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银川市幼儿园儿童弱视患病现状及弱视病因分类。方法对银川市126所幼儿园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7所幼儿园,采用Lea儿童图形视力表普查视力,对视力低于0.8的儿童进行眼前节、眼底及眼位的检查,再行阿托品睫状肌麻痹验光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108名儿童中,弱视229名,占4.48%,不同年龄组儿童弱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轻度弱视178眼,占弱视的53.13%,中度弱视142眼,占42.39%,重度弱视15眼,占4.48%。不同程度弱视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屈光不正性弱视135名,占58.95%,屈光参差性弱视60名,占26.20%,斜视性弱视25名,占10.92%,形觉剥夺性弱视9例,占3.93%。不同年龄组间弱视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9名弱视儿童中首次检出104名,首次检出率为45.41%。结论银川市幼儿园儿童弱视检查率较高,弱视病因以屈光不正性弱视居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视力低常且排除器质性眼病的10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1)屈光不正年龄分布: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共检出屈光不正85例,3岁组50例(58.82%)、4岁组20例(23.53%)、5岁组10例(11.76%)、6岁组5例(5.88%);不同年龄的儿童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组儿童混合散光指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弱视分布特征: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中共检出弱视50例(50.00%),屈光不正性弱视22例(44.00%)、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36.00%)、斜视性弱视10例(20.00%),各年龄组弱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屈光类型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远视性屈光不正52例(61.18%)、近视性屈光不正22例(25.88%),混合散光11例(12.94%);(4)屈光程度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轻度屈光不正者60例(70.59%),中度21例(24.71%),重度4例(4.71%)。 结论 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发生在低龄儿童,随着年龄增加,屈光不正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不正程度主要为轻度,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孝感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视觉发育状况及弱视等病的流行特点,以期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方法:于2014年7月-2015年1月随机抽取本市城区10所幼儿园的2762例3~6岁学龄前儿童,按不同年龄分为四组,3岁组184例,4岁组804例,5岁组1065例,6岁组709例。对其进行视觉状况调查,分别进行视力、屈光状态、斜视、立体视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5、6岁组儿童视力≥1.0的检出率分别为62.50%、64.55%、73.05%、85.12%,4、5、6岁年龄组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分布以远视为主(77.66%),其中复性远视散光占远视的79.22%(892/1126)。弱视发生率1.77%,主要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9.18%(29/49),其次依次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占28.57%(14/49),斜视性弱视,占8.16%(4/49),形觉剥夺性弱视,占4.08%(2/49),不同年龄组弱视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的检出率为1.19%(33/2762),其中以双眼交替性斜视为主。屈光不正、斜视和弱视儿童的立体视率分别为84.79%、63.64%和51.02%,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的94.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99.227,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功能发育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影响本市儿童正常视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屈光不正、斜视和弱视。早期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十堰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 24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询问及现场检测调查,随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248例学龄前儿童中,视力低下率为13.70%;弱视发病率为3.21%;不同性别间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岁组的视力低下率为30.77%,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年龄组的弱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弱视患儿中,屈光不正性弱视23例,占57.50%,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弱视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儿童以屈光不正性、轻中度为主,应加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以实现对学龄期儿童弱视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弱视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银川市27所幼儿园儿童进行弱视筛查,确诊的229名(335眼)弱视儿童利用Titmus进行立体视功能检查,从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弱视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进统计学分析。结果绝大多数弱视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但立体视锐度未达到正常水平,异常立体视者占82.09%。不同类型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的立体视觉最差,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立体视较好(P〈0.01),不同程度患儿轻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较好,重度弱视的立体视功能较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儿童立体视功能明显低于立体视正常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肇庆市端州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保护儿童视力、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1-2010年肇庆市端州城区12所幼儿园4~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和屈光状态筛查资料。结果:共筛查学龄前儿童36778名,发现视力低常儿童6361名,视力低常率为17.30%;发现弱视儿童757名,弱视患病率为2.06%。不同年份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7, P=0.993);不同级别幼儿园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P=0.351);不同年龄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有降低的趋势;不同性别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P=0.149)。视力正常及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均以远视为主,患病率分别为88.68%和82.20%,近视患病率分别为2.80%和11.00%,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患病率逐渐降低,近视患病率逐渐升高。正视率和混合散光患病率较低,且没有年龄间差异。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率不断提高,应对学龄前儿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根据学龄前儿童视力变化特征,确定不同时期的防治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桂英 《右江医学》2004,32(3):249-250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低常视力的屈光状态分布及发生、发展规律 ,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 ,力争在儿童视力发育的敏感期及时治疗 ,以促进视力发育。方法 对 2 48例 4~ 6岁儿童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查视力 ,裸眼视力小于 4.9者 ,用 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结果 远视性屈光不正居首位 ,占 85 .13 % ,混合散光占 10 .3 8% ,近视占 4.48% ;不同程度屈光不正中以轻度屈光不正为主 ;远视性屈光不正占弱视构成比最大 ,占 74.6%。结论 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与弱视形成密切相关 ,及时矫正幼儿屈光不正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综合治疗的效果,为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提供参考.方法对108例186眼3-13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常规散瞳验光配镜后结合光刷、光栅刺激、红闪、后像、精细目力训练、氦氖激光等综合治疗.结果116眼基本痊愈,矫正视力提高至0.9以上,占62.37%,59眼视力进步,占31.72%,11眼无效,占5.91%.总有效率94.09%.结论综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效果显著,且低年龄组疗效好于高年龄组.  相似文献   

9.
