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 ,VMT)患眼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影像特征,探讨 SD-OCT 在此类病变诊断、随访过程中的意义、价值。方法分析临床诊断明确的80例80眼 VMT 患眼的 SD-OCT 影像,总结 VMT 的 SD-OCT 特征性改变。结果按照玻璃体牵拉严重程度、对黄斑结构的影响将其分为3级:1级(轻度)32例,SD-OCT 示黄斑受牵拉,但中心凹形态基本正常,玻璃体部分后脱离;2级(中度)25例,SD-OCT 示黄斑受牵拉隆起,中心凹凹陷消失,变平坦,玻璃体部分后脱离;3级(重度)23例,SD-OCT 示黄斑受牵拉隆起,“山峰”样突入玻璃体腔,玻璃体部分后脱离。结论 VMT 具有特征性的 SD-OCT 表现,SD-OCT 在 VMT 的诊断、随访、治疗时机的选择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模型眼内的表达及作用,阐明PEDF基因转染对巨噬细胞诱导的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pcDNA3-PEDF,注射到36只SD大鼠玻璃体腔内(每组大鼠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作为阴性对照眼),大鼠分为PVR对照组(仅在玻璃体腔内注射巨噬细胞诱发PVR形成)、盐水对照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 d后注射巨噬细胞)和转染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脂质体、pcDNA3-PEDF混合物,3 d后注射巨噬细胞),每组12只,应用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玻璃体、视网膜各层结构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检眼镜和全视网膜镜观察各组大鼠PVR形成情况,玻璃体腔注射巨噬细胞后,与转染组比较,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可见玻璃体腔内增殖明显。于注射后1周见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开始出现条索样增殖,2~3周时增殖逐渐加重,并开始出现视网膜隆起,4周见全部模型眼均有明显增殖改变,有条索状增殖物牵引网膜,并出现牵拉网脱;转染组大鼠中仅1眼见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浅脱离,余眼玻璃体无明显混浊,眼底清晰,视网膜平伏。HE染色,转染组大鼠绝大部分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细胞结构清晰,仅发生了视网膜浅脱离的1眼可见视网膜前增殖膜,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PVR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大鼠玻璃体腔内可见随病程进展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聚集、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最终导致眼球萎缩。结论:大鼠玻璃体腔注射转染PEDF可以明显抑制巨噬细胞诱导的PVR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及光凝治疗Coats病导致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选择9例(9眼)因Coats病导致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入院患者,术前1周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后段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放液、硅油眼内注入术,术中及术后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5~24个月。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9眼(100%),7眼保持术前视力,2眼术后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及光凝治疗Coats病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效果显著,并能有效保存及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内界膜填塞治疗先天性视盘小凹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例(9眼)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内界膜填塞手术进行治疗,其中6例做以视盘为基底的自体内界膜瓣反转填塞覆盖封闭视盘小凹,另3例采用游离自体内界膜填塞覆盖视盘小凹。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眼底照相、FFA、视盘和黄斑OCT变化。结果:术后6~12个月时患者的矫正视力为0.05-0.3不等,眼压14~18 mm Hg,所有患者均视网膜复位,OCT显示视盘小凹处在呈无组织反射的筛板组织缺失暗区表面有一层中高反射带覆盖(即为填塞覆盖的自体内界膜),视网膜贴附良好;随访6~12个月无1例发生视网膜脱离复发。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自体内界膜填塞法,不仅可以解除视网膜和视盘处的玻璃体牵引,而且从解剖上封闭了视盘小凹,阻止了玻璃体腔的液体通过视盘小凹进入视网膜下的可能,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先天性视盘小凹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并发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施行玻璃体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2例并发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标准三切口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光凝,根据情况联合注气(C3F8)或硅油注入术,手术结束时,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l,TA)。术后全身配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月至5年,22眼视网膜复位良好,21眼视力较术前有增进,1眼与术前无明显差别,但是视网膜平复,未见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及明显的增生膜。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激素是治疗并发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的有效方法。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后,注入适量TA,TA可以缓慢释放,相当于在玻璃体腔内注入缓释激素,有利于预防葡萄膜炎反复发作及增生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10只眼)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寻找视网膜裂孔、脉络膜缺损区及玻璃体情况,并于缺损区边缘有色素区行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结果 10只眼视网膜裂孔均位于脉络膜缺损区,脉络膜缺损区包含视盘者6只眼,缺损区上缘邻近视盘者4只眼,合并黄斑缺损者1只眼.10只眼均无玻璃体后脱离.随访观察3 ~ 20个月(平均12个月),10只眼视网膜均获解剖复位.7只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玻璃体切割、缺损缘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硅油内填充术是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去炎松与维拉帕米联合用于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模型兔眼玻璃体内,能有效抑制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减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测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及复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冷凝术后)患者玻璃体腔bFGF含量,探讨冷凝与bFGF的关系及其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中的作用与可能的机制.方法 两组病例均在玻璃体切除术前取原始玻璃体液,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蛇毒降纤酶和阿霉素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的效果;同时观察玻璃体腔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方法 建立外伤性玻璃体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蛇毒降纤酶组、阿霉素组、联合用药组.直接眼底镜观察玻璃体出血指数、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h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玻璃体腔基质金属蛋白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 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TGF-β 1)浓度. 结果 联合用药组玻璃体出血指数、PVR程度、玻璃体腔MMP-9、TGF-β 1浓度都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蛇毒降纤酶和阿霉素可以促进玻璃体腔出血的吸收、降低外伤性PVR程度;同时下调玻璃体腔MMP-9、TGF-β 1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蛇毒降纤酶和曲安奈德治疗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的效果,同时观察玻璃体腔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方法 建立外伤性玻璃体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曲安奈德组、蛇毒降纤酶组、联合用药组.直接眼底镜观察玻璃体出血指数、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玻璃体腔基质金属蛋白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结果 联合用药组玻璃体出血指数、PVR程度、玻璃体腔MMP-9、TGF-β1浓度都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蛇毒降纤酶和曲安奈德可以促进玻璃体腔出血的吸收、降低外伤性PvR程度;同时下调玻璃体腔MMP-9、TGF-β1浓度.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It was well known that tangential vitreoretinal traction and epiretinal membrane play important role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macular hole (MH) associated with retinal detachment (RD) in highly myopic eyes. But it was not clear abou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anteroposterior traction, posterior vitreous cortex (PVC) and MH-RD. The vitreous status in highly myopic eyes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VC in the role of MH-RD formation. 
