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黏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对40例黏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40例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占我院同期恶性肿瘤的0.19%,恶性黑色素瘤的29.2%;组织学类型:上皮样细胞型28例,梭形细胞型8例,小细胞性3例,气球样细胞型1例;无色素15例,有色素25例;由于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不同,易与色素痣、癌、肉瘤、淋巴瘤、嗅神经母细胞瘤等混淆;瘤细胞表达HMB45、Melan-A、S100、Vimentin。结论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少见,且形态复杂,部分病例诊断比较困难,需借助免疫组化方法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12例恶性黑色素瘤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9例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瘤细胞HMB-45、S-100、Vimentin均阳性。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相对少见、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临床易误诊,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与其他鼻腔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侧重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1例官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对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平均年龄46.9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流血或排液,妇检示宫颈菜花状或黑色结节状,组织学形态:肿瘤细胞异型性大.细胞形态多样而结构复杂,表现为痣样细胞、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或混合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100、HMB45、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s-100、HMB45检测对于确诊恶性黑色索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早期患者,手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而辅助性化疗及免疫治疗有可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 收集1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现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中男5例,女7例.年龄38~75岁,平均56.5岁.病变主要发生于鼻腔,或鼻腔和鼻窦同时受累.肿瘤由上皮样、梭形度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通常血管周围细胞呈瘤样结构.免疫组化标记瘤组织HMB45、S-100和Vim均(+).结论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罕见,其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具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通常诊断较困难,但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与鼻腔其他原发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卫民  陈智慧  陈玉英 《疑难病杂志》2007,6(1):26-27,F0003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于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组织学特征为:黑色素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分布,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瘤细胞内外可见粗大的黑色素颗粒,免疫表型HMB45、vimentin及S-100蛋白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较罕见,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全身检查及随访资料,以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至2018年收治的16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本组男性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1.4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肛周疼痛、肛门口脱出肿物及肛门坠胀。该肿瘤形态结构复杂,细胞多形性,组织结构主要为腺泡样、巢样及弥漫分布,细胞形态主要为上皮样细胞、透明样细胞、梭形细胞及瘤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HMB45、S-100和Vimentin强阳性,CK、LCA及EMA均阴性,Ki-67指数10%-50%阳性。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肿瘤,预后差,应早诊断、早治疗。其特征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于食管胃交界处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等.方法: 对1例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类似于皮肤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结构复杂,具有核仁明显的上皮样细胞区和黏液样背景的梭形细胞区.免疫组化:肿瘤细胞: HMB45、Melan-A、CD99、S-100、Vimentin蛋白均阳性, CD117、Cytokeratin 阴性.结论: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CD99阳性,提示肿瘤向神经外胚层分化.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8.
黑色素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冠平 《吉林医学》2011,(21):4431-4431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断。方法:对收集的36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均做成病理切片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经病理诊断,其中梭形细胞为主型8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17例,小痣样细胞型2例,混合型9例。免疫组化HMB-45,S-100标记均为阳性。黑色素明显者16例,无或不明显者20例。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的形态变异具有多样性,部分诊断较为困难,需借助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女性,59岁.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少量流血,盆腔MRI示宫颈增厚伴后唇结节状突起.镜下表现为上皮样细胞,部分为小细胞或气球样细胞,呈巢片状或条索状.上皮标记及肌源性标记阴性,HMB45、Melan-A阳性.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和(或)肿物.结论:原发于宫颈的恶性黑色素瘤非常罕见,其细胞形态多样,宫颈活检时易误诊,HMB45等免疫组化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cervix)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位于粘膜下,主要由气球样细胞、小细胞及梭形细胞构成,肿瘤细胞呈弥漫、巢状及条索状排列。免疫组化:Vim(+);S-100(+);HMB-45(部分细胞阳性);CK、NSE、Actin、Desmin、LCA均阴性。结论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宫颈的少见疾病,HMB45、Melan-A(MART-1)、S-100蛋白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与癌、癌肉瘤、淋巴瘤或绒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分析15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标本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5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有上皮样、梭形、小细胞形。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均表达HMB-45、S-100、Vimentin。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易误诊为其它鼻腔原发性肿瘤,容易导致临床处治不当,延误治疗。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比,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更具侵袭性,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黏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例黏膜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并对部分病例作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0例中,小上皮细胞型6例、大上皮细胞型5例、未分化癌样型4例、纤维肉瘤样型3例、淋巴肉瘤样型与血管外皮瘤样型各1例.光镜形态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免疫表型S-100阳性者18例,阳性率为90%;HMB45阳性者17例,阳性率为85%.结论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与皮肤黑色素瘤无明显区别.黏膜上皮的黑色素细胞与黑痣是黏膜黑色素瘤的发生基础.  相似文献   

13.
