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某院6117例住院死亡病例构成进行帕累托图分析,探讨死因疾病谱构成特点,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死因病种进行分类统计,利用EXCEL绘制某院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6117例住院病例死因的帕累托图;利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总病死率为2.44%,死亡患者年龄多集中在60岁以上;其中男性为2.59%,女性为2.27%,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男性与女性住院患者病死率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1,P<0.05);死因顺位前3位为肿瘤(占比43.89%)、呼吸系统疾病(占比19.11%)和循环系统疾病(占比18.80%)。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显示住院患者死因疾病谱主要因素为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累计构成比为63%。结论 通过帕累托图分析显示住院患者死因疾病谱前3位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男性患者病死率高于女性患者。60岁及以上患者是死亡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率近年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现将我院收治的482例 AMI中死亡的86例加以分析。临床资料男性发病333例,以51~60岁为高峰,女性发病149例,以60~70岁为高峰。男性60岁以上 AMI 死亡率为20.4%,60岁以下为9%;女性60岁以上 AMI 死亡率为33%,60岁以下为21%。梗塞部位以两壁以上病死率为最高,为46.0%,广泛前壁次  相似文献   

3.
司长源 《医学综述》1995,1(12):568-568
我科自1989~1994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150例,占同期住院冠心病的30%,现将其发病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 诊断标准AMI在病史、心电图改变及/或血清酶变化均符合WHO所规定的诊断标准2 一般资料2.1 性别与年龄 男性120例,女性30例,男女之比为4:1。男性年龄36~85岁,平均60.5岁,高峰年龄组在50~69岁72例(占男性的60%);其中50~59岁30例(占男性25%),60~59岁42例(占男性35%)。女性年龄40~70岁,平均55岁。高峰年龄组50~69岁18例(占女性60%);其中50~69岁11例(占女性的36.67%),60~69岁7例(占女性的23.33%)。2.2 发病情况 所…  相似文献   

4.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1 985~ 1 995年两家医院住院的AMI病例 ,诊断依据 1 979年WHO标准 ,选择发病时间明确 ,且于发病后一周内入院者 ,符合上述条件的女性AMI 4 2 2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男性AMI 730例 ,诊断标准与入选条件均与女性组相同。相关资料与男性组对照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 χ2 检验与t检验。2 结果2 1 一般资料  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高于男性组( 62 8± 9 5岁比 57 9± 1 1 0岁 ) ,农村患者比例高于男性组 ( 53 1 %比 39 2 % ) ,发病后 6小时以内入院的比例低于男性组 ( 40 5%比 4 9 3% ,P <0 0 1 ) ,住院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首次住院患者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性别、年龄及并发症构成比及特点.方法:收集279例首次住我院内分泌科T2DM患者住院病历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并发症构成.结果:(1)T2DM男性患者构成59.14%,女性40.86%:C组(50~<60岁)在T2DM 中占的比例36.20%(101/279):60岁之前男性构成59.39%(98/165),女性构成38.60%(44/114):D组(60~<70岁)女性构成35.96%(41/114),男性20.09%(33/165):70岁以后男女构成比相当.(2)并发症的发生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是冠心病(76.67%)、脂代谢紊乱(67.33%)、周围神经病变(59.67%),其中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男性多于女性.(3)C组、D组是并发症的高发年龄,脑血管病变高发年龄在E组(70~<80岁).结论:(1)T2DM住院患者构成男性明显高于女性:60岁之前男性高于女性,D组女性高于男性,70岁以后男女比例相当.男女合计比例最大为C组.(2)并发症的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是: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且男性高于女性.(3)C组,D组并发症所占比例最大.(4)脑血管病变以E组构成最大.  相似文献   

6.
