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05~2013-06本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收治的62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根据28 d转归将病例组分为生存组( n=39)和死亡组( n=23)。入院24 h内检测蛋白C ( PC)活性、血小板计数( PLT)、D-二聚体( DD)、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BG),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Ⅱ)。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及与病情严重程度( APACHEⅡ评分)的关系。以同期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PC活性、PLT水平降低( P<0.05或P<0.01),DD水平升高( P<0.01),PT、APTT、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 P<0.01), APACHEⅡ评分与 PC、PLT 呈显著负相关性(r=-0.690,r=-0.461,均P<0.01或0.05),与DD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7,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PC活性(OR=1.104,P=0.006)、APACHEⅡ评分≥20分(OR=15.556,P=0.003)为老年脓毒症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PC活性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之一,对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抗凝血指标和血小板等有关指标的改变与复发性流产发生的意义。方法选择30例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和50例复发性流产疾病患者,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复发性流产疾病组与正常足月妊娠组相比,PT、APTT、FIB、ATUI、PLT、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抗凝血指标说明复发性流产疾病孕妇比正常孕妇具有更高的凝血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CU脓毒症患者凝血相关参数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ICU脓毒症患者100例,依据sepsis3.0标准分为脓毒症组50例和脓毒症休克组50例,监测入院24 h和72 h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记录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28 d生存情况等。比较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24 h和72 h凝血相关参数变化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凝血相关参数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结果 入院24 h、72 h,脓毒症组PLT、PCT高于脓毒症休克组,MPV、PT、APTT、TT均低于脓毒症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 h,APACHEⅡ≤22分组PLT、PCT高于APACHEⅡ> 22分组,MPV、PT、APTT、TT均低于APACHEⅡ> 22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分子羟乙基淀粉(HES)用求治失血性休克病人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2组,HES组和琥珀酰明胶(GEL)组。2组在1h内分别给予羟乙基淀粉或GEL20mL/kg.1h后监测血常规、APTT、PT、FIB及血栓弹性图的R值、K值、ANG、MA及A60结果:2组输液前后Hb,HCT及PLT虽都有显著性差异,但都在正常范围;2组输液前后PT值虽差异显著,但都在4s以内,不会影响凝血功能,血栓弹性描记图结果显示2组输液后R值与K值均缩短,ANG增大,3项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血液经过中度稀释不仅没有削弱凝血功能,反而有所增强,结论:HES纠正失血性休克时造成的中度血液稀释不会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立止血对颅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立止血对颅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颅脑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0)和治疗组(B组,n=10).B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立止血2KU。分别于手术前,开颅手术180分钟,360分钟取静脉血行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时间(TT)]检测。结果A组PT、APTT、凝血时间随手术时间延长均明显增加(P<0.01,P<0.05,P<0.05;B组PT、APTT、TT自始至终未见明显改变,FIB在两组自始至终无显著变化,结论术前常规剂量应用立止血(2KU),可有效地促进凝血过程发挥快而持久的止血作用,防止凝血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孕期5~10周早期妊娠妇女和孕足月(37~42周1妊娠妇女凝血的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选择孕足月及预行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孕妇各300例,采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225名正常健康妇女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TT、FIB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早孕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孕足月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有差异(P〈O.05),TT差异不明显,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孕组与孕足月组比较,PT、APTT、FIB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妊娠妇女凝血系统发生改变,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DIC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黎昌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4):5700-5701
对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应用不同的人工胶体,观察其对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将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聚明胶肽,观察组给予6%羟乙基淀粉130/0.4。对比观察两组术前及术毕的APTT、PT、TT、FIB及PLT等凝血功能。与手术前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T、APTT、TT延长,FIB和PL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凝血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对肝移植术患者应用聚明胶肽与6%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血液稀释,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凝血功能,安全可靠,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汤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2例2010年至2012年于清远市中医院ICU住院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按照指南要求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瘀汤治疗。治疗前及治疗7d后两组均检测PLT、PT、APTT、FIB、D—D等凝血相关指标,并记录APACHE-Ⅱ评分,随访统计住院天数及28d病死率。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PLT、PT、APTF、FIB、D—D等凝血指标均有改善(P均〈0.01),对照组仅PLT、FIB、D-D有改善(P均〈0.01);且治疗后,治疗组PLT、FIB高于对照组(P均〈0.05),PT、APTT、D-D低于对照组(P均〈0.05)。(2)治疗后两组APACCHE-Ⅱ评分均下降(P均〈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住院天数相近。(4)两组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瘀汤可通过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吴金根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2):1910-1911,1913
