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大蒜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唐韵》记载,大蒜为西汉张骞在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带回。古时西域泛称“胡”,故大蒜又名“胡蒜”。由此可见,大蒜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大蒜既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又含有丰富的营养,还是治病的良药。民间常说:“四季不离蒜,不用去  相似文献   

2.
咳嗽,也称咳,《素问·咳论》曾专门论述咳嗽,并且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 咳与嗽 西医将咳嗽和咳痰分为两个症状讨论,而实际上,汉语的“咳”和“嗽”本就非同义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谓:“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相似文献   

3.
大蒜合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国梁 《海峡药学》2000,12(1):21-22
大蒜合剂是我院古老而具有传统特色的口服止咳剂型。我们吸取前人对大蒜合剂的制作经验,制备成纯天然药物,气味芳香,色泽呈金黄色,味甜便于入口的大蒜合剂。该药主治咳嗽、百口咳及泻痢等症。现将处方及制备工艺介绍如下。1 处方 大蒜汁     200ml冰醋酸11.6ml单糖浆加至1000ml2 制备方法2.1 提取大蒜汁 先取大蒜去皮,拣去杂质,称重,放入搅碎机内碾成大蒜泥,然后压榨大蒜,连续压榨3次,第一次不加蒸馏水,第二次和第三次加少量蒸馏水,压榨出大蒜汁的体积与所称重量等数。收集大蒜汁放入大缸中,加入含量为1%医用乙醇,不能搅拌,密闭静…  相似文献   

4.
马因 《华夏医药》2005,9(6):479-479
有人喜欢大蒜,有人讨厌大蒜,很少有人会把大蒜和疼痛扯上关系经研究表明痛觉神经会对大蒜中的硫基化学物质产生反应。经研究,人体对大蒜的反应机制与对辣椒芥末的反应机制是相同的。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细胞与分子药学系教授说:通过一组鼠的痛觉神经元激活试验,了解丁关节炎和一些肌肉疾病是怎麽逐步发展的。通过研究而有了有趣的发现:被称为“发臭玫瑰”的大蒜是葱属值物,此外还包括洋葱韭菜葱等所有这些葱属植物都产生硫基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久咳证治     
1 概述 咳嗽(不包括细菌性和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咳嗽),均为肺气不宜,肺失肃降的临床表现,是肺脏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肺脏受病或其他脏腑有病影响于肺时,均可发生咳嗽。《内经》云:“肺为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相似文献   

6.
大蒜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力  何进 《沈阳部队医药》1997,10(6):545-547
大蒜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虽在民间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大蒜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抗炎等作用却是近几十年才阐明的,被誉为“天然广谱抗生素”。目前,国际上对大蒜的研究十分活跃,1989年2月和1990年8月分别在德国波恩和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以大蒜研究为专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对大蒜的药理、临床及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蒜不但具有抗菌、消炎、杀虫等作用,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抗病毒等功效,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血栓形成等疾病的新药。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2):53-53
上海复旦大学专家从大蒜中提取出了一种能预防心血管病的活性化合物,《美国生理学报》专刊评论称“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目前,该研究获得上海一联合利华基金的重点资助,用于该项目的保健食品产业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的新单体化合物SPRC已被列入国家创新药物重大科研专项的培育品种,来源于大蒜的预防心脏病保健品和新药有望问世。  相似文献   

8.
日前,关于“北京咳”的热议让我们再次聚焦咽部疾患。虽然“北京咳”一词显然是玩笑多于科学,但是它却反映出了疾病与环境的紧密关系。可以说,对于慢性咽部疾病来说,提醒顾客远离病因,在“北京咳时代”似乎显得比推荐药物还要重要。相对于医院处理急症、疑难杂症的职责,药店的职责则更倾向于包括慢性咽炎在内的一些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与护理。这类慢性疾患往往几年难以痊愈,其病势随身体情况的改变而改变,需要我们对其非常熟悉,不仅耍熟悉其慢性平稳期的症状,也耍熟悉其急性发作期的情况以及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要点,以便对症荐药或及时推荐就医。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标: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以下简称《国标》)规定:“久咳指肺咳时日已久,或反复发作者。多由暴咳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以长期咳嗽、咯痰为主症的肺脏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并以“痰湿阻肺”、“寒饮停肺”、“痰热■肺”、“肺气亏虚”、“肺脾气虚”五种证候分证论治。基本上概括了本病的通常治法。 根据“五脏病久,穷必及肾”的古训,认为久咳患者中因肺病日久“子病犯母”而致肺肾阳虚,寒痰深伏肺络,每因外寒引动,内外合邪而发病的不少。一般用温肺化饮法犹如隔靴搔痒,毫无疗效。必须用大辛大热,温阳破阴之剂,才能…  相似文献   