28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发病年龄与性别的关系。方法应用构成比法对28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性别、各年龄段的比例、病此率分析。结果28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男性198例,女性87例,男性:女性=2.28:1,患病高峰年龄在50岁~79岁之间,占总病例数的68.08%。死亡38例,病死率为133%,死亡高峰年龄在70岁以上。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小于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某院眼科出院患者疾病构成特点,探讨眼科疾病分布与人群分布特点。方法 调取某医院病案统计系统中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眼科全部出院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剔除非眼科疾病的患者79例,研究共纳入155 365例病案首页数据,对年龄、性别、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帕累托图。结果 在10岁~20岁间男性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62.60%与37.40%;在60岁~70岁和70岁~80岁2组中女性患者构成比分别为62.03%与61.63%,明显高于同龄段男性的37.97%与38.37%;男性眼部损伤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构成比(70.96%)明显高于女性(29.04%),女性眼睑、泪器系和眼眶疾患构成比(61.42%)明显高于男性(38.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晶状体疾患、脉络膜和视网膜疾患、青光眼、眼球外肌、双眼运动与调节和屈光疾患为医院眼科疾病构成的主要病种。结论 10岁~20岁男性和60岁以上女性为主要防治和关注对象,对不同性别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其中晶状体疾患为医院眼科出院患者的首要疾病。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与不同疾病的分布特点,可调节相应的科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揭示脑出血患者年龄、性别分布规律及其病死率、死因与好发部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5年1107例脑出血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岁组发病例数较少 ,从40~岁组开始发病例数明显升高 ,至50~和60~岁组达高峰 ,分别为32.70 %和34.51%,与其它各年龄组对比 ,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P<0.01)。男女发病构成比分别为63.69%和36.31 %(P<0.01)。病死率≥70岁组为8.53 %。与其它各年龄组对比 ,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P<0.01)。男女病死率分别为3.40 %和2.99%(P>0.05)。死因中呼吸衰竭占58.33 %(P<0.01)。其好发部位52.66 %(P<0.01)为基底节。结论 :脑出血发病存在年龄、性别的分布规律 ;且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故对重点人群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以期减少或避免脑出血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蚌埠市某医院城区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构成情况及流行趋势,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积极降低该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收治的3357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按照恶性肿瘤住院患者(ICD-10)编码原则进行分类,分析恶性肿瘤的病种、顺位、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及不同年份发病率情况,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2年恶性肿瘤发病构成比最高,为28.7%,不同年份恶性肿瘤发病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2.185,P>0.05)。恶性肿瘤发病前五位顺位为:肺癌、乳腺癌、肠癌、胃癌和肝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65.6%。恶性肿瘤患者中,男性占55.6%,女性占44.4%,其中男性肺癌、胃癌、肠癌的发病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50岁以上恶性肿瘤患者的例数占全部患者的78.4%,其中70岁以上患者的构成比最高,为34.1%,不同年龄恶性肿瘤发病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7,P<0.05)。结论蚌埠市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医疗卫生机构应了解恶性肿瘤高发的因素,明确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做好恶性肿瘤防控工作,降低恶性肿瘤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山西省三级医院2018-2021年住院死亡病例年龄、性别、死因分布情况,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卫生工作重点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收集山西省46所三级医院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22598例住院死亡病例,根据ICD-10国际疾病分类原则采用Excel2016对性别、年龄、死因构成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省三级医住院患者总人数为6 668 075例,死亡患者共22 598例,病死率0.34%,2020年死亡人数最高,病死率也达到峰值。性别构成上男性病死率为0.46%,女性病死率为0.22%,男性患者病死率高于女性患者。不同年龄段患者病死率差异较大,病死率最高的是80岁及以上人群组(1.79%),其次是70~80岁人群组(0.59%)。在死因分布及构成中死因前3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2018-2021年全省病死率最高的是80岁以上人群,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是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对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学科建设,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has become a common disease that severely endangers people's health.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changes in proportion and mortality of PT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to provide data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disease. Methods The data of 763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PTE from 1974 to 2005 in Fuwai Hospital were analysed. Results During the 1970s, 0.27% of patients in a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had PTE (〈 5 cases per year); while so far this century the proportion is 0.94% (48 to 113 per year). The mortality of hospitalized PTE patients fell from 20.00% in the 1970s to 4.10% this century. Prior to 1990, the mortality of hospitalized PTE patients was 12.50%, and in the years after 1990 only 3.4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5). People with this disease were mostly between the ages of 30 and 69 years. Men were most susceptible between the ages of 30 and 69 years, while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40 and 69 years. Men contracted PTE 10 years earlier than women. The mortality of male PTE patients was 4.70%,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female patients, 5.06% (0.50〈P〈0.75). There were not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rtality of patients in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overall (≤39, 40-49, 50-59, and ≥60 years, P〉0.1). More people contracted the disease in winter than in other seasons (P〈0.05).