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调查了解石家庄市裕华区7~13岁儿童肥胖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裕华区19所小学7~13岁(1岁为1个年龄组)的11475例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 BMI 值分类标准”为依据,对石家庄市裕华区7~13岁儿童肥胖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7~12岁6个年龄组的男童肥胖率分别高于同龄女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石家庄市裕华区7~12岁儿童尤其是男童肥胖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庆市6~13岁儿童超体质量、肥胖与高血压患病情况,为开展儿童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3个区县的1~6年级的6~13岁的儿童2 969人进行身高、体质量、腰围与血压检测,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儿童超质量、肥胖与高血压检出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共计调查6~13岁儿童2 969人,超质量率9.8%,肥胖率7.6%,高血压检出率14.2%。城区小学的儿童超质量与肥胖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小学的儿童(P<0.01)。男性超质量与肥胖的比例高于女性(P<0.05)。肥胖儿童高血压检出率(40.3%)高于超质量儿童(22.0%),超质量儿童的高血压检出率高于正常体质量儿童(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重庆市6~13岁儿童高超质量、肥胖与高血压检出率及儿童慢性病干预工作应得到政府、学校与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郑州地区6~13岁儿童超质量、肥胖与高血压患病情况.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市区及郊县共5所学校6~13岁的儿童6 790人,对其身高、体质量进行测定,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对每位学生进行血压检测.结果 共调查6~13岁儿童6 790人,其中市区小学3 481人(51.33%),郊县小学3 309人(48.67%);男童3 781人,女童3 009人;超质量率9.16%,肥胖率4.12%,高血压检出率5.57%.城区的儿童超质量比例高于郊县的儿童(P<0.01).男童超质量与肥胖的比例均高于女童(P<0.01).11~<12岁组与12~<13岁组儿童超质量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其中12~<13岁组为12.56%,9~<10岁组肥胖比例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市区儿童高血压检出率明显高于郊县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童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组儿童高血压捡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质量儿童的高血压检出率为25.56%,肥胖检出率为70.36%,肥胖儿童高血压检出率(70.36%)高于超质量儿童(25.56%),超质量儿童的高血压检出率高于正常体质量儿童(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郑州地区6~13岁儿童超质量、肥胖与高血压检出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政府、学校与家长也应给予高度重视,早期干预,避免成年后不良结局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承德市6~17岁儿童肥胖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市城区和农村10所中小学,对入选的16 811例儿童进行体格检查.计算超体质量、肥胖率及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儿童超体质量、肥胖率.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筛选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 抽取的16 811例儿童中,超体质量率为13.09%,肥胖率为12.1%.其中男孩的超体质量、肥胖率高于女孩;城市、农村儿童超体质量、肥胖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春期超体质量、肥胖发生率高于青春前期;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与父母超体质量、喜喝含糖饮料、上网看电视时间长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该市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合理饮食、正确生活方式、增加运动可以部分减少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内蒙古通辽市7~13岁蒙古族正常体重、肥胖和超重儿童体格发育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蒙古族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通辽市蒙古族学校991名7~13岁蒙古族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量和血液样本的采集.结果:991名通辽市7~13岁蒙古族儿童中,肥胖率为11.81%,超重率为16.15%.男生肥胖率为13.47%,女生肥胖率为10.08%,不同性别肥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超重率(17.23%)高于女生超重率(15.02%)(P<0.05).对比3组蒙古族儿童体成分发现,肥胖组、超重组儿童的BMI、体脂、体脂率、去脂体重、身体总水分、基础代谢率均高于体重指数正常组儿童(P<0.05).随着体重指数水平增高,其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呈现逐渐增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呈逐渐降低(P<0.05).结论:通辽市7~13岁蒙古族肥胖、超重儿童体成分、血脂水平较正常体重儿童发生改变,提示在控制儿童体格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定期对肥胖儿童进行血脂检测,保证儿童体成分和血脂处于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西藏察雅县3~7岁儿童的营养状况,为当地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1年6~7月对西藏察雅县13个乡镇1 247名3~7岁幼儿园藏族儿童进行身高、体质量测量及血红蛋白检测。