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两种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梅毒的临床诊断中 ,血清学诊断意义重大 ,尤其是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确认试验 )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各性病实验室基本上采用TPHA作梅毒的确认试验 ,经过几年的应用与观察 ,我们发现TPHA有一致命的缺点是对早期梅毒检测的灵敏度较低 ,有时甚至会发现TRUST滴度 1∶3 相似文献
2.
179例梅毒临床分期与非特异性抗体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梅毒的诊断中血清学反应具有特殊的重要性[1] 。通过 179例梅毒确诊病例与非特异性血清抗体滴度之间进行比较与分析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病例来源 本组为 1996~ 1998年本站门诊部病例。其中男 84例 ,女 95例。年龄在 18~ 65岁之间 ,2 1~ 30岁占总数的 5 9 78% (10 7/ 179)。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发布的《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及卫生部编印的《性病防治手册》为依据。3 实验试剂 (1)特异性血清抗体试剂 :为英国欧姆格诊断有限公司产品 ,即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简称TPHA) ,反应板为 12 0°V形非… 相似文献
3.
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18)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时机下梅毒感染孕妇梅毒抗体滴度改变与母婴结局,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治疗的108例梅毒感染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孕早期组(<13周)36例、孕中期组(13~28周)45例、孕晚期组(>28周)27例,比较三组梅毒感染孕妇的梅毒抗体滴度改变及母婴结局。结果三组梅毒感染孕妇足月分娩、流产、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组足月分娩发生率高于孕中期组和孕晚期组,孕晚期组流产发生率高于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孕中期组早产发生率高于孕早期组和孕晚期组;三组梅毒感染孕妇低体质量儿、死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孕晚期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高于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P<0.05);三组梅毒感染孕妇血清TRUST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孕早期对梅毒感染孕妇进行科学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母婴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梅毒感染产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对乳汁中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并且产后进行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的梅毒产妇共360例,按入院时RPR滴度分两组,即RPR高滴度组(RPR≥1∶4)和RPR低滴度组(RPR<1∶4)。利用梅毒螺旋体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产后乳汁中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分析两组血液及乳汁的化验结果,了解孕期血清RPR及驱梅治疗对乳汁梅毒抗体的影响。结果 360例产妇中,RPR高滴度组170例,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ELISA阳性者114例;RPR低滴度组190例,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ELISA阳性者63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1,P<0.01)。另外,在高滴度组的170例产妇中,有79例孕期驱梅治疗后RPR滴度下降达到4倍或以上(治疗有效组),其中56例产后化验乳汁梅毒抗体ELISA阳性(阳性率70.89%);剩下91例孕期驱梅治疗后RPR滴度下降不足4倍(治疗无效组),此91例产后化验乳汁梅毒抗体ELISA均阳性(阳性率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42,P<0.01)。结论 血清RPR滴度高的梅毒产妇,乳汁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的概率较高;孕期驱梅治疗对降低乳汁中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梅毒感染的男性戒毒者TRUST抗体滴度,探讨抗体滴度与吸毒的关系。方法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测定320例确诊的男性梅毒感染戒毒者梅毒抗体滴度(TRUST滴度),分析TRUST滴度与吸毒时间、吸毒种类和吸毒方式的关系。结果吸毒时间>1年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1年者(P<0.05),抗体滴度≥1:16的患者吸毒时间>1年者比例最高。吸食新型毒品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吸食传统毒品者和两种毒品均吸食者(P<0.05)。两种毒品均吸食者TRUST抗体滴度≥1:16的比例显著高于吸食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者(P<0.05),不同抗体滴度的吸食新型毒品与吸食传统毒品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烫吸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其余吸毒方式(P<0.05),三种吸毒方式中,TRUST抗体滴度≤1:8和≥1:16的患者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梅毒感染的戒毒人员血清TRUST 抗体滴度与吸毒时间、吸毒种类有关,与吸毒方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PR滴度检测对梅毒患者治疗疗效的情况。方法跟踪梅毒确诊病人55例,治疗前后均抽采患者血液,按1:2、1:4、1:8、1:16、1:32、1:64检测出患者达到的滴度,判断其血清滴度转阴情况。结果 50例患者转阴性,5例治疗无效。结论血清学检测,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判断治疗后梅毒患者是否达到血清治愈、是否复发或是否中枢神经系统受梅毒感染,其滴度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收集的120例血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式分析方法,按照检测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方法(TPPA)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的合格率、敏感性与... 相似文献
9.
4种不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对4种不同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筛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方法和试剂。方法 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乳胶凝集试验(TPLA)4种方法对76份可疑梅毒抗体阳性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RPR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TPPA敏感性稍差;TP—ELISA敏感性最高。结论 TP—ELISA敏感性高,适合大批献血员筛查;TPLA与其他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最高,且操作简便,适合作确认试验。 相似文献
10.
11.
