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真菌性肉芽肿非常少见,现报道1例颅内真菌性融合性内上皮性肉芽肿的临床治疗过程及其病理和影像学改变。34岁,女性,因持续头痛2个月,胡言乱语2d入院。患者于2 0 0 3年2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头晕,呕吐无抽搐,2月11日头部CT检查未发现异常(图1)。一直在我院中医科按颈椎病及头痛治疗约1个月余,效果不佳。4月11日在睡眠中突感头痛加重,伴胡言乱语,复视,头颅CT发现可疑占位性病变收入我院神经外科。入院时体检:意识清楚,双瞳等大等圆,光反射正常,视力下降,复视,双侧鼻唇沟等深,伸舌居中,颈强,双侧克里格征阳性,四肢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  相似文献   

2.
颅内因弓形虫和霉菌引起的炎性肉芽肿临床相当少见,多数患者系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器官移植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所继发的机会感染[1-2].既往因弓形虫和霉菌引起的颅内炎性肉芽肿报道极少,术前误诊率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因弓形虫和霉菌引起的颅内炎性肉芽肿各1例,术前均误诊,现报道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儿童颅内单发小炎性肉芽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儿童颅内单发小炎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自1997年1月-2001年6月手术治疗颅内单发小炎性肉芽肿患儿24例,占同期全年龄组颅内炎性肉芽肿总病例数的47.06%(24、51),平均年龄10.67岁,男女之比为2.4:1。美以癫痫发作最为常见,占79.17%(19、24)。病灶分布以顶枕叶多见(50.00%),额叶次之(29.17%)。结果:非特异性肉芽肿14例,占58.33%,寄生虫性肉芽肿10例,占41.67%,二周围组织水肿程度有所不同。病灶均经手术全切除,随访15例患儿均临床痊愈。结论:“小环形”强化病灶是颅内炎性肉芽肿的特征性表现,符合手术指征,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是最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儿童颅内单发小炎性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儿童颅内单发小炎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 自1997年1月~2001年6月手术治疗颅内单发小炎性肉芽肿患儿24例,占同期全年龄组颅内炎性肉芽肿总病例数的47.06%(24/51),平均年龄10.67岁,男女之比为2.4:1。症状以癫痫发作最为常见,占79.17%(19/24)。病灶分布以顶枕叶多见(50.00%),额叶次之(29.17%)。结果 非特异性肉芽肿14例,占58.33%,寄生虫性肉芽肿10例,占41.67%,二者周围组织水肿程度有所不同。病灶均经手术全切除,随访15例患儿均临床痊愈。结论 “小环形”强化病灶是颅内炎性肉芽肿的特征性表现,符合手术指征者,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是最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脑感染性肉芽肿在临床上可见到的有脑化脓性肉芽肿、脑结核瘤、脑真菌性肉芽肿,我院从1999—03~2002—02在临床上发现,并经CT扫描证实者25例,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与CT征象有其独特的一面,均内科保守治疗治愈,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炎性肉芽肿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分析287例颅内肉芽肿的CT动态表现、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结核性肉芽肿132例(45.99%),小脓肿112例(39.02%),病毒性脑部炎症10例(3.48%),霉菌性肉芽肿11例(3.83%),囊虫性肉芽肿22例(7.67%);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  相似文献   

7.
脑感染性肉芽肿在临床上可见到的有脑化脓性肉芽肿、脑结核瘤、脑真菌性肉芽肿,我院从1999-03~2002-02在临床上发现。并经CT扫描证实者25例,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与CT征象有其独特的一面,均内科保守治疗治愈,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属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一种发病形式.我科2009 年2 月收治巨大、复发性、颅内外哑铃形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出血1 例.  相似文献   