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rtality in different seasons overall (0.75〈P〈0.90). Conclusion PTE is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disease and deserves adequate atten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住院患者的短期预后,分析AECOPD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07年2月1日至2008年2月1日期间四川省某市3所二级综合性医院AECOPD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入队列随访。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随访至出院,观察的结局事件是住院期间死亡,分析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5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ECOPD住院患者纳入观察队列,住院病死率5.84%(15/25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FEV1%pred、PaO2、SaO2、pH值、Charlson合并症指数是AECOPD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PaO2和Charlson合并症指数是AECOPD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aO2〈60 mm Hg的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增加4.775倍(OR 4.775;95%CI 1.545~14.757;P=0.007),Charlson合并症指数≥3的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增加4.608倍(OR 4.608;95%CI 1.330~15.966;P=0.016)。结论 AECOPD住院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5.84%。PaO2、Charlson合并症指数是AECOPD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中国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子宫颈癌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 描述我国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子宫颈癌死亡率的分布情况,为新世纪我国对子宫颈癌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70年代及90年代两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计算经年龄地区调整后的子宫颈癌死亡粗率及调整率。基于年龄调整率比较两个年代的子宫颈癌的变化及趋势。结果 在20年中,子宫颈癌的死亡率由70年代的10.7/10万下降至90年代的3.89/10万,下降了63.64%,构成比由15.19%下降为4.86%,在恶性肿瘤中所占的位次自70年代的第3位降至90年代的第6位。但是,下降趋势不均匀,仍然有一些高危地区(大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子宫颈癌的死亡率下降不明显或保持不变,有些地区,如甘肃武都及山西阳城甚至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尽管城乡两地均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P=0.001),但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90年代的资料显示在城市年轻的妇女中子宫颈癌有较陡的上升趋势。结论我国子宫颈癌在20年中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它仍然是困扰我国广大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主要健康问题。新世纪我国预防与控制子宫颈癌的重点应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及城市中的年轻妇女。  相似文献   

14.
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地了解无论是否伴有糖尿病,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及心梗后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影响。方法:1990年1月~2000年10月我院心肌梗塞住院病人100例,将入院时血糖浓度<6.6mmol/L作为A组。入院时血糖浓度增高在6.6~11.1mmol/L为B组。入院时血糖浓度>11.1mmol/L为C组,分别计算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心衰发生率10.71%,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57%,住院病死率3.57%;B组心衰发生率41.1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9.41%,住院病死率26.47%;C组心衰发生率52.63%,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1.58%,住院病死率26.32%。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而B组与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糖浓度增高,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我国10种常见心脏病发病和死亡的变迁规律。方法:收集我院1960~1995年10种心脏病19090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按不同年代,就发病和死亡情况作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0种心脏病总的发病有增多的趋势,其中增多的是冠心病和心肌病,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克山病、梅毒性心脏病(梅心病)却逐年减少。10种心脏病总的病死率在逐年下降。结论:10种心脏病的变迁规律与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医疗技术改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近20年来中国大陆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构成、变迁及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早期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927例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先天性和退行性病变是近年来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主要病因。风湿性和感染性病变比例逐渐下降,而退行性和先天性病变比例不断上升。后10年内患者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前10年明显缩短(P<0.05)。927例患者中44例发生在院死亡,总在院病死率4.7%;男女性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15年内患者手术病死率下降,明显低于最初5年(P<0.05)。 结论 国人主动脉瓣疾病的病因近20年来发生明显变化;成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在院病死率较前下降。  相似文献   

17.