采用标准统计量检定法(Z值法),使用WHO儿童成长测评软件计算每个儿童的年龄别身高Z值(HAZ)年龄别体质量Z值(WAZ)、年龄别体质量指数Z值(BAZ)及3~4岁儿童的身高别体质量Z值(WHZ)。依据WHO营养不良及贫血诊断标准,评价儿童营养状况。【结果】察雅县3~7岁儿童WAZ及HAZ均值均低于WHO标准,除4岁线WAZ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总体检出率为25.7%,生长迟缓率、低体质量、消瘦、超重、肥胖及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1.6%、11.8%、10.8%、3.3%、1.8%及29.3%。男童各项指标检出率均高于女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儿童超重率及肥胖率低于城市儿童,其余各项检出率均高于城市儿童,低体质量率、肥胖率及贫血率的城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各指标检出率中,超重率及贫血率的差异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某小学311名7~13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资料,计算体重指数,利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WGOC标准)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体重指数、超重率和肥胖率进行分析。结果按WGOC标准分析,本次调查的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7.68%,肥胖率为9.32%。男生超重率为21.71%,肥胖率为12.00%;女生超重率为12.50%,肥胖率为5.88%。结论本次调查显示深圳市青少年总体超重和肥胖率较其他地区高,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现象男生比女生严重。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和长时间静坐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学校、家长等有关方面应该对此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上海市7~9岁儿童生活行为因素及父母超重情况与肥胖的关系,为制订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各1个行政区共9所小学,对入选学校所有二、三年级在校共2 533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及生活方式、运动情况和饮食习惯问卷调查.计算肥胖率及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儿童肥胖率.分析生活方式、运动情况和饮食习惯及父母超重情况,初步筛选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 该儿童群体超重率为34.14%,肥胖率为18.00%;其中男孩的肥胖率(22.89%)高于女孩的肥胖率(13.21%)(P<0.01);中心城区儿童肥胖率(21.62%)高于郊区儿童肥胖率(15.18%)(P<0.01).各年龄儿童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欲好、进食速度快、不喜欢体育课、看电视时间长、睡眠时间短、较鱼虾类常吃禽畜肉类及父母超重肥胖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上海市7~9岁儿童肥胖率较高,且儿童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运动情况及父母超重肥胖情况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可能为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肥胖干预工作,控制儿童肥胖.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温州市小学儿童身高、体质量发育状况及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为做好预防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温州市小学儿童体格检查,测量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值,以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筛查超重、肥胖,以超重、肥胖发生率作为指标.结果 温州市6~12岁小学儿童身高每年增加5 cm,12岁以后增长速度变缓;男生身高、体质量均高于女生,城区学生身高、体质量略高于农村学生,温州市6~13岁小学儿童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2%和6.4%,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2.9%和7.9%;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2%和4.6%.除13岁组男生超重率外,其余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均P< 0.01);随着年龄增加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降低(均P<0.01).结论 温州市小学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的一般规律;温州市小学儿童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预防儿童肥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廊坊市卫生学校学生超重、肥胖及超重、肥胖学生对肥胖危害认知情况,为干预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学生超重率、肥胖率;自制问卷调查超重、肥胖学生对肥胖危害的认知情况.结果 城市学生超重率为15.12%,肥胖率为5.81%;农村学生超重率为13.57%,肥胖率为4.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男生超重率为16.87%,肥胖率为6.26%,女生超重率为12.86%,肥胖率为3.62%;男生对于自身超重或肥胖的认知率为51.76%,明显低于女生(91.76%),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廊坊市卫生学校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率较高,城乡差异不明显,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学生对于超重、肥胖的危害认识不足,采取减重措施比例偏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城市与农村儿童肥胖发生情况及慢性病相关知识与态度,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6~13岁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城市与农村儿童肥胖率、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相关态度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城市与农村儿童体质指数的差异。