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及调节集合功能的变化,并分析调节集合功能对术后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的73位患者146眼,测定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近距离工作疲劳评分、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活度、集合近点、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与调节(accom-modation,A)比率(AC/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近距离工作视疲劳评分在术后1周时高于术前(P<0.05),之后评分逐渐减低,术后3个月时低于术前(P<0.05)。(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ASIK术前调节幅度及正相对调节越小、调节灵活度越差、集合近点越近、术前戴镜AC/A值越小,术后早期的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越明显(P<0.05);术后视疲劳症状的改善主要与调节幅度的增加、正相对调节的增加及集合近点的远离有关(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一过性加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好转并较术前改善;调节与集合功能是影响LASIK术后视疲劳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per unit of accommodation ratio,AC/A)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将 73 位接受 LASIK 手术的患者(146 眼)按近视屈光度等效球镜值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三组,采用同视机测定患者术前戴镜、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时裸眼 AC/A 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 1 周和 1 个月时裸眼 AC/A 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 AC/A 值(P<0.001),术后 3 个月时裸眼 AC/A 值与术前戴镜 AC/A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ASIK 术后裸眼 AC/A 值与术前戴镜 AC/A 值成正相关(P<0.001),与眼轴长度及年龄成负相关(P<0.001); 不同屈光度组间比较,AC/A 值在术前戴镜、术后一周、一个月和三个月时均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 LASIK 术后裸眼 AC/A 值先下降,后逐渐上升,术后 3 个月时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LASIK 术后 AC/A 值受术前戴镜 AC/A值、眼轴长度及患者年龄的影响;对于长期戴镜患者,近视程度对术前戴镜及术后裸眼 AC/A值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AC/A)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73例(146眼)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按近视屈光度等效球镜值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3组,采用同视机测定患者术前戴镜及术后1周、1、3个月时裸眼AC/A值。结果术后1周和1个月时裸眼AC/A值明显低于术前戴镜AC/A值(P<0.05),术后3个月时裸眼AC/A值与术前戴镜AC/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术后裸眼AC/A值与术前戴镜AC/A值呈正相关(P<0.05),与眼轴长度及患者年龄呈负相关(P<0.05);不同屈光度组间比较,AC/A值在术前及术后1周、1和3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裸眼AC/A值先下降,之后逐渐上升,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LASIK术后AC/A值受术前戴镜AC/A值、眼轴长度及患者年龄的影响;对于长期佩戴合适眼镜的近视患者,近视程度对术前戴镜及术后裸眼AC/A值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LASIK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的患者108例(202眼)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并发症:角膜血管翳出血14眼(6.93%),球结膜下出血6眼(2.97%),角膜瓣偏位1眼(0.49%),游离角膜瓣1眼(0.49%),角膜瓣形成不全1眼(0.49%),薄角膜瓣1眼(0.49%),角膜层间异物残留4眼(1.98%),角膜瓣对位不良2眼(0.99%);术后并发症:干眼症9眼(4.45%),眩光现象1眼(0.49%),屈光欠矫3眼(1.48%),屈光回退2眼(0.99%),角膜瓣细微皱褶4眼(1.98%)、角膜瓣下混浊3眼(1.48%)。多数并发症经治疗和处理后,未对视功能产生显著影响。结论 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以制作角膜瓣引起的最常见,对术中、术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将明显减少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形成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应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500例980眼,术中均使用博士伦自动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并发症有角膜层间异物残留、眩光、屈光度欠矫或过矫、视疲劳、不完全角膜瓣、角膜瓣皱褶、沙漠综合征、角膜上皮内生和植入、高眼压症等。结论 LASIK术后可以出现一些并发症,但发生率很低,熟练所用设备操作,提高手术技巧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毅宏 《广西医学》2010,32(6):662-66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影响眼压变化的因素。方法 181例近视患者均行LASIK。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患者眼压、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前表面曲率及进行医学验光,并进行比较,对眼压的改变与性别、年龄、术前眼压、术前角膜前表面曲率、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术前角膜中央厚度、术中角膜切削深度、术前术后角膜曲率的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81例患者LASIK术后3个月眼压、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前表面曲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眼压改变与角膜中央厚度、切削深度、角膜曲率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术前眼压呈线性正相关;与性别、年龄及术前角膜前表面曲率无相关性。