10.
寒、热、燥、湿,要对症化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到“痰”,老百姓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无形之痰。  相似文献   

11.
赫凡 《自我药疗》2014,(4):33-36
近两年来,不少城市都“霾”伏不断。一到雾霾天,内科、呼吸科就人满为患。不少人都感觉嗓子不舒服,老是“咳咳咳”,也不知道是感冒还是空气污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11月11日,记者从上海-联合利华研究与发展基金颁证仪式上获悉,复旦大学专家从大蒜中提取出了一种能预防心血管病的活性化合物,《美国生理学报》专刊评论称“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3.
咳嗽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就称为“咳嗽”。临床上多是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也就是说,咳嗽病因复杂,五脏六腑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咳嗽,不单单是肺的问题。因此,对于咳嗽,应辨证分析,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4.
儿童感冒后咳嗽临床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婵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333-3334
从2002年以来,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儿童感冒后咳嗽加以探讨,现总结如下: 1 临床特点 咽痒如蚁行,阵发性咽痒出现阵发性咳嗽,不痒则不咳,咳则愈咳愈剧,甚至咳剧而出现呕吐或小便失禁,咳时得饮缓解,不咳时形如常人.或有异物感而出现“吭喀”等频频消嗓样咳嗽,临床检查咽部多无充血,气管及肺部检查多无异常,而且发病急,消失亦快,但常反复发作,若失治误治亦难愈,若单从内科的咳嗽病论治虽可一时获效,但停药后易复发,而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其效巩固而可靠。  相似文献   

15.
暑热过去,步入秋令.气候逐渐变凉,特别是早晚与白天温差大.所以容易伤风感冒,尤其是有慢性呼吸道病史的人群,极易引起旧病复发;还有很多患者属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及“咳嗽变异性哮喘”,秋天特殊的气候也易导致这些慢性病症韵发作。笔者近期在门诊时就遇到多例常年鼻炎持续不愈.分泌物倒流至咽喉。出现咽喉燥痒不适、似有异物感、频繁清嗓作咳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这类患者见于“五官科”“呼吸科”之间,易陷入局限病变.常被误诊误治;而“咳嗽变异性哮喘”也常因为症状不够典型。只闻其“咳”而掩盖了其“哮喘”的本质。从而误诊成一般支气管炎而频繁服用抗菌药物迁延难愈。致使这类患者秋凉即易反复发作.痛苦不堪。  相似文献   

16.
试论当归止咳平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阿丰  吴炳章 《海峡药学》1995,7(3):139-140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人皆知之,而对其止咳平喘作用则多有忽视。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调其“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功能虽多,但《本经》首言“主咳逆上气,”可见“主咳逆上气”本为主要功能之一,后世本草著作虽少论之,但历代用当归组方治咳喘者并非鲜见,如苏子降气场《和剂局方》、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百会固金汤《医方集解》笑皆为常用之方.再如当归饮《得效方》、平气饮《三因方》、人参理肺散《袖珍方》、人参芎归汤《直指方》、加味逍遥散《医学见能》、…  相似文献   

17.
《医药保健杂志》2006,(2A):43-43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弯腰驼背,身高越来越矮。人过60岁磕磕碰碰就骨折.有的老年人用力咳嗽,可能“咳”断几根肋骨。这都是骨质疏松症给老年人带来的麻烦。  相似文献   

18.
孙丽 《云南医药》1997,18(6):471-472
原发性肺结核治疗中的矛盾现象孙丽在肺结核强力化疗过程中,初治的肺结核患者出现“矛盾表现”或称“一时性进展”和“暂时恶化”现象,现报告2例如下:例1,倪某,女,3岁。因发热咳嗽1周入院,体温多在38℃左右,伴轻咳,无痰。曾给予青霉素治疗无效。体检:T3...  相似文献   

19.
百日咳为小儿的一种普遍性急性传染病,名为“百日”形容本病治疗不能速效,过程易于延长,并非等待百日期满不经治疗即可告愈。不少病家认为是白日咳(白书)也是错误的解释。古人对这个病的症状的描述是颇为详尽的如:病名:“顿咳”顿作顿首鞠躬状故名。“鹭鸶呛”如鹭鸶的伸头俯首作鱼硬状故名“(?)咳”本病与  相似文献   

20.
沈自尹 《华夏医药》2006,1(2):77-80
中西医结合的构思 取中医理论之长 取西医理论之长 取中西医理论之长 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于取中、西医各自之长 “治咳喘不离于肺,不祗于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发时治肺,平时治肾。”西医之长:发时治肺 中医之长:整体调整,平时治肾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