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密度CT测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董莘  侯阳  胡连源  杨微宇 《现代康复》1999,3(12):1468-1469
目的:测量我国正常成人骨密度值.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QCT体模对100例健康进行骨密度CT测量。结果:正常成人骨密度与年龄明显相关.其骨密度值以21~30岁最高,男性170Mg/cm.女性180.6mg/cm.女性骨密度高于男性,41~50岁后男性高于女性,51~60岁女性骨密度40%低于骨折阈值(100~110mg/cm),而61~70岁女性低于骨折阈值占70%,男性则在61~70岁始有低于骨折阐值占30%。结论:我国老年男女,尤其女性普遍患有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
3.
骨密度CT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量我国正常成人骨密度值,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QCT体模对100例健康者进行骨密度CT测量。结果:正常成人骨密度与年龄明显相关,其骨密度值以21~30 岁最高,男性170mg/cm,女性180.6 mg/cm ,女性骨密度高于男性,41~50 岁后男性高于女性,51~60 岁女性骨密度40% 低于骨折阈值(100~110 mg/cm) ,而61~70 岁女性低于骨折阈值者占70% ,男性则在61~70 岁始有低于骨折阈值者占30% 。结论:我国老年男女,尤其女性普遍患有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4.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那晓琳  禹萍  李璐璐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890-2891,F003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股骨的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4月龄雌性wistar大鼠7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7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大鼠腹腔手术去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高、中、低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去卵巢对照组和雌激素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股骨进行骨重量、骨矿物质含量及骨密度的测定,并作X线片。结果:各组大鼠的股骨长度和重量无显著性差异;去卵巢对照组大鼠股骨中钙和磷的含量[(143.60&;#177;8.80),(87.94&;#177;7.46)mg/g]与正常对照组[(174.88&;#177;20.01),(107.97&;#177;9.46)mg/g]相比显著降低(t=14.69,21.07,P&;lt;0.05);大豆异黄酮剂量组和雌激素组骨钙、骨磷含量与对照组接近。X线片和骨密度测定发现大鼠去除卵巢后,股骨的骨量尤其是股骨干骺端的骨量明显丢失,骨密度显著下降,给予大豆异黄酮和雌激素后骨量丢失得到抑制,骨密度变化不大。结论: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骨量丢失、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青少年时期体育活动对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早年的体育活动对中老年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应用单光子骨矿物分析仪测定了长期从事体育活动的中老年妇女桡,尺骨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结果:运动组桡,尺骨BMC,BMD显高于对照组,两组BMC,BMD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对照组的下降幅度有高于运动组的倾向;运动员组BMC,BMD显高于健身组;运动未中断组的BMC,BDM高于运动中断组,运动中断组BMC,BMD与健身组无显性差异,结论:参加体育活动越早,有可能获得的骨峰值越高,任何时候开始有规律的运动,对维持一定的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梁  王震  谭先明  任占兵 《中国康复》2014,29(4):257-259
目的:观察运动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绝经后女性106名分为运动组37例和对照组69例。运动组进行广场舞、爬山、慢跑等运动干预,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试其全身及各部位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并进行比较。结果:运动干预8个月后,运动组全身BMD和BMC值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对照组全身BMD和BMC值均较8个月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组胸椎的BMD、BMC和盆骨的BMC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腰椎的BMD、BMC和盆骨的BMD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后腰椎、盆骨的BMD、BMC均较8个月前明显下降(P<0.05),而胸椎的BMD、BMC 8个月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组上肢优势侧BMD、BMC和下肢双侧BMD、BMC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5),而上肢非优势侧BMD、BMC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上肢非优势侧BMD、BMC均较8个月前及上肢优势侧BMD明显下降(P<0.05),而上肢优势侧BMC和下肢双侧BMD、BMC 8个月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运动可显著提高绝经后女性胸椎 BM D和BM C ,而只能维持其腰椎和盆骨的BM D、BM C;上下肢、优势侧与非优势侧活动不均衡可影响相关部位 BM D和BM C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用定量CT测量20例猪腰椎骨,将测得的骨密度与椎体的灰质量及灰质量密度比较。