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9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及其特性.结果 1208例梅毒患者中有梅毒血清固定的411例,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为34.02%,其中205例经脑脊液检查,确诊为神经梅毒115例,占56.10%;神经梅毒的临床类型以麻痹性痴呆、脑膜血管梅毒和无症状神经梅毒为主,脑脊液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明胶凝集试验、白细胞以及白蛋白异常率均显著高于非神经梅毒.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密切相关,应进行脑脊液实验室检查,以排除神经梅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化学发光法在临床筛查中检测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特异性抗体的特异性。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万江医院检验科1 000份患者的术前检查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对于初筛阳性标本加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通过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复检,对所得结果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 1 000份术前患者检查的标本中,总计筛选出46份抗-TP抗体阳性标本,通过TPPA复检后,38份为阳性,8份为阴性;TRUST试验检测结果阳性20份,阴性26份;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特异性为99.85%。结论 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特异性较高,TPPA试验作为特异性抗体筛查试验的补充试验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特异性抗体(Tp47、Tp45、Tp17、Tp15 IgG和IgM抗体)与梅毒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梅毒特异性抗体谱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早期梅毒以及判定病情和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8年就诊于湖南省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的梅毒早期患者166例为梅毒组,均满足早期梅毒临床表现(外阴有硬下疳或梅毒疹等)、TRUST和TPPA阳性,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166例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分析四种IgG和IgM抗体与TRUST不同滴度之间的相关性;经苄星青霉素治疗后随诊12个月内进行免疫印记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的患者有41例,同时分析41例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各特异性抗体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梅毒组治疗前抗Tp47、Tp45、Tp17、Tp15 IgG抗体和抗Tp45、Tp17、Tp15 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TRUST高滴度组(TRUST滴度≥1∶8)Tp47、Tp45、Tp15 IgG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RUST低滴度组(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p17 IgG抗体在二组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TRUST高滴度组(TRUST滴度≥1∶8)抗Tp45、Tp17 IgM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RUST低滴度组(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47和Tp15 IgM抗体在二组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1例患者治疗后的IgM Tp45、Tp17抗体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IgG抗体及Tp47、Tp15 IgM抗体阳性表达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p47、Tp45、Tp17、Tp15四种特异性抗体IgG和IgM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梅毒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Tp45、Tp17 IgM抗体有助于梅毒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潜伏梅毒(隐性梅毒)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习近年来潜伏梅毒(隐性梅毒)研究的部分文献,综述潜伏梅毒的定义、发现途径、发生的原因、危害性、检测和治疗、护理.发现隐性梅毒近年来的发病率有显著增长,且在梅毒全部患者中约占50%.此类型梅毒表面以健康状态出现,但大多保留了传染性,并可由潜伏梅毒孕妇胎传致先天梅毒.因此,在术前、孕前及各类体检中筛查隐性、潜伏梅毒患者至关重要,可以防止梅毒进一步传播,特别是先天梅毒的发生.治疗隐性梅毒目前仍首选青霉素,但必须全程、足量、科学、规范,治疗后要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防止复发及抗梅毒不成功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更好提高妊娠梅毒患者临床治疗和对于妊娠结局影响.方法:本文选取了本院2010年到2013年收治的61例妊娠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妊娠期间进行全程抗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两个组对比分析,一个是治疗组33人,一个是未治疗组28人,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患者两组妊娠中孕妇妊娠结局,具有一定影响.结果:妊娠结局研究中,治疗组患者足月分娩率分别是100%,为治疗组的分娩率是75%,两组存在一定差异性,需要很好提高统计学研究意义,治疗组能够分娩出正常婴儿概念是72%,24例,没有进行治疗患者能分娩出正常婴儿概率是7例.结论:针对全程抗梅毒治疗进行有效妊娠梅毒患者治疗可以发现,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降低,都和梅毒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关系,降低新生儿发生梅毒概率主要办法就是对于母体进行血清滴度用药情况分析,对指导妊娠梅毒因素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治疗与否对新生儿梅毒抗体转阴变化情况。[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在门诊和住院孕妇经RPR检测阳性、TPHA确诊的梅毒患者共628例,用青霉素分别治疗1疗程或2疗程,因故未治疗者为对照组;跟踪观察其新生儿RPR抗体转阴情况。[结果]新生儿RPR抗体转阴与孕期有无治疗及疗程次数有关,有治疗者转阴率高于未治疗者(51.2%与41.6%);2疗程者高于1疗程(60.7%与42.4%)。[结论]孕期使用青霉素治疗对预防和治疗先天性梅毒有显著效果,治疗2疗程效果优于1疗程。 相似文献
17.
18.
邵长庚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4,23(4):241-242
作者观察100(男34,女66)例二期梅毒和早期隐性梅毒用头孢曲松治疗的临床效果和药代动力学。头孢曲松肌肉注射每日0.25~1g,共10~14d,每3个月进行1次非螺旋体抗原试验(KCP);并以90例二期梅毒和早期隐性梅毒作为对照组,用水剂青霉素100万U/次,每日4次,共20d,观察18~24个月。 相似文献
19.
梅毒抗体TRUST实验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继坤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17(2):111-111
梅毒是一种可通过血液传播的性病,目前该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检测梅毒螺旋体有2类血清学试验,其中一类是检测抗心磷脂非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有快速血浆反应索环状卡片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传统TRUST方法全靠手工完成,其缺点是加样时人为误差较大,实际用量不准确; 相似文献
20.
刘伟非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7,35(5):4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