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是否采取神经电生理监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下进行手术,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指标出现异常变化,立即报告,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地使电生理指标恢复正常,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患者检测结果,并比较两组患者再手术、住院天数、并发症、GOS评分、瘫痪、死亡率。结果采取神经电生理监测的4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电图(EEG)表现为无变化、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术中通过积极的干预,2例患者偏瘫,2例患者轻偏瘫。两组患者术前脑血流量图(CBF)、脑血容量图(CBV)、平均通过时间图(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实验组患者CBV及CBF明显低于对照组,M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者其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更好;实验组在再手术、住院天数、并发症以及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术后2例重度瘫痪和死亡的患者均由高龄、并发症引起。结论在颅动脉瘤夹闭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实时地了解患者脑组织血流情况,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在未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性改变之前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够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致残率、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迟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51例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夹闭术后迟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Hunt-Hess分级,术中动脉瘤破裂,脑肿胀,慢性贫血,手术时间是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术中发现责任血管痉挛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提高手术技巧,术中积极降低脑血管痉挛因素,是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0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病例临床资料,对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术中操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方法]104例经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均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早期手术85例,间期手术19例。【结果]104例行动脉瘤闭夹的患者中,20例因脑肿胀而行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半年,良好85例,预后不良19例。【结论]DSA检查仍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目前CTA技术已能基本满足动脉瘤诊断及术前检查需要。早期手术治疗,常规的翼点入路及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能有效提高动脉瘤病人存活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瘤夹闭术仍是目前治疗最佳方法。超声检测不仅在血流动力学监测方面具有优越性,还具备无创和快速方便的特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实时超声监测是显示动脉瘤周围显微解剖关系,夹闭后的动脉瘤及周围血管进行血流动力学判定,判定重建血管是否通畅、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血管是否狭窄或痉挛等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超声造影通过超声造影剂来放大超声能量散射,提高信噪比,提高了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在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在颅内动脉瘤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合理应用超声检查技术,可以减少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和术后再破裂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显微镜下实施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总结我院近4年来完成的6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结果 6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风险性高、难度大,手术室护士应认真做好术前准备,熟悉掌握特殊器械的使用及手术步骤,术中积极主动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显微镜下实施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1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过程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配合失误,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配合,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对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并给予密切护理配合。本组手术均顺利进行,无一例因护理配合失误而延长手术时间、无电灼伤、压疮及术后感染的发生。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周密默契的术中配合,加强术后监测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对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并给予密切护理配合。本组手术均顺利进行,无一例因护理配合失误而延长手术时间、无电灼伤、压疮及术后感染的发生。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周密默契的术中配合,加强术后监测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中期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方法,讨论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前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35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1例经手术探查证实右侧A2段动脉瘤.36例患者均在早、中期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 d内手术22例,中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0 d内手术14例.结果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Ⅰ级21例,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4例.术后均复查头颅CT,无术后颅内血肿,不同部位脑梗死5例.死亡3例,1例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发生枕叶梗死,发生脑疝,家属放弃治疗;1例为Hunt-Hess Ⅴ级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脑疝症状未解除:1例为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2年再发出血,手术夹闭后1周突发枕骨大孔疝.术后26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1例患者提示前交通动脉瘤完全未被夹闭,1例后交通动脉瘤有残颈,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示后交通动脉未显影.结论 早、中期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术后脑缺血是颅内动脉瘤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特别是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术中对后交通动脉的保护十分重要.对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体内血栓形成或粥样硬化患者的手术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术中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36例疑诊为脑肿瘤的患者去骨瓣后术中超声实时监测颅内实性肿瘤切除范围,显示颅内实性肿瘤部位、大小、深度、回声、内部血流信号及毗邻组织,引导术者确认脑动脉瘤位置、载瘤动脉及实性肿瘤的边界。