结果:定量CT的骨密度与灰质量密度线性相关性较好(松质r=0.80,皮质r=0.79,P&;lt;0.01),与灰质量的相关性较差(皮质r=0.39,松质r=0.38,P&;gt;0.05)。结论:定量CT测量骨密度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预防的,并且通过许多方式能够推迟其发生、发展。因此对它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则显得非常重要。由于中国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该病的诊断上,尤其是所用设备及部位的选择上,还不是十分规范。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精密仪器设备相继问世。在物理诊断方面,双能X线法(DEXA)以其高精确度及敏感性、低辐射、无创性和省时等优点占据了国内外骨密度测量的主导地位。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用定量CT测量20例猪腰椎骨,将测得的骨密度与椎体的灰质量及灰质量密度比较。结果:定量CT的骨密度与灰质量密度线性相关性较好(松质r=0.80,皮质r=0.79,P<0.01),与灰质量的相关性较差(皮质r=0.39,松质r=0.38,P>0.05)。结论:定量CT测量骨密度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杨蕊敏 《临床》1996,3(3):160-161
于1995年9月体检人群中,随机采用Hologic2000型DEXA仪测量186例骨密度,结果提示每增5年龄,宽部(股骨颈,内转子,粗隆ward‘s区及腰椎1~4三处之骨密度递减(P〈0.05),骨峰值在≥60岁组(150例)下降2.SD以上者占61.3%显著高于≤59岁组(P〈0.02),≥60岁组之骨峰骨量亦随增龄而降低(P〈0.01)。女性除ward’s区骨峰之骨量与男性无差异(P〉0.07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卒中瘫痪患者卧床期间骨密度下降的CT测量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瘫痪患的骨密度下降CT测量。方法:用骨密度CT测量法测量17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或全瘫的患的骨密度值。结果:24h内骨密度测量值平均98.5mg/cm^3,70例低于骨折阈值,占39.8%。5-10d82例复查骨密度平均99.7mg/cm^3,其中31例低于骨折阈值,占37.8%。22-29d99例复查骨密度测量值平均70.5mg/cm^3,其中65例低于骨折阈值,占65.7%。结论:急性脑卒中后患的骨密度CT测量值普遍低于正常,肌质疏松发病率高,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年龄大明显高于年龄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城乡人群腰椎、髋部骨密度(BMD)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20岁人群共1460人,采用DEXA测量L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与骨代谢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测量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免疫测定分析仪测定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值,ACCESS法测定患者骨碱性磷酸酶值,并测定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雌二醇和睾酮。检测结果参照刘忠厚提供的分组方法和国际骨质疏松标准分组,分析用于骨质疏松检测的骨代谢指标。结果:62例骨质疏松患者纳入结果分析。①国际骨质疏松分组法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之间的病例差异不显著;按照刘忠厚骨质疏松的三个阶梯分组方法,三组女性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男性患者中度疏松与轻度和重度之间有差异。②30例绝经女性病例的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T—score)值与骨碱性磷酸酶(r=-0.573,P〈0.001)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r=-0.453,P〈0.05)的测定值间有相关性,未发现其与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的测定值间有相关性(r=-0.349,P〉0.05)。③27例男性病例的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T—score)值与骨碱性磷酸酶(r=-0.299,P〉0.05)、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r=-0.296,P〉0.05)和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r=-0.086。P〉0.05)的测定值间均无相关性。结论:用于骨质疏松检测的骨代谢指标存在不敏感性,特别是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因此不能广泛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郑州地区人群骨密度异常分布的情况,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从10 860名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取20~69岁人群,用X线放射吸收法测量指骨的骨密度.