,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刺激性呛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观察2%碳酸氢钠对气管插管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②方法 将15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湿化液湿化,观察组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气道湿化,用药后对两组痰液粘稠度、日吸痰次数、肺部感染情况进行观察.③结果 在痰液黏稠度转化时间和肺部感染方面,观察组碳酸氢钠湿化肺部感染发生率、痰液黏稠度转化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论 采用2%碳酸氢钠溶液气道湿化可有效稀释痰液、减缓细菌的感染,提高湿化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脱机后给予氧疗机支持治疗对气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集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险组采用新西兰费雪派克医疗保健公司生产的氧疗机进行气道湿化给氧;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给氧。结果:实验组患者气道内环境指标、呼吸频率、痰液黏稠度、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氧疗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道内环境的湿化和维持作用较传统人工鼻要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