Methods  Sixteen consecutive highly myopic eyes with RD due to MH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anuary 2009 to April 2009. The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s for detecting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 and vitreoretinal traction included B-mode ultrason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The residual PVC and PVD were confirmed intraoperatively during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 assisted vitrectomy.
Results  Under ultrasonography, the preoperative PVD patterns were stratified as: complete PVD in three (19%) eyes, partial PVD in eight (50%) eyes, and no PVD in five (31%) eyes. OCT confirmed vitreoretinal traction and no complete PVD in 10 (63%) eyes, including anteroposterior traction in four eyes and tangential traction in six eyes. During TA-assisted vitrectomy, it was confirmed that no complete PVD existed in 16 eyes, including six eyes (38%) finally diagnosed of partial PVD, and five (31%) eyes with vitreoschisis. Anteroposterior vitreoretinal traction around MH is always in conjunction with partial PVD (67%), and high proportion (80%) of vitreoschisis is associated with tangential vitreoretinal traction. Comparing with the precision of TA staining of PVD diagnosis,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ultrasonography was 69% (P=0.02), and that of OCT was 63% (P <0.01).
Conclusions  The residual PVC due to partial PVD or vitreoschisis may cause the anteroposterior or tangential traction of macular area,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MH and subsequent RD in highly myopic eye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vitreoretinal relationship and assess the status of PVC synthetically for surgery by combined ultrasonography and OCT preoperatively and TA staining intraoperativel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玻璃体后皮质在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2009年1月至4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手术的16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眼纳入本回顾性研究。所有患眼术前均接受了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以发现玻璃体后脱离和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的状况;玻璃体手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进行玻璃体后皮质染色,以确认残留的玻璃体后皮质和玻璃体后脱离的状况。综合各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检眼镜和超声检查之后,确定16例患眼术前玻璃体后脱离的状况分为:3眼(18.75%)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8眼(50%)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5眼(31.25%)无玻璃体后脱离。OCT检查发现有10/16(62.5%)眼不存在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而且在裂孔边缘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包括4眼的前后方向玻璃体牵引,6眼的切线方向牵引。TA辅助的玻璃体手术中证实16眼均不存在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其中有6/16(37.5%)眼最终诊断为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5/16(31.25%)眼诊断为玻璃体劈裂。综合比较后发现66.7%的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患眼在OCT检查中发现存在前后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80%的玻璃体劈裂患眼在OCT检查中发现存在切线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在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符合率方面,超声检查为68.7%(P=0.02),OCT为62.5%(P<0.01)。结论 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或玻璃体劈裂引起的玻璃体后皮质残留,可能会导致黄斑区前后方向或者切线方向的玻璃体视网膜牵引,进而影响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的形成和视网膜脱离的发展。术前综合超声和OCT等检查,加上术中TA辅助玻璃体后皮质染色,对于了解玻璃体视网膜的关系、综合评价玻璃体后皮质的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研究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11例,9例手术病理证实,2例CT表现典型并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分析其CT直接征象(十二指降段内侧乳头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及其毗邻关系)及间接征象(肝内外胆管扩张),并与37例低位良性梗阻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例显示明显直接征象的有6例,其中4例与手术结果大致一致,可疑的有2例,阴性的3例;11例全部显示间接征象,肝内外胆管中—重度扩张(胆总管平均值为2.1±0.5cm),其扩张程度与低位良性梗阻在统计学上有差异(t=8.984,P0.01)。