结果城市儿童肥胖患病率(11.9%)高于农村儿童(6.2%)(P0.05),城市儿童对体重指数计算方法 (6.9%)、超重和肥胖能引发高血压、脑卒中、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52.4%)、儿童时肥胖容易导致成年后发胖及引起各种慢性病提前发生(33.7%)、运动不是导致高血压或血压升高的原因(57.0%)、吸烟是导致高血压或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34.9%)以及控制体重是有效预防高血压的措施(47.2%)等的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农村儿童(P0.05),城市儿童(32.5%)较农村儿童(25.5%)更愿意因健康原因而改变饮食习惯,也有更多会为减肥或控制体重而锻炼(42.0%32.4%)(P0.05)。结论重庆市城市儿童肥胖明显高于农村儿童,城市儿童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相对高于农村儿童,应针对城乡儿童提供有差异的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州市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和贫血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中国城市儿童超重/肥胖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参加2013~2014年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检查的7~14岁学龄儿童,检测身高、体重和血红蛋白指标,依据身高体重指数(BMI)把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划分为消瘦、超重、体重正常和肥胖等四组。分析学龄儿童不同营养状况下的血红蛋白及贫血的分布规律,探讨消瘦、超重和肥胖等的营养状况与血红蛋白和贫血的关系。结果广州市区的3 187名7~14岁学龄儿童参与了本次调查,其消瘦、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6.3%、10.8%和8.0%。其中,男生超重和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P值均0.01)。学龄儿童贫血率为2.2%,其中男生贫血率为2.3%,女生贫血率为2.2%,贫血率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儿童的年龄与血红蛋白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并且消瘦者发生贫血的危险性较正常体重大(OR=1.23,95%CI:1.05~1.41,P0.05)。按性别分组后,男生BMI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正常体重组比较,消瘦男生更易于发生贫血(OR=1.30,95%CI:1.07~1.53,P0.01)。女生中不同营养状况与贫血则未见明显相关。结论广州市7~14岁学龄儿童中消瘦男生发生贫血的危险性较大,但超重、肥胖与贫血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而女生营养状况与贫血之间未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男性在职干部中超重、肥胖及多种代谢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2012年在我院行年度体检的1 018例男性在职干部,测量血压、腰围、身高、体重,检测空腹血糖(FPG)、TC、TG、尿酸水平,并根据BMI分为消瘦组(BMI< 18.5 kg/m2,20例)、正常组(18.5 kg/m2≤BMI< 24kg/m2,502例)、超重组(24 kg/m2≤BMI< 28 kg/m2,416例)和肥胖组(BMI≥28 kg/m2,80例)4个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①男性在职干部的超重及肥胖情况分布:超重40.9% (416/1 018),肥胖7.8% (80/1 018),向心性肥胖53.0% (540/1 018),代谢综合征(MS) 11.2% (114/1 018).②从消瘦、正常、超重至肥胖组,FPG、TC、TG、尿酸、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逐步增高,FPG分别为(4.78±0.36)mmol/L ~(5.30±1.65) mmol/L,TC分别为(4.93 ±0.71) mmol/L ~(5.33 ±0.97) mmol/L,TG为(1.12±0.45) mmol/L~(2.23±1.07) mmol/L,尿酸分别为(356 ± 25)和(354±45) μmol/L~(373±58) μmol/L,收缩压分别为(108.7±10.9)mmHg~(127.2±12.0) mmHg(1 mmHg =0.133 kPa),舒张压分别为(69.9±7.1)mmHg ~(82.6±9.5)mmHg,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82、12.09、40.55、6.19、28.97和49.29,均P<0.01);随着BMI增大,高血压(0%、11.8%、27.4%、37.5%)、糖尿病(0、1.6%、5.5%、10.0%)、血脂异常(40.0%、47.2%、66.3%、71.2%)、高尿酸血症(0、5.0%、13.5%、13.8%)的患病率越高(x2值分别为55.97、9.65、43.32和24.08,均P<0.01),同时患上述多种代谢疾病的比例也越高,患3种以上代谢性疾病的比例分别为0 (0/20)、1.4%(7/502)、5.8% (24/416)、13.8% (11/80) (x2 =31.90,P<0.01).结论 肥胖与各种代谢异常疾病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病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宁夏地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宁夏地区13039名7~18岁回汉中小学生的体质检查资料,以全国学龄儿童第95百分位数值判定高血压,统计分析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的关系。结果控制了年龄、性别、民族后,体重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显著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22和0.125(P<0.001);宁夏地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4.83%,其中超重肥胖学生与体重正常学生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2.71%和4.16%,两者相比OR值为3.353。结论儿童青少年血压随体重指数的增加而升高,超重及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倍,预防高血压应从儿童抓起。  相似文献   

15.