结论 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的下降与术前角膜中央厚度、切削深度、术前术后角膜曲率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术前眼压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和防治措施。方法:应用TECHNOLAS217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和HANSATOME显微角膜板层刀(BAUSCH&LOMB,USA)对565例(1126眼)近视患者行LASIK,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做相应处理。结果:术中并发症:角膜血管翳出血78眼(6.93%),球结膜下出血37眼(3.29%),角膜瓣偏位7眼(0.62%),游离角膜瓣1眼(0.09%),角膜瓣形成不全3眼(0.26%),薄角膜瓣2眼(0.18%),角膜层间异物残留23眼(2.04%),角膜瓣抽吸环假吸1眼(0.09%),角膜瓣对位不良13眼(1.15%),激光停止发射3眼(0.27%);术后并发症:干眼症897眼(79.66%),角膜瓣下上皮植入2眼(0.18%),层间沙漠反应3眼(0.27%),眩光现象7眼(0.62%),屈光过矫2眼(0.18%),欠矫17眼(1.51%),屈光回退13眼(1.15%)。多数并发症经治疗和处理后,未对视功能产生显著影响。结论:LASIK治疗近视虽然安全有效,但仍存在许多并发症,其中以制作角膜瓣引起的最常见,对术中、术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将明显减少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晓华  张新  陈海 《西部医学》2008,20(5):1005-100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Assisted In-situ Keratomi Leusis,LASIK)矫治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近视回退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LASIK小光斑飞点扫描技术治疗RK术后10年以上近视回退的患者12例23眼,平均随访15月。结果23眼术前远视力≤0.15,术后1年≥1.0,2眼术后半年为1.0,平均近视度数由术前的-6.15DS下降为术后的0.35DS,平均散光度数由术前的-0.71DC下降为术后的0.33DC,无并发症。结论对RK术后近视回退的患者施行LASIK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徐越斌  燕振国  孙熠 《医学争鸣》2008,29(14):1266-1266
0 引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作为治疗近视的一种方法,因其较好的稳定性、可预测性、快捷性和安全性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现将2004-06/2007-10我院进行LASIK术2217例(4398眼)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回顾性分析LASIK手术患者特征,初步了解影响手术开展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泪膜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泪膜功能的改变,探讨LASIK术后发生眼干现象的原因.方法:对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100例近视患者186只眼进行LASIK手术,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泪液分泌量(用Schirmer I实验测定)、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结果:①Schirmer Ⅰ值:术前为(15.89±6.70)mm,术后1周为(12.08±7.30)mm,术后1月为(10.43±5.52)mm,术后3月为(11.56±6.82)mm.②平均BUT值:术前为(12.83±5.04)s,术后1周为(9.07±6.40)s,术后1月为(8.74±7.56)s,术后3月为(10.23±5.76)s.③术后1周角膜荧光素染色比术前加重.结论:LASIK术后早期可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产生干眼症状,主要原因可能与术后角膜知觉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李德全  邬永娟  罗毅 《河北医学》2013,19(3):386-388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31例(62眼)高度近视患者,对其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进行治疗。结果:31例高度近视患者经过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后,上皮愈合的平均时间为(3.56±1.5)d,术后第1天0级疼痛的眼数为25,占40.32%;Ⅰ级疼痛的眼数为18,占29.03%;Ⅱ级疼痛的眼数为16,占25.81%;Ⅲ级疼痛的眼数为3,占4.84%。术后半月平均裸眼视力为0.80±0.15;一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3±0.2;三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5±0.31。结论: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年近视眼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及其相关因素。方法:163例(326眼)近视者按低、中、高度近视程度分为3组,采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对Q值进行测量。对Q值与角膜散光和曲率、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及6 mm角膜下、上方平均屈光度差值(I-S值)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成年近视眼平均Q值为-0.088±0.095。3组平均Q值分别为-0.083±0.107,-0.085±0.094和-0.099±0.085。Q值与角膜散光呈负相关性(r=-0.27,P〈0.05)。Q值与角膜曲率、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及6 mm区I-S值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近视眼Q值与角膜散光有弱的负相关性,与屈光度及角膜其它参数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夜间眩光的手术前危险因素。【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术后至少6月以上的55位(108眼)双眼高度近视患者(等值球镜-6.0D以上)进行夜间眩光发生情况的调查。患者术前等值球镜(SE)-8.32(s=1.96)D(-6.0D~-15.87D),所有手术均为标准的LASIK手术,调查时间为术后6~12月间,平均8.8(s=1.6)月。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患者发生术后夜间眩光的危险因素。【结果】55位患者中,18(32.7%)位患者发生了夜间眩光,几乎所有的眩光患者均为双眼对称性发生。发生眩光眼和无眩光眼在暗瞳孔直径、拟矫正的等值球镜和是否采用过渡区切削上有显著差异(P=0.00,0.01,0.04)。对上述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暗瞳孔直径、拟矫正的等值球镜以及无过渡区切削是发生夜间眩光的显著危险因素(P均〈0.05)。