易恒安 《河北医学》2013,19(7):1078-1080
目的:旨在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回顾性对我院收治的14例经病理明确诊断为CMM的病患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MM其细胞形态呈多样,包含有棱形细胞、上皮样细胞、透明细胞、小痣样细胞以及瘤巨细胞等;其排列也呈现多样化,有束状、腺泡状、巢状、编织状、梁状、漩涡状以及弥漫分布。通过免疫组化提示:瘤细胞S一100蛋白呈100%阳性;HMB45阳性病患13例(92.9%);Vimentin阳性痛患13(92.9%);NSE阳性病患1例(7.1%)。结论:CMM病理形态以及组织结构均呈现多样性,易出现误判断,需以客观的病理组织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为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颇为罕见。文章报道5例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免疫组化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5例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3例示腭肿块呈褐色菜花样隆起,2例示上、下腭牙龈肿块,呈褐色斑块状及结节状,其组织学特点示瘤细胞表现为明显的多样性,呈弥漫状,巢状,囊状分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阳性,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波形蛋白(Vimtin)阳性。结论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罕见,其预后较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更为严重。确诊须与色素瘤,口腔粘膜黑斑等其他肿瘤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恶性黑色素瘤5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57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组织学类型检测:上皮细胞为主型33例,占57.89%;梭形细胞为主型16例,占28.07%;混合细胞型8例,占14.04%。(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黑色素瘤标记物45(human melanoma marker 45, HMB45)阳性53例,占92.98%;S-100蛋白阳性55例,占96.49%;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52例,占91.23%;Ki-67阳性57例,占100%;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阳性3例,占5.26%;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阳性5例,占8.77%;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LCA)、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以及结蛋白(desmin)均阴性表达。(3)发生部位:下肢24例(其中足部19例),躯干7例,头颈部9例,上肢7例,黏膜部位10例。(4)术前诊断:色素痣25例,恶性黑色素瘤13例,待查19例。结论恶性黑色素瘤恶性度高,好发于四肢,细胞形态及组织学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病理诊断率。方法:收集恶性黑色素瘤78例,复习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逐一观察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及Fontana染色切片,结果:51例根据瘤组织HE切片病理特征直接诊断恶性黑色素瘤;18例经免疫组化检测后最终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9例Fontana染色阳性而诊断本病,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具有多形性和多样性;免疫组化检测对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Fontana染色简便易行,有助于发现常规HE切片容易漏诊的少数肿瘤细胞内黑色素颗粒。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述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可见上皮样、梭形、多边形的瘤细胞,呈片状、弥漫状浸润,并可见多量棕褐色色素颗粒.邻近的食管鳞状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增生.免疫组化S-100阳性;HMB45阳性;Vimetin阳性;CK阴性;P53阳性;PCNA阳性;黑色素染色强阳性.结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应与食管的低分化癌及肉瘤鉴别,也要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组织发生和生物学行为。方法:报道2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并进行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研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和组织来源进行探讨。结果: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中老年,临床证状多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肿瘤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大体形态多呈息肉状,Fontana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显示出嗜银性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100和HMB45均为阳性。结论:食管中下段息肉样肿物在中老年患者应想到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最后确诊特别是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素需靠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或电镜的支持。该肿瘤的组织发生可能来自食管粘膜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pitz痣的形态特征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Spitz痣并运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spitz痣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细胞有一定异型性,无不其型核分裂象。结论:Spitz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良性病变,熟悉该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对避免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表现 ,以探讨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 2例发生在四肢、躯干的多发性病灶的病例 ,从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结果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以皮肤水疱、皮下结节、多发性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组织病变均呈脂膜炎样改变 ,瘤细胞主要浸润皮肤真皮及皮下组织 ,瘤组织可见明显大片状坏死 ,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壁并见血管壁的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4 5RO阳性 ,证实瘤细胞为T细胞型。结论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肤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呈脂膜炎样生长 ,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 ,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