结论CT是诊断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的有效而准确的方法,是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有效方法。但在早期CT难于诊断,若不明原因的中—重度无痛性低位梗阻性黄疸患者,应怀疑本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方法 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经A/B超、验光检查诊断为玻璃体混浊伴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及高度近视的974例患者,分别采用间接检眼镜、眼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及全视网膜镜(125°或165°)行眼底检查,对比各种方法对早期视网膜裂孔的检出率及不同检查方法对于早期检出视网膜裂孔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 974例(1 008眼)玻璃体混浊或PVD患者视网膜裂孔检出眼分别为:眼B超160眼、OCT42眼、间接检眼镜71眼、全视网膜镜65眼,检出率分别为15.9%、4.2%、7.0%及6.4%。统计学分析显示间接检眼镜与全视网膜镜早期视网膜裂的检出率大致相同(P>0.05);检测灵敏度,间接检眼镜高于眼B超(P<0.001)和OCT(P<0.001),眼B超高于OCT(P<0.001)。特异度OCT高于眼B超(P<0.001)和间接检眼镜(P>0.05),间接检眼镜高于眼B超(P>0.05)。结论 在检出视网膜裂孔方面,间接检眼镜具有最高的灵敏度,OCT具有最高的特异度;眼B超的误诊率最高,特异性较低。全视网膜镜(或间接检眼镜)是早期查找视网膜裂孔的有力工具,应得到广大医生的重视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电动牵引加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动牵引加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颈源性头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牵引加神经阻滞治疗组和单纯牵引及单纯神经阻滞组。牵引选坐式颌枕带颈部间歇牵引,神经阻滞选患侧颈2横突及枕后结节外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为穿刺点,每点注入阻滞液3~5 ml。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选择神经阻滞能迅速缓解疼痛,颈部牵引则能纠正紊乱的颈椎力学结构,二者兼用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牵引及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B超诊断玻璃体后脱离的准确率。方法:通过给16只日本大耳白兔右眼玻璃体腔注入药物lu纤溶酶联合20u透明质酸酶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用B超检查玻璃体后脱离的情况,然后通过扫描电镜验证。结果:实验眼则可见玻璃体程度不同的混浊(16/16),第1d无玻璃体后脱离;第3d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形成(5/16),第7d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14/16)。扫描电镜检查16只眼玻璃体后脱离全部形成。结论:B超检查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准确率87.5%,B超是一种安全、经济、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后三种牵引固定气囊导尿管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10例TUVP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70例,甲组采用橡皮筋法牵引固定气囊导尿管,乙组采用大腿内侧胶布固定法,丙组采用纱布结法,比较三种方法对术后患者的情绪评估、疼痛评估、牵拉后止血效果评估、拔管时间、相关并发症(如尿道外口坏死、狭窄、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多种参数的影响。结果橡皮筋法在术后情绪评估、疼痛评估、牵拉后止血效果评估、拔管时间上优于大腿内侧胶布固定法和纱布结法(P〈0.05);并发症中尿道外口坏死、狭窄及压疮(压红)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血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橡皮筋牵引法具有舒适度好、止血快、拔管早、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TuVP术后牵引固定气囊导尿管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视网膜全脱离超声诊断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对比分析经临床手术、三面镜等其他检查证实的32例(32眼)视网膜全脱离患者与21例(22眼)部分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声像图资料,总结准确诊断视网膜全脱离的声像图特征。结果(1)限轴位声像图的标准显示是诊断视网膜全脱离的基本要求。(2)玻璃体内两端固定的、顶端连于视乳头的“V”形或“Y”形稍强回声带是诊断视网膜全脱离的声像图特征之一。(3)以眼轴位为中心的2个十字交叉的切面声像图的同时显示是诊断视网膜全脱离范围必要的补充手段。(4)视网膜脱离的非税乳头端超过跟球赤道部是反映视网膜全脱离程度的标志。结论不能简单地将玻璃体内两端固定的、顶端连于视乳头的“V”形或“Y”形稍强回声带作为准确诊断视网膜全脱离的声像图特征,而应将其眼轴位声像图的标准显示和结合以眼轴位为中心的2个十字交叉的切面声像图以及视网膜脱离的非视乳头端的附着点共同作为准确诊断视网膜全脱离的附加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对玻璃体内膜样病变的超声诊断特征。方法应用CDFI对42例(47只眼)玻璃体内膜样病变进行探查,结合二维(2D)形态特征和CDFI血流分布特点,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DFI显示17只眼视网膜脱离中14X眼和永存玻璃体增生症均探及与视网膜相延续的血流脉络膜脱离则探及不与视网膜相延续的血流玻璃体后脱离和玻璃体机化膜未探及血流,但后者偶可见星点样彩色血流。结论2D和CDFI的联合运用,对玻璃体内膜样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超声诊断价值。②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42例267眼PDR进行检查,了解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位置、形态、回声和血流以及晶状体混浊的回声。③结果 267眼中,晶状体混浊214眼,玻璃体积血38眼,玻璃体混浊155眼,玻璃体后脱离(PVD)105眼,玻璃体增殖机化143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43眼。101眼行白内障摘除或(和)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眼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8%(99/101)。④结论 超声检查可为PDR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