Liu H  Xun P  Chen KX  Li HX  Hao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4):2405-2407
目的 比较1981-2000年近20年间不同时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了解其发病和预后变化趋势。方法 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1-2000年20年间收治的11400例乳腺癌病例中随机抽取167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1991-2000年(1990年代)和1981-1990年(80年代)相比,收治的乳腺癌病例数增加237%,平均每年上升11.8%;患者发病年龄未见明显变化,中位年龄为46~47岁;早期乳腺癌(0-I期)的检出率提高,由1981-1985年的12%上升到1996-2000年的15.5%,而Ⅲ期乳腺癌的比例明显降低,由24.9%降至16.5%,原位癌比例由3.7%上升到4.4%;同时腋淋巴结转移率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几率降低,分别由51.8%和27.8%下降到46.3%和13.5%;生存分析显示,患者术后5年及10生存率分别从1980年代的76%、63%提高到1990年代的86%和74%。结论 近2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乳腺癌检出比例增加,腋淋巴结转移率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几率降低,患者预后得到改善,5年、10生存率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K B Weiss  D K Wagener 《JAMA》1990,264(13):1683-1687
Studies have suggested increases in hospitalization for asthma and in asthma mortality during the early 1980s. Using US Vital Records, we examined asthma mortality from 1968 through 1987 to describe the rates of change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aged 5 to 34 years) with time and in small geographic areas. During the 1970s, US asthma mortality declined by 7.8% per annum (+/- 1.0%), declining faster among women and nonwhites. During the 1980s, mortality increased by 6.2% per annum (+/- 1.2%), increasing faster among those aged 5 to 14 years than among those aged 15 to 34 years. Small-area geographic analysis revealed four areas with persistently high asthma mortality. Neither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coding nor improved recognition of asthma, as demonstrated by trends in autopsy rates or rates of in-hospital deaths, seems to explain the increasing mortality of the 1980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中肺部原因诱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of pulmonary origin,ARDSp)和肺外原因诱发的ARDS(ARDS of extra-pulmonary origin,ARDSexp)临床特征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0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符合2012年ARDS柏林定义且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ARDSp患者以肺炎最多见,占肺部原因的77.6%;ARDSexp最多见的是脓毒症,占43.8%。ARDSp与ARDSexp组入选时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0.4分和20.7分(P=0.898),肺损伤评分分别为2.7分和2.5分(P=0.385),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assessment,SOFA)评分分别为6.1分和8.4分(P=0.013),住院病死率分别为58.6%及43.8%(P=0.289)。两组主要死亡原因均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严重呼吸衰竭。结论老年ARDS患者中,尽管ARDSexp组器官功能衰竭重于ARDSp组,但两组在APACHEⅡ评分、肺损伤评分、住院病死率以及主要死亡原因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2种不同液体治疗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SAP患者,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采用传统液体治疗方法(简称传统治疗组,n=34),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采取早期目标指导的液体治疗策略(简称早期目标治疗组,n=46),比较2组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器官功能不全评分(Marshall)、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胰腺感染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与传统治疗组相比,早期目标治疗组患者液体治疗第3天的APACHEⅡ和Marshall评分有显著降低(分别为APACHEⅡ:8.22±3.89 vs 11.35±4.27,P=0.017;Marshall:4.48±2.21 vs 6.82±3.15,P=0.021)。另外,早期目标治疗组患者入院1周内MODS发生率、胰腺感染率和住院病死率也较传统治疗组有所降低(分别为MODS:52%vs 62%,P=0.393;胰腺感染率:37%vs 44%,P=0.653;病死率:17%vs 24%,P=0.576),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有限的病例结果提示,早期目标指导的液体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SAP病情,但能否改善SAP患者预后有待临床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