南宁市儿童睡眠呼吸障碍与超重和肥胖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南宁市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睡眠打鼾和相关的超重和/或肥胖发生关系。方法采取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应用由家长完成的问卷调查表,对12个幼儿园、8所小学和6所初级中学的6999名2—14岁儿童进行调查,确定夜间睡眠打鼾及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实际发放调查问卷总数为9000份,应答8150份,回收率为90.6%。有效问卷6999份。结果本组儿童打鼾现患率32.7%,男性儿童打鼾发生率(44.22%)高于女性儿童(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打鼾现患率以5岁以下儿童相对较高为35.86%。打鼾儿童有较高的体重超重现患率(13.61%)和肥胖现患率(8.68%)。超重和/或肥胖儿童打鼾发生率(13.61%)高于无超重和/或肥胖儿童(8.68%)(P〈0.05)。超重和/或肥胖儿童有打轩并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为3.04%,与无超重和/或肥胖儿童的有打鼾但不伴呼吸暂停的发生率1.1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与睡眠打鼾儿童相关因素中扁桃体肥大、超重和/或肥胖及肥胖家族史为打鼾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超重和/或肥胖儿童有较高的夜间睡眠打鼾报告率。适当控制体重对避免夜间睡眠打鼾或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健康体检人群体质指数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辉  刘颖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30(6):551-553+556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体质指数及其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健康体检者1198例体质指数(BMI)情况分析,探讨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加,BMI、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有增高趋势,50—70岁人群超重率最高,〉50岁人群肥胖率最高。随BMI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减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逐步增高;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检出率亦增高。在肥胖男性高血糖检出率高于女性。〉70岁肥胖人群高血压、高血糖检出率最高,分别为88.46%和82.69%,〈40岁肥胖人群高血脂检出率最高为49.18%。[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率较高,控制体重对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凌海市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状况及影响,为该市小学生原发性肥胖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凌海市2006和2007年6所小学全部4-6年级学生健康体检资料,综合分析,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肺活量指数,应用BMI法筛查超重和肥胖小学生。结果:2006年超重检出率为9.1%,男女检出率分别为11.3%、6.8%;肥胖检出率为8.7%,男女检出率分别为12.3%、4.8%。2007年超重检出率为8.7%,男女检出率分别为11.1%、6.0%;肥胖检出率为9.6%,男女检出率分别为12.8%、6.0%。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城市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农村。超重、肥胖小学生的肺活量高于正常体重小学生,而肺活量指数明显低于正常体重小学生。结论:凌海市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的增长趋势较为突出;早期预防和控制小学生肥胖有助于心肺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Overweight and obesity have become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aching epidemic proportions among adults and children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most recent national surveys, American adults have experienced a 50%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Moreover, an alarming 100% increase has been observed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ince the 1970s. To assess the statu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among youth in the Carolinas, weight, height,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s were monitored during routine cholesterol screenings among 11- to 14-year-olds in two school districts. Of the twelve hundred students screened, 32.4% percent were overweight and 16.4% were obese, exceeding national averages of 22% and 11%, respectively. Th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rates were even more dramatic when broken down by gender and ethnic/racial groups. For instance, 54% of black girls and 45% of black boys were overweight, and better than half of these students were obese.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rates among black girls were nearly twice the rates observed for white girls. Ethnic differences in percentage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boys were not as great as those observed among girls. A number of factors may contribute to the unprecedented level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observed among American youth, including physical inactivity, poor nutritional habits (i.e., high-fat meals and snacks, and super-sizing),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Consequently, the coordinated efforts of physicians, school nurses,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will be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growing problem of childhood obesity.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长沙和深圳市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在中国长沙和深圳两市6 288名6~9岁儿童肥胖调查中发现的209名肥胖儿童?±葱员稹⒛炅浜脱=信浔妊≡?09名体质量正常的儿童作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计算各危险因素的调整OR值和95%可信区间。结果:儿童超体质量和肥胖的发生率在长沙为9.28%和3.30%,在深圳为12.17%和4.22%。两地儿童的超体质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肥胖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中国城市儿童肥胖患病率为3.95%。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潜在的混杂因素加以调整后,父亲肥胖(OR:1.78, 95% CI:1.01~3.16),母亲怀孕期体质量增加15 kg以上(OR:5.22, 95% CI:2.78~9.80),出生体质量4 kg以上(OR: 2.55, 95% CI:1.24~5.26),每周不健康快餐1次以上(OR:3.94, 95% CI:1.11~13.99),每天看电视2 h以上(OR:2.35,95% CI:1.01~5.47)等因素与儿童肥胖有关。结论:父亲肥胖、妊娠期体质量增加、出生体质量和不健康生活方式是中国南方城市儿童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