目的探讨急诊骨折创伤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救120所送骨折创伤患者82例,按受伤程度分成3组:A组(n=33):肢体单处骨折;B组(n=24):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C组(n=25):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3组分别于入院时、术后24h、术后3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A、B组PLT、APTT、FIB检测项目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APTT与A组及B组各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各期D-D检测在正常范围内,而在B组及C组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组各期与C组各期比较,C组各期有明显增高。结论骨折创伤特别是多发性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溶增强。检测PLT和凝血功能对临床骨折患者静脉栓塞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提供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洗涤自体血回输联合使用新鲜冰冻血浆预防术后凝血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大出血患者90例,按照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大小,将其分为小量组(<400mL,n=50)、中量组(400~800mL,n=20)和大量组(>800mL,n=20)。根据回输血量多少与患者凝血功能的量化关系,制定联合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的具体方案。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情况。【结果】回输血液后三组患者机体FIB、PLT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T明显延长(P<0.05);术后18h三组患者FIB、PLT均较回输血液后明显升高,PT显著缩短(P<0.05)。【结论】联合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的具体方案能提高洗涤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有效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分析维生素K1治疗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VKDB)的合理剂量。方法 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采用前瞻性队列式研究方法,对入院的106例VKDB患儿采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sysmex CA‐1500血凝仪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再将患儿分为维生素K12mg和5mg治疗组,在静脉滴注维生素K1后24h,3d、5d三个时间点复查上述凝血指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5 d后以上指标的变化及2 mg组与5 mg组PIVKA‐Ⅱ的变化。结果 本研究患儿治疗前后PT、APTT、PIVKA‐Ⅱ异常率(%)比较分别为(72.6∶13.2)、(70.8:32.1)、(9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 T及FIB治疗前后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mg组和5 mg组静滴维生素K124 h后PIVKA‐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 d及5 d PIVKA‐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VKDB患儿在补充维生素K后,PIVKA‐Ⅱ、PT、APT T异常率及水平有明显改善,PIVKA‐Ⅱ是诊断VKDB及疗效监测最敏感指标;静脉点滴维生素K1每次2 mg ,每日1次,连续5 d ,可有效治疗VKDB。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50例,血浆用于立即测定凝血4项指标和在室温放置2 h、4 h、6 h和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并分别于室温、-4 ℃和-20 ℃下保存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抗凝血室温放置2 h,离心分离血浆后即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采用血液凝固仪测定研究指标,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与留取即刻检测相比,血浆放置2 h APTT、PT、TT和FⅠB等各种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浆标本放置4 h开始,APTT、PT和TT等指标出现明显延长,且变化程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加重,FⅠB水平无明显改变;抗凝血标本放置2 h留取的血浆标本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APTT、P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出现明显改变,-20 ℃下24 h APTT出现明显延长.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4项指标的测定,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和尽快分离血浆.常温下血浆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PT、APT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受影响,低温保存应注意避免标本冻融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就诊的67例IBD患者及50例健康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检测结果,比较患者与健康者的差异,不同病情程度患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指标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者相比,IBD患者PLT、PT和FIB升高,MPV下降;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间PLT、MPV、PT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克罗恩病患者间PLT、MPV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和FIB与IBD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MPV与疾病活动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IBD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PLT升高、MPV下降,PT延长及FIB升高,PLT、MPV和FIB或可作为判断IBD疾病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直肠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患者分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组(腹腔镜组)50例及开腹手术组(开腹组)4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 h及术后24 h,用Clauss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PLT),用INR法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含量。结果术后1 h及术后24 h两组APTT、INR以及PLT较术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FIB及D-D均显著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FIB术后1 h组虽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术后1 h及24 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两组明显增高,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均能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了术后血栓发生的风险,并且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将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38,2340
目的探讨146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46例不同肝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t检验分析。结果肝病各组PT、APTT、TT、D-D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Fib、PLT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中、重度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轻度慢性肝炎组比较,除PT水平差异不明显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组分别与其他肝病组比较,除TT水平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组差异不明显外,PT、APTT、TT、Fib、D-D及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病各组PT、APTT、TT、D-D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Fib、PLT呈负相关。PT、APTT、TT、Fib、D-D及PLT的检测对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和了解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诊治及其病情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产科待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用凝固、光散射等方法对148例待产孕妇和健康体检者的PT、APTT、FIB以及TT。结果 148例待产孕妇的PT为(9.59±1.32)s、APTT为(26.18±5.56)s、FIB为(5.40±0.83)g/L、TT为(11.92±2.83)s;健康对照组PT为(12.91±1.43)s、APTT为(33.40±3.87)s、FIB为(2.75±0.98)g/L、TT为(13.52±2.87)s,孕妇组的PT、APTT、TT比健康对照组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和健康对照组的凝血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时监测待产孕妇的PT、APTT、TT、FIB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产妇异常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确保母婴平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