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经》原文中承载着大量中医独有的思维方法,然而“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生活实践体验”的本科生群体普遍对中医思维方法的认识和学习存在困难。团队整合多方面资源,并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了基于中医思维培养的“二阶三悟”《内经选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即以“培养中医思维”为核心,通过优化《内经选读》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开展以初阶泛读与高阶精讲相结合的“生活文化体悟、经典原文参悟、临床案例践悟”三维一体的《内经选读》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掌握学习经典的方法、提升学习能力与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读《内经》,跟名师临证,深入体会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心(脑).肾.子宫生殖轴学说。认真学习掌握《内经》辨证思维方法,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著。它在中医学术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对《内经》的学习和研究,因此习中医者几乎都要认真研读。一、通读原文窥其全貌《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二部分,共有162篇,内容相当繁多,大之天地,小之皮毛,包罗万象。因此学习它,首先要通读原文,了解其梗概。我们从临床角度去读《内经》,就会发现病机分析的内容为其重要论题。其中,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等,都是为了识病服务的。从篇章层次看,全部《内经》可分为  相似文献   

4.
《内经》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由于原文内容的节选、删减或注家不用解释,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造成一定困难。从三个方面探讨《内经选读》课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量理解原文,发挥中医经典教学所承载的导航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是一部成书距今二千多年的医学巨著,理论精湛,文字古奥,言简意赅,初学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在教学中,为便于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除坚持启发式,理论联系实际等法外,着重对选读原文进行了提纲式的贯解,拟编了《内经选读提纲(图表)》作为教学参考资科,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现将贯解法例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教材的发展历史基础上,指出《内经》教学当中应注意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内经》属于理论提高课,所以《内经》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反映出自身的特色。在实际教学当中,突出《内经》经文课堂讲解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注意《内经》经旨原文意境的特殊性与深入性,并希望对《内经》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医临床文献研读点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多数的中医工作人员大致有这样的共同认识,即学习中医必先打好理论基础,而在较多的中医课程中,又以医古文和中医基础理论更为重要。学好医古文是取得飞速进步的“入门之钥”,它不仅和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而且对较快地读懂和正确地理解中医临床文献,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今世存中医药古籍计有一万多种,其中中医临床文献约占80%,这是从事中医医疗和临床研究的宝贵财富。而以基础理论为主的《黄帝内经》、《难经》等书,文字深奥,难以卒读,不易体会经文的意蕴精髓。我在开始学习《内经》时,业师秦伯未先生要求我熟读原文,多看注本,勤查…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学习《内经》可分为六个步骤:通读原文,掌握关键词;加强记忆,经典背诵;借助注家,明辨医理;结合医案,深刻体会;前后联系,全面理解;灵活应用,彰显效果,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内经》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渊源,是学习研究中医必读的古典著作之一,而中医研究生应如何进行对《内经》的学习研究,还是一个尚无借鉴的新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最近我们召开了一次师生讨论会,在热烈而活跃的学术气氛中,对如何学习研究《内经》问题展开了讨论,谈了四点体会。一、通读原文,提要钩玄。会上大家首先回顾了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以往的《内经》教材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类节选,即按阴阳五行、摄生、脏象、经络、病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现今,《内经选读》也是中医专业的本科教育的必修课,是培养中医思维能力,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的重要课程。本文结合《内经》原文,主要对其蕴含的专业思想教育、医德教育、因材施教等医学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科学求实进行探究,为深化进行中医教育改革提供思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的中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