其中,瞳孔直径为最显著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达3.23倍。而最小光区直径对术后的夜间眩光的预测性不大(P〉0.05)。【结论】对于非波前引导的LASIK手术,暗瞳孔直径、试图矫正的屈光度以及是否采用过渡区切削为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夜间眩光的显著危险因素, 当最小光区直径在5mm以上时。光区大小与夜间眩光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夜间眩光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夜间眩光的手术前危险因素。【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术后至少6月以上的55位(108眼)双眼高度近视患者(等值球镜-6.0D以上)进行夜间眩光发生情况的调查。患者术前等值球镜(SE)-8.32(s=1.96)D(-6.0D~-15.87D),所有手术均为标准的LASIK手术,调查时间为术后6~12月间,平均8.8(s=1.6)月。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患者发生术后夜间眩光的危险因素。【结果】55位患者中,18(32.7%)位患者发生了夜间眩光,几乎所有的眩光患者均为双眼对称性发生。发生眩光眼和无眩光眼在暗瞳孔直径、拟矫正的等值球镜和是否采用过渡区切削上有显著差异(P=0.00,0.01,0.04)。对上述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暗瞳孔直径、拟矫正的等值球镜以及无过渡区切削是发生夜间眩光的显著危险因素(P均〈0.05)。其中,瞳孔直径为最显著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达3.23倍。而最小光区直径对术后的夜间眩光的预测性不大(P〉0.05)。【结论】对于非波前引导的LASIK手术,暗瞳孔直径、试图矫正的屈光度以及是否采用过渡区切削为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夜间眩光的显著危险因素, 当最小光区直径在5mm以上时。光区大小与夜间眩光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维生素B12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出现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 LASIK手术后第1周出现视疲劳症状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8例),2组除术后常规用药外,治疗组加用维生素B12滴眼液.维生素B12滴眼液用药后第1、2、4周分别对2组进行视疲劳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1周、第2周治疗组的视疲劳评分与对照组相比降低[第1周(4.72±1.65)vs(5.66±1.54);第2周(3.24±1.13)vs(3.82±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第4周视疲劳评分[(2.28±0.86)vs(2.45±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B12滴眼液能有效缓解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前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及其与临床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131例(250只眼)近视患者行LASIK术,术前及术后1月行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 LASIK术后视力100%较术前提高;术后角膜地形图图形以平滑型(64.5%)为主;中央岛和偏心切削发生率分别为6.29%、5.03%;SimK值较术前显著降低,降低幅度与切削度数有关;PVA值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SRI和SAI值较术前显著增高.结论 LASlK手术是目前治疗近视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角膜地形图可帮助设计手术方案,判断手术效果,为处理术后并发症和再次补充矫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LASIK术后干眼发病率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及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LASIK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及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情况与术后干眼发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按照患者年龄、性别分组,术后干眼发病率情况,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干眼发病率,≤30岁女性较>30岁女性明显要低( P 〈 0.05),并且女性明显要高于同龄男性(P 〈 0.05).按照患者术前屈光度分组,术后干眼发病情况:高度近视组术后3月及术后1年干眼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P 〈 0.05或P 〈 0.01).LASIK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1个月以内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干眼发病率分别为30.8%,11.1%,明显低于使用1个月以上患者的43.1%,24.5%.结论 LASIK术后干眼发病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屈光度及术后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使用情况密切相关;年龄大于30岁的高度近视女性患者LASIK术后更易发生干眼症,术后避免长时间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对减少干眼症的发生有明显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Q值调整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角膜前后表面Q值的影响和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1年1月在我院激光近视中心行老视矫正LASIK手术患者23例46眼。根据主视眼不同分为观察组(Q值调整切削)和对照组(普通切削),对非主视眼行Q值调整LASIK手术,目标Q值设为-0.6—-1.0。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行Pentecam检查,对角膜前后表面Q值进行测量并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前两组角膜前、后表面各范围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角膜前表面Q20、Q25、Q30分别为0.14,0.14和0.06,对照组分别为0.27,0.28和0.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Q35、Q40两组角膜后表面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值调整LASIK术后角膜Q值的增加值明显少于普通LASIK手术,使患者角膜非球面性得到重塑,有效改善老视人群获得更为理想的远近视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