手术结束前探查有无残余肿瘤及是否确切夹闭动脉瘤,对可疑残余颅内肿瘤取小块组织行病理检查。对实性病灶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与术前增强MR对比;夹闭动脉瘤后声像图与术后CT血管成像(CTA)对比分析。结果 (1)36例(39个病灶)术中超声清晰显示38个颅内病灶并准确定位,1例髓内病变未显示。(2)术中超声成功引导术者完全切除26例(26/28)胶质瘤,2例转移瘤(3个病灶),1例脑脓肿,1例脑缺血性梗死灶。2例脑胶质瘤不完全切除。完全夹闭2例动脉瘤及1例动脉瘤破裂机化灶的载瘤动脉。不完全切除的2例胶质瘤术后半年复发,术中超声不能区分复发肿瘤与首次手术填塞物。结论术中超声可准确定位并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实时监测肿瘤切除情况,评价手术效果,最大程度降低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马强  洪韬 《医学临床研究》2013,(12):2302-2303,230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出现栓塞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宣武医院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间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252例患者,对颅内动脉瘤不同直径以及颅内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栓塞后出现栓塞相关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52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直径未超过5mm患者出现栓塞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颅内动脉瘤直径在5~10mm及10~25mm的颅内动脉瘤直径的患者,且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后交通动脉瘤和颈内动脉瘤出现栓塞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大脑中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后动脉瘤的发生率,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的直径越小,出现栓塞并发症的几率越低;后交通动脉瘤和颈内动脉瘤的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比较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与显微外科夹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16层螺旋CTA(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54例行DSA下弹簧圈栓塞治疗,3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治疗,术后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中Barthel指数(BI)来评价两者的疗效.[结果]89例中,弹簧圈栓塞54例,外科手术夹闭35例.前循环动脉瘤59例,弹簧圈栓塞35例,外科手术夹闭24例,两者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后循环动脉瘤30例,弹簧圈栓塞17例,外科手术夹闭11例,两者疗效对比有差异(P<0.05).53例动脉瘤直径<10 mm,弹簧圈栓塞32例,外科手术夹闭21例,两者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36例直径≥10 mm,弹簧圈栓塞22例,外科手术14例,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疗效从动脉瘤生长的位置、大小及病人的临床状态对比来看,弹簧圈栓塞疗效优于显微外科治疗.[结论]弹簧圈栓塞和显微外科夹闭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从总体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来看,可优先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但临床仍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权衡利弊、正确的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 Solitaire AB 支架在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 Solitaire AB 支架治疗的86例(91枚)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到2年,根据 Raymond 分级、改良 Rankin 评分、DSA 检查评价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结果】86例患者91枚动脉瘤中致密栓塞49枚(53.8%),瘤颈残余27枚(29.7%),部分栓塞15枚(16.4%)。栓塞术后复查 DSA、MRA 或 CTA 检查显示,48枚(55.1%)动脉瘤栓塞情况稳定,32枚(36.7%)动脉瘤内有进一步血栓形成,7枚(8.0%)动脉瘤可见动脉瘤内再通。3例患者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术后3个月改良 Rankin 评分0~2分恢复良好者为77例(93.9%),3~6分者5例(6.1%),4例失访。【结论】Solitaire AB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提高致密栓塞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切除术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经验。【方法】对861例颅内肿瘤住院手术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1例颅内肿瘤住院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有49例,主要表现为术后2~5d患者神志变差,颅内压增高,肢体功能障碍等;CT显示范围不等的低密度缺血区。经过去骨瓣减压手术、高压氧、神经营养及扩血管药物治疗后,43例患者在出院时已改善;6例患者因严重脑梗死死亡。【结论】脑梗死是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以颅底及颞顶叶深部肿瘤患者手术中发生率较高。术中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和术后综合治疗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与颅内动脉瘤(IA)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IA患者资料,分为破裂IA(A组)和未破裂IA(B组),比较两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血压、血糖、颅内血管粥样硬化情况。【结果】位于大脑前、后交通动脉以及左侧椎动脉的动脉瘤在B组所占比例大;两组动脉瘤的平均直径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颅内血管粥样硬化可能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而血糖对动脉瘤的破裂无明显影响。【结论】IA的破裂可能与动脉瘤的位置及患者的血压、颅内血管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冼克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057-605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神经内窥镜辅助锁孔入路手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根据颅内动脉瘤所在位置,选择经翼点锁孔入路,进行显微手术。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对瘤颈均做了良好夹闭,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无手术死亡病例。患者术前症状与体征基本减轻或消失,无一例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GOS评分:5分17例(68.4%),4分6例(17.1%),3分5例(9.8%)。术后患者GCS评分为(12.8±1.2)分,与术前的(10.1±2.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窥镜辅助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可充分暴露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减少神经结构及穿支血管的损伤,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王晋  封加涛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36-1438
【目的】总结应用36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364例冠心病中男302例,女62例。年龄34~82(64.4±16.8)岁。体重38~89(65.4±21.3)kg。46例在常温心脏不停跳下进行CABG,318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经升主动脉灌注含血冷停跳液保护心肌,并于循环心脏跳动下选择好冠状动脉切开部位,若有合并病变存在(如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等)需先处理,然后再行CABG。用左内乳动脉326条,大隐静脉764条,蛇形静脉桥108条,平均3条。【结果】354例患者痊愈出院,心绞痛完全缓解。10例术后因低心排死亡。316例随访2个月至6年已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结论】CABG是治疗冠心病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