蒋汝刚  林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8):2109-2110
目的:了解咸宁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视力异常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1982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用标准化的STYCAR字母匹配的视力检测卡片检测视力,对视力检测异常者进行屈光检测,并排除眼底器质性病变。结果:儿童屈光异常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弱视检出率为2.90%,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占首位。结论: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眼保健工作,及时矫治屈光异常,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视力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疆学龄期维吾尔族儿童视力、弱视的患病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新疆2156名6-12岁学龄期维吾尔族儿童进行视力筛查,视力低下者行检影验光后分析其屈光状态。结果弱视患病率为3.71%,弱视首次检出率为81.25%,男女之间弱视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检出弱视儿童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41.2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42.50%,斜视性弱视占13.75%,形觉剥夺性弱视占2.50%。在屈光不正性弱视眼中,远视占42.42%,近视占12.12%,混合散光占45.46%;在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中,远视占35.29%,近视占47.07%,混合散光占17.64%。结论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是形成弱视的最常见原因,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以远视为多,而屈光参差性弱视以近视为多,且以单眼的中、高度近视多见,进一步证实我们的临床发现。  相似文献   

11.
学龄前儿童视力弱视斜视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弱视、斜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对6956名(13912眼)3~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筛选,视力不足1.0者进行屈光、斜视检查。结果 受检儿童1.0以上者,占92.10%,患弱得占2.76%,弱视患病率34岁为3.46%,4岁为3.29%,5岁为2.12%。患斜视141眼,占受检眼数的1.01%。斜视患病率3岁为1.95%,4岁为1.21%,5岁为0.890%,6岁为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情况,并评价Titmus立体视图法在弱视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学龄前儿童228例,进行弱视筛查,了解视力筛查及立体视锐度检查情况,并以视力检查法为"金标准",评价Titmus立体视图法筛查弱视的效果.结果 5~<6岁年龄组儿童的视力筛查阳性率高于3~<4岁、4~<5岁组(P<0.05).3~<4岁儿童立体视锐度>100″或立体视盲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儿童(P<0.05),4~<5岁检出率高于5~<6岁、≥6岁儿童(P<0.05).共16例患儿诊断为弱视,Titmus立体视图法筛查弱视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一致率、Youden指数分别为81.3%、100.0%、0、18.75%、98.7%、0.813.Titmus立体视图法与金标准的筛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92).结论 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及立体视锐度存在差异.Titmus立体视图法在筛查学龄前儿童弱视方面与传统视力检查法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连市近年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分布和弱视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460例(920只眼),分析屈光状态分布、弱视发生状况,同时分析弱视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60例儿童中弱视儿童267例(弱视眼434只,矫正视力正常眼100只),矫正视力正常儿童193例(矫正视力正常眼386只)。矫正视力正常眼中近视和远视的占比高于弱视眼(P <0.05);弱视眼中散光的占比高于矫正视力正常眼(P <0.05)。矫正视力正常眼和弱视眼的散光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为主,分别占65.85%和60.81%。弱视和矫正视力正常患儿年龄、出生时窒息、每天睡眠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挑食、每天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间及读写姿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天睡眠时间、出生时窒息是发生弱视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分布以散光为主,同时弱视发生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弱视患儿立体视训练联合综合疗法的视力改善情况以及立体视觉变化。方法将65例130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66眼,采用立体视训练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32例64眼,予以综合疗法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1年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眼视力均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间立体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不同类型弱视患者经治疗后,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觉恢复最好(P<0.01),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斜视性弱视例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立体视训练联合综合疗法对儿童弱视立体视恢复有较好的疗效,立体视可以作为检测弱视眼视力好转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双眼交替遮盖与单眼部分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经散瞳验光后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318例(636只弱视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按屈光度分成近视性,远视性,混合散光性弱视3组,再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各弱视组内患儿分成两组,分别用双眼交替遮盖(3~5∶1d)和单眼部分遮盖(4~8h/d)进行治疗,各组都同时辅以增视能视觉训练,6个月后,分别在不同类型弱视组按弱视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比较两种遮盖方法的视力提升效果,统计学方法用χ2检验。同时比较两种遮盖方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和立体视锐度)的改善情况,用t检验。