结果 郑州地区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40岁年龄,≥50岁女性骨密度值有明显加速下降现象,而男性无加速下降现象;≥50岁者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P<0.0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女各组间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期复查骨密度可及早发现骨质异常并有效预防或延缓骨质疏松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运动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预防骨质疏松,探讨运动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制CM-100型超声波跟骨骨密度测定装置,对跟骨的超声波传导速度(SOS)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日本制TBF-300体内脂肪测定仪进行了体脂肪率和身高、体重的测定。结果运动组的跟骨骨密度明显高于非运动组(P<0·001);骨密度还与体脂肪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运动可使跟骨骨密度明显提高,促进峰值骨量增加,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胸部低剂量CT(LDCT)结合定量CT(QCT)测量下段胸椎骨密度(BMD)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方法 前瞻性收集接受胸部LDCT肺癌筛查联合QCT BMD检查的体检者,分别测量T9~L2各相邻2个椎体BMD的均值(BMDT9/T10~BMDL1/L2),分析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差异。以BMDL1/L2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BMDT9/T10~BMDT12/L1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分析其与BMDL1/L2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共纳入630例,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8.25%(178/630)。胸腰椎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均呈正相关(r=0.927~0.984,P均<0.001),且自上而下相关系数逐渐增高,而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的差异逐渐减低(P均<0.001)。胸腰椎BMDT9/T10~BMDT12/L1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自上而下逐渐增大,除BMDT9/T10与BMDT10/T11外(Z=1.78,P=0.08),其余各BMD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尤以BMDT12/L1诊断骨质疏松效能最高(AUC=0.990);BMDT9/T10~BMDT12/L1与BMDL1/L2诊断骨质疏松的一致性中等至良好(Kappa为0.646~0.820,P均<0.001)。结论 胸部LDCT结合QCT测量下段胸椎BMD诊断骨质疏松效能良好。  相似文献   

18.
双能X线骨密度仪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骨质疏松必须有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骨代谢生化和激素指标等),X线片等方法的帮助,特异的定量的诊断骨质疏松的手段是骨密度测量,没有骨密度的支持是不能诊断骨质疏松。有创的骨组织形态计量法的手段难于在临床上推广,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各种无创性骨密度测量手段。故而临床中骨密度的测定目前主要是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X-ray absorptiometry,DXA)与定量CT,但DCA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争论由来已久。文章拟从两者的测量方式、原理及临床运用中遇到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普查了解开封地区居民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发病率,为其防治掌握第一手资料。方法: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广播技术研究所提供人的BMD400S型骨密仪,以241/Am为放射源、左侧或右侧(非优势侧)尺挠骨中远端1/3处为测量点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男女性骨密度峰值为31~40岁,共发现骨质疏松症630例,占普查居民的60.7%。结论:男性50岁后,女性40岁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增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能谱CT宝石能谱成像技术(GSI)定量测定健康成年女性L2骨质钙含量,评估能谱CT对骨密度(BMD)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接受上腹部CT能谱GSI扫描的成年女性271名为研究组,均无手术、肿瘤病史及其他影响BMD的疾病,年龄18~89岁,按年龄分为<30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及≥80岁组。将扫描信息传至GSI浏览器进行基物质成像分析。选L2椎体中间层面测量3个ROI的钙质含量,取均值。对照组:筛选213例患者行双能X线吸收法BMD仪(DEXA)测量,选择标准和年龄段分组同上,选取L2椎体后前位图,测量面密度。采用方差分析对研究组中各年龄组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对年龄与能谱钙(水)密度、各年龄段L2椎体平均钙(水)密度与DEXA的BMD均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能谱CT基物质成像技术与DEXA法测量结果具有相关性(r=0.835,P<0.05);30~39岁组BMD最高;≤39岁者年龄与钙(水)密度呈正相关,>40岁者年龄与钙(水)密度呈负相关。结论能谱CT基物质成像技术可作为测量骨质中钙(水)密度的新方法,其测量结果与DEXA测量结果相一致,均与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