9.
颅内假瘤型炎性肉芽肿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作者1993年3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经CT和(或)MRI误诊为脑肿瘤的假瘤型炎性肉芽肿病人19例,其中手术1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颅内小灶性炎性肉芽肿与癫痫(附12例报告)朱进,王汉东,史继新我科自1990)年7月至1996年1月共收治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小病灶(直径<2cm)肉芽肿12例,效果良好,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5~44岁(平均1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真菌性肉芽肿(IFG)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9例IFG病人的临床病史、体征、影像学特点、外科治疗及预后。结果病灶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病理检查确诊为IFG。8例经手术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脑水肿加重,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手术标本病理检查是IFG的可靠确诊方法。手术切除结合抗真菌药物治疗是IFG的主要治疗方法。经手术治疗结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多数IFG病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的临床、病理学、放射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征、病理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至今在临床上极少见.术前往往误诊为脑膜瘤。该病在CT征象中表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的边界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的强化。该病在MRI扫描中T1W1、T2W1及T2Flare常呈高、低及等密度的多种混杂密度的类圆形特征,强化显影时可见病灶内多个条索状或环形强化。其特征性影像是靠近脑组织的内侧边界有一层强化的“增强线”,而靠近颅骨侧则没有。手术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结论颅内硬膜外炎性肉芽肿的最终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影像学资料在术前难以诊断正确。最好的治疗措施为手术切除肉芽肿,术后也可辅以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3.
颅内原发性真菌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原发性真菌肉芽肿(intracranial primary fungal granulomas,ICPFG)是一种颅内慢性或亚急性真菌感染性局限性炎症。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定性诊断和治疗均比较困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2004年5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5例ICPFG患者,本文就ICPFG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脑内小肉芽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脑内小肉芽肿聂振明*朱广廷*段德义△赵长地*程启龙*张志强*李洛*刘学宽*郝明珠**赵公明感染性肉芽肿是颅内少见的占位性病变[1]。我院1985~1995年收治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微小脑肉芽肿9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9...  相似文献   

15.
颅内新型隐球菌性肉芽肿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新型隐球菌性肉芽肿二例报告刘荣耀,赵仰胜,李少华,谭方伦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性肉芽肿少见。现将我院在1989年、1992年见到的2例报道如下。例1男,36岁。因头痛、头晕、恶心2个月来院。查体示右侧视乳头凸起,边界不清,CT示右额叶占位病变,边...  相似文献   

16.
颅内结核以结核性脑膜炎最常见,然而累及脑部者可为实质性肉芽肿即结核瘤、或脓肿.颅内结核瘤的发病率各国之间不同,占全部脑瘤的0.5~30.5%,作者1970~1979年共手术10例(占0.7%).本文报告其中一例在临床、放射学和病理学上均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黄肉芽肿多半在皮肤下形成,少数发生于眼及中枢神经系统,多半在颅内如脉络丛和小脑幕形成,脊椎病例极少见。作者报告一例发生于颈椎硬膜内的黄肉芽肿并文献考察。  相似文献   

18.
颅内真菌肉芽肿(intracranial fungal granuloma,IFG)是一种颅内慢性或亚急性真菌感染性局限性炎症,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颅内真菌性肉芽肿(ICFG)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提高对ICFG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手术后经病理证实ICF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ICFG成人患者,其中有颅脑外伤史1例,糖尿病及长期与鸟类接触史1例;均以头痛、呕吐起病,伴低热、颅高压以及局灶性神经体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征 性表现;颅内肉芽肿多发,且位置深在,累及重要结构,术中难以将病灶全部切除.3例患者手术明确病理诊断后即使用二性霉素B(AMB)和氟康唑治疗,由于AMB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同时还需鞘内给药.其中2例患者在3个月内完成AMB和氟康唑总量治疗后分别继续接受氟康唑(200 mg/d)口服治疗3及6个月,另一例在治疗1个月后因自觉症状好转拒绝继续治疗,自动出院.3例分别随访3、24、48个月,其中2例抗真菌药物足量治疗者治愈,另一例于3个月后复发,再次入院使用AMB和氟康唑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ICF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手术目的 为明确诊断、减少占位效应以及改善抗真菌药物的疗效;无论术中肉芽肿全切与否,术后足量全程使用AMB和氟康唑是治愈ICFG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颅内浆细胞肉芽肿(附五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浆细胞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5例颅内浆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病人,2例位于左顶叶,余3例分别位于右颞叶、右额叶和枕骨大孔区,头CT显示为高密度,MRI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增强。术前诊断为脑转移瘤、脑囊虫病、脑脓肿和脑膜瘤,术后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肿物主要由3种成熟的细胞组成,即浆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以浆细胞为主,浆细胞胞浆内κ、γ轻链均呈阳性表达。手术切除后给予激素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颅内浆细胞肉芽肿少见,易引起误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手术切除和激素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