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网状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伴有视网膜血管瘤,肝、肾、胰腺囊肿或血管瘤者称为von Hippel-Lindau(VHL)病。我们收治1例,具有家族遗传史,报告如下。 患者女,41岁。因行走不稳3个月于1997年10月2日入院。查体:双侧指鼻实验欠准稳,Romberg征阳性。MRI:双侧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共8处占位性病变,直径1.0~1.5cm,增强明显,诊断“脑囊虫病”。腹部B超:多囊胰,多囊肾。入院后行左小脑半球一处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血管网状细胞瘤”。2000年3月17日,患者又因头痛、双眼视物不清1周入院。眼底检查:双侧视网膜血管瘤。MRI提示小脑蚓部及右侧小脑半球两处原实质性肿瘤发展成带肿瘤结节的囊性病变。入院后行两处囊性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女性,35岁,因反复头痛2月,加重10余天于2014年11月19日入院。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提示右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浅感觉较对侧减退。头颅MRI提示:左侧颞部可见一团块状等T1等T2信号影,边界清楚,以宽基地附着于左侧颞部,大小约58 mm×59 mm×43mm,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其内可见斑片状低信号区,病灶周边可见水肿信号影,左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向右偏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资料.结果 9例病灶,4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3例位于左侧小脑半球,2例位于小脑蚓部.MRI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型的8例,壁结节明显强化;表现为实质肿块型1例,增强明显强化.5例肿瘤实质部分见血管流空信号影...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性,51岁,主因右侧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血管外皮瘤(HPC)切除术后10年、左侧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血管外皮瘤切除术后3年,肿瘤肺部转移7个月,头痛伴言语不清2个月,于2014年3月3日入院。患者10年前(2004年4月28日)主因"头痛2周"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发现右侧小脑占位性病变。于2004年5月2日至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与治疗,入院后头部MRI增强扫描显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63岁。因头晕、恶心和呕吐3个月,进行性视物模糊2个月而入院。查体:患者站立时向后倾倒(睁眼闭眼时相同),轮替试验迟缓(左侧明显),双侧眼底高度水肿,右侧尤甚,可见渗出及出血。CT提示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手术见小脑蚓部四脑室处可见1cm×1cm×1cm大小暗红色肿物,边界不清,质地较脑组织硬,切开呈鱼肉状,行次全切除术。 HE染色,瘤细胞呈片状排列,细胞大小较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幕下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及其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头颅MRI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血管母细胞瘤均为单发,位于左侧小脑半球1例、右侧小脑半球3例、小脑蚓部5例。MRI表现:病灶T_1WI和T_2WI的信号较为混杂; T_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_2WI以稍高信号为主,DWI呈低信号;瘤内或瘤周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瘤周中重度水肿。结论幕下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加深对其认识,可提高术前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41岁,因行走不稳半年伴呕吐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昂伯氏征(±),左侧指鼻试验(±)。头颅MRI平扫+增强:小脑蚓部可见24 mm×26 mm大小团块状稍长T1、长T2信号,边界欠清,信号均匀,DWI呈低信号,病灶周围可见带状水肿环绕,第四脑室受压变窄,增强  相似文献   

8.
例1男,32岁。因眩晕、呕吐2个月入院。体检无阳性发现。CT平扫示小脑蚓部少量出血,增强后该处见条索状高密度影。MRI在TIWI和T2WI见小脑蚓部条索状流空影。椎动脉造影动脉期和毛细血管期正常,静脉期见小脑蚓部有许多扩张的髓静脉呈放射状汇聚入一条增粗的引流静脉,后者进入大脑内静脉。诊断为小脑蚓部DVA,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后出院。随访近5年,无再出血。例2女,引岁。因3个月前突发性右上肢抽搐,口角歪斜意识障碍数分钟于1996年7月入院,体检无阳性发现。MRI示左额顶叶有-2cm×3cm病灶,T…  相似文献   

9.
1病例资料 19岁男性,因间断头晕1年、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右侧眼球外展运动受限,其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头颅MRI示右侧桥小脑角区见大小约5.2 cm×4.8 cm×5.1 cm不规则肿块影,呈分叶状改变,以等T2信号为主;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缘部并见多发小囊性区.完善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10.
桥脑小脑角区原发性黑色素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 女, 41岁。因右耳听力下降 2个月,右面部麻木1个月入院。查体:右耳听力明显减退,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全身皮肤、口腔黏膜、眼结膜无色素痣及色素沉着,无色素痣手术史。头部MRI:右桥小脑角区结节状团块影,大小约为1 8cm×3 0cm×3 5cm,呈短T1短T2信号,病灶向前向中线方向生长达桥前池,包绕右侧听神经根部,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全麻,取右侧乙状窦后入路,见肿瘤位于右桥小脑角区,色黑,质中等,血供一般,肿瘤包绕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后组颅神经,右小脑表面有许多黑色点状病灶,分离肿瘤与颅神经的粘连,分块切除肿瘤。病理诊…  相似文献   

