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曲面体层片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89侧)上颌后牙区种植牙治疗患者采用CBCT进行种植前后的影像学检查,得到上颌骨多层面冠状及矢状位影像.