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不稳定斑块内不同成分的病理研究,分析斑块异质性红斑块不稳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高分辨MRI影像特点,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判断斑块稳定性及防止斑块不稳定化和术后再狭窄提供参考。方法对经CEA手术获取的CAS斑块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斑块内纤维帽、脂质坏死池、出血、钙化和纤维化等成分的特点,并与术油颈动脉高分辨MRI影像时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共取得28块斑块,均为复杂性斑块,纤维帽不完整,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质坏死池和纤维化,其中16例出现斑块内出血,19例出现斑块内钙化;斑块内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高分辨MRI影像特征。结论不稳定斑块的主要特征在于其病理成分的异质性,即纤维帽的破损、广泛的脂质坏死、斑块内出血、弥漫性钙化和纤维化等成分并存,斑块的异质性是导致其易于产生栓子或诱发血栓形成、晚期呈急性进展并迅速发展为颈动脉闭塞等临床特征的主要原因,也是其高分辨MRI影像特点的主要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81例经MRI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患者(142支血管)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于MRI检查后7d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67例患者(103支血管)于MRI检查前行超声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与超声检查结果差异。结果 MRI检查示重度、中度、轻度狭窄血管中检查出斑块与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I与DSA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系数=0.772),超声与DSA检查结果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系数=0.586);MRI与超声检查对易损斑块的检出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血管狭窄程度判定、易损斑块检出方面较超声更具优势,且能够就斑块形态、成分进行分析,超声检查略逊一筹,更适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期筛查。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卒中复发密切相关。目前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脑卒中预防在于识别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筛查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从而使其从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中获益,然而目前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缺乏个体化治疗。近年来,新型影像学技术如无创性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RMRI)等,可以检测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测量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比,无创性HRMRI可以根据颈动脉斑块特征准确预测同侧脑卒中风险,从而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14-01—2016-01收治的32例经高分辨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我院体检的行MRI扫描的25例无脑梗死患者作对照(对照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等扫描序列,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分型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0例(93.7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例(6.25%);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例(24.00%),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9例(76.00%);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共发现60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Ⅰ~Ⅱ型7块(11.67%),Ⅲ型8块(13.33%),Ⅳ~Ⅴ型19块(31.67%),Ⅵ型21块(35.00%),Ⅶ型2块(3.33%),Ⅷ型3块(5.00%);对照组共发现14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稳定性斑块为主,Ⅰ~Ⅱ型13块(92.86%),Ⅳ型1块(7.14%)。2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3个部位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RI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内部成分,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MRI可对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作出预测,为临床防治脑梗死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MRI对26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_1加权成像、T_2加权成像、T_1WI增强成像及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分析狭窄程度、狭窄率及斑块的成分,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检验MRI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MRI对轻度狭窄患者诊断的敏感性84.6%(22/26),特异性为91.7%;中度狭窄分别为73.3%(11/15)、88.6%;重度狭窄分别为100%(7/7)、95.3%;闭塞分别为100%(2/2)、100%。一致性检验系数Kappa值=0.783。MRI检出的稳定斑块与易损斑块的脂核大小、纤维帽厚度、脂核/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且可根据信号特点分析斑块组成成分,通过纤维帽和脂核/斑块面积诊断易损斑块,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脱落会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完全动脉闭塞或下游栓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脑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现有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标准并不能对斑块的成分与结构进行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成分的无创性定量评估对于脑卒中的危险分级十分重要。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定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和致残的疾病。近年来人们逐渐认为易损斑块是发生脑梗死的潜在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颈动脉狭窄诊断现状和运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评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严重程度的新进展,以期为发现高危人群、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卒中的诊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毋庸置疑。随着以“病人为中心”、在循证医学基础之上的个体化医疗观念的不断深入,临床对影像学检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检查中,准确、快捷是首要的;而对非急性缺血性卒中而言,准确和全面则是下一步治疗和预防的基础。本期的几篇研究论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缺血性卒中为其最常见的临床发病类型。因此,及时识别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即显得愈发重要。颈动脉MRI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手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检测具有独特优势,对显示斑块形态和成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价和分层,进而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及并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是一项理想的、非侵入性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的检查方式,可以从斑块负荷、斑块成分、血流动力学等方面更好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
且因其对斑块转归检测的有效性及敏感性,成为临床新药物疗效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HMGB1表达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改变,并分析其在CAS病理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CAS斑块中HMGB1表达的改变,并对其与炎症细胞浸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CAS斑块不同成分内存在不同的HMGB1表达,其中炎症细胞浸润区内表达显著增高,并与单核-巨噬细胞计数之间呈现明显的直线相关,另外在坏死区和钙化区周边基质内,存在不同程度的HMGB1聚积,而纤维化区HMGB1表达降低。结论在CAS病理过程中存在HMGB1表达的改变,并且其与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的mRNA和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颈AS斑块内PAI-1mRNA和抗原表达.结果相对于正常动脉内膜,颈AS病变内膜PAI-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其中颈AS严重病变肩区阳性细胞数最多,且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结论PAI-1与颈AS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MCP-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mRNA和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颈AS斑块中MCP-1mRNA和抗原表达。结果相对于正常动脉内膜,颈AS病变内膜MCP-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其中颈AS严重病变肩区阳性细胞数最多,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结论MCP-1与颈AS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缺血性卒中为其最常见的临床发病类型。因此,及时识别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即显得愈发重要。颈动脉MRI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手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检测具有独特优势,对显示斑块形态和成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价和分层,进而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CD40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颈动脉易损斑块及稳定斑块中的表达,探讨CD40与MMPs表达的相关性及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的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2例次,根据术前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及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分为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标本中CD40及MMP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易损斑块组CD40和MMP-9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稳定斑块组显著增高(P<0.01);MMP-2蛋白表达水平亦较稳定斑块组明显增高(P <0.01);CD40mRNA与MMP-2 mRNA(r=0.43)、CD40 mRNA与MMP-9 mRNA(r=0.90)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40不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而且可能通过调控MMP-2、MMP-9的表达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干预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9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口服黄连素,对照组口服氟伐他汀;于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T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数量,以及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sICAM-1、sVCAM-1、sE-selectin数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个月2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数量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sICAM-1、sVCAM-1、sE-selectin均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黄连素可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