结果在3种屈光不正性弱视中双眼交替遮盖组与单眼部分遮盖组使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视力进步的有效率分别经χ2检验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双眼视功能改善,对比两种方法治疗前后水平融合范围扩大5°以上的人数及立体视锐度SA≤60″人数变化,分别经t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部分遮盖对屈光不正性弱视视力提升效果与双眼交替遮盖基本一致,但对双眼视功能(融合功能,立体视觉)的改善优于后者,说明单眼部分遮盖更有利于患儿双眼视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方法   将3~12岁屈光性弱视患者63例(87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照组予传统精细目力训练,训练时间均为30min/d,共随访6 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6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Titmus近立体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Worth四点灯,对比2种训练方法在改善儿童弱视患者单眼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方面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  结果   (1)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6月后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提高值更大(P < 0.001)。对轻、中度儿童弱视、3~6岁及7~12岁儿童弱视、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儿童弱视患者,观察组BCVA提高值均较对照组大(P < 0.05);(2)观察组Titmus近立体视及眼间抑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 0.05)。(3)观察组治疗后pVEP P100波振幅(15′频率)较治疗前提高(P < 0.001)。(4)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治疗前的LogMAR视力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呈正相关,与双眼屈光参差量呈负相关。  结论   (1)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在提高弱视儿童单眼视力及改善双眼视功能方面疗效均优于传统精细目力训练。(2)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患者治疗前的视力、年龄具有相关性;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患者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双眼屈光参差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已治愈弱视患儿与正常视力儿童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 寻求一种客观评价儿童视功能及预测弱视疗效的手段, 并且进一步观察影响P-VEP的相关因素, 为进一步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60例 8~12岁经正规弱视治疗后弱视治愈儿童分为单眼弱视治愈组(40人, 弱视治愈眼40只, 而另眼为相对正常眼40只)及双眼弱视治愈组(20人40只眼)。20例视力正常的同龄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P-VEP的潜伏期和振幅, 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影响P-VEP的相关因素。结果: 3组双眼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弱视治愈组及双眼弱视治愈组的弱视眼P100 波较正常组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其中单眼弱视治愈组弱视眼明显低于双眼弱视治愈组。单眼弱视治愈组的相对正常眼P100 波较正常组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 而与双眼弱视治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自身弱视眼比较P100 波潜伏期缩短、振幅增加(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弱视眼P100 潜伏期的主要相关因素是初治矫正视力、初治年龄及屈光度。结论: 通过弱视治疗, 虽然患儿视力恢复正常, 但弱视眼及相对正常眼的视功能仍未恢复正常;初治矫正视力、初治年龄及屈光度对患儿视力及视功能恢复均有重要影响;仅针对增加视力的传统弱视治疗对于提高双眼视功能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屈光性弱视儿童视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将92例屈光性弱视儿童随机分为常规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品+遮盖疗法),研究组另联合给予视功能训练。对比治疗前后视力水平,治疗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构成比,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视力均增加,且研究组视力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正常集合融合范围、正常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立体视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1),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屈光性弱视儿童采用视功能训练治疗能显著提升视力,改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效果理想且不会显著增多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LASIK手术矫治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评价LASIK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自身对照方法观察72例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病例,将其分为近视和远视2组,在做LASIK手术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视功能.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 近视组和远视组在术后36个月时视功能(裸眼视力,最佳戴镜矫正视力,三级视功能,不等像)均有明显改善,P-VEPP100波振幅逐渐升高,潜时逐渐缩短,振幅与潜时均在术后24个月时达到最佳.结论 LASIK手术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明显改善了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显示出良好的弱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居家培训在学龄期儿童屈光相关性弱视防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14例学龄期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按完全随机对照顺序编号,分成A、B、C 3组,3组儿童均进行规范的验光配镜及个体化弱视训练等。A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居家培训",B组加用"针刺治疗",C组为对照组。通过问卷和现场考核等方法进行了为期1~7年的临床随访,观察学龄期弱视儿童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B、C 3组弱视儿童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注视性质均转为中心注视;弱视程度、三级视功能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优于C组。结论"居家培训"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屈光相关性弱视方面的防治中更加规范了弱视治疗,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且与中医针刺治疗疗效相近,故"居家培训"模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