11.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7岁,因头痛1月于2011年6月27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感左侧头顶部间断性疼痛,伴头晕,无恶心呕吐,无抽搐。既往史:患者12年前因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在我科行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患者恢复良好,有轻微共济失调表现,术后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6年9月~1990年1月收治高血压性小脑出血18例,均经CT检查确诊。治疗结果:14例存活,4例死亡。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42~68岁,平均55.3岁,既往均有多年高血压病史。血肿部位:左侧小脑半球出血10例,其中1例出血破入第四脑室,右侧小脑半球出血6例,其中1例出血累及小脑蚓部,破入第四脑室且合并幕上基底节区出血,小脑蚓部出血2例,其中1例破入第四、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血肿量:按多田提出的公式:T=π/6×L×S×Slice(cm~3),计算并分类(脑室内出血量未能计算):本组出血量为4.6~44.8ml,30ml以上者3例,10ml以下者11例,10~30ml者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7岁,因右侧肢体麻木、乏力2天入院.体检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肌力Ⅴ级.头颅MRI示左侧颞顶部颅板下方、大脑镰多发结节状、团块状、条状异常信号灶,部分病灶融合,较大处病灶约3.6c m×3.2 cm×4 cm,T1WI、T2 WI为等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左侧大脑半球脑膜明显强化.局部脑组织受压,左侧脑室轻度受压,中线结构受压右偏.患者无脑膜瘤及神经纤维瘤病家族史,入院后予手术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左侧颞顶部大脑凸面并广泛浸润硬脑膜,其中颞部有大小约3cm×3 cm肿瘤,顶部有2处大小约3.5cm×4 cm肿瘤,呈膨胀性生长,顶部肿瘤位于大脑镰旁并侵犯上矢状窦,肿瘤血供丰富,质地中等.  相似文献   

14.
例1男,30岁。患者因头昏头痛伴呕吐3个月于1982年10月14日入院。检查:神清,头向左倾斜,双眼向左斜视并有水平震颤,双眼底视乳头水肿,左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左侧共济运动障碍,病理征阴性。脑室造影检查提示为“后颅窝占位病变”而行左后颅窝开颅探查术。术中见小脑皮质水肿明显,小脑蚓部明显右偏,切开左小脑皮质,见皮层下0.3cm处有一6×4×4cm大小肿块,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7岁。无诱因后枕部疼痛并向前额及双颞部放射一年,加重两月,疼痛呈持续性,活动后加重,严重时恶心、呕吐。于1998年5月18日入院。临床检查:精神差,颈部稍硬,颈强二指,四肢肌力一级。头颅CT提示小脑蚓部占位性病变,胶质瘤可能性大,不排除脑膜瘤。胸片示右胸膜肥厚,左肺陈旧性病灶。5月25日患者在全麻下行开颅切除肿瘤,手术所见:位于第四脑室小脑扁桃体中间有直径3cm大小的黑色质软肿物一个,有包膜,蒂部附着在枕骨大孔右侧硬膜上,并将脑干向左侧推移,术中切除小块肿物快速切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16岁.因突发意识障碍伴肢体抽搐2h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发育营养良好,胸部及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头颅MRI检查发现右侧顶下小叶、右侧小脑脑桥角及右侧额后近大脑镰旁各有一个2.5 cm ×2.5 cm×2.5 cm、1.5cm×1.5cm×1.5cm和0.5 cm ×0.5 cm ×0.5 cm的占位性病变(图1),其中右顶叶病灶周围脑白质水肿严重.  相似文献   

17.
病例报告 患者 男,41岁.因突发头痛伴头晕、恶心1d于2011年12月17日入院.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精神不振,颈部抵抗,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位于小脑幕、大脑纵裂池及双侧大脑沟回内,脑室系统正常.于12月19日局麻下行DSA显示:右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梭形,位于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近端约0.8 cm处,大小约3.6mm×5.1 mm;左侧椎动脉正常.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应用球囊闭塞右侧椎动脉起始部,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血流经汇合部返流,右侧PICA显影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小脑血管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小脑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1例动静脉畸形,36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畸形。采用卡氏评分(KPS)评估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术后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病灶位于左侧小脑半球32例,右侧小脑半球43例,小脑蚓部23例。98例患者中3例病灶部分切除,95例全切;术后2例出现手术区域出血,6例出现梗阻性脑积水,5例出现颅内感染,4例出现后枕部皮下积液,1例出现脑干受损,1例出现小脑恶性肿胀,1例出现延髓球麻痹; 98例患者完成随访64例,2例动静脉畸形患者复发并再次行手术治疗,病灶全切,术后无明显并发症。98例患者术前KPS为(61±13)分,术后KPS为(75±14)分,术前术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10.595,P <0.01)。结论 小脑血管畸形的显微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但需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等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切除儿童第四脑室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32例第四脑室区肿瘤儿童患者均采用枕下正中切口,枕骨骨瓣成形,小脑延髓裂入路,部分病例结合小脑蚓部切开。结果病灶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7例。本组无一例死亡。患儿共济失调及视力下降症状术后有所改善。1例出现面神经核损伤表现,2例术后出现不完全性缄默,皆于3周后恢复。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儿童第四脑室区肿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切开小脑下蚓部.可较好地显露肿瘤,且减少了小脑组织的损伤。切除肿瘤过程中注意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此外根据肿瘤的病理特性,必要时需结合切开小脑蚓部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20.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4岁,因右侧颜面部不自主抽动半年入院。表现为右侧眼睑、面颊及口角阵发性抽动,紧张时加重,放松后减轻。未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MRI检查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占位,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图1A),增强后无强化。经乙状窦后入路右侧桥小脑角区探查,术中见占位病变呈白色囊性,大小约4 cm×4 cm×6 cm,囊壁光滑,质软,边界清楚(图1B),注射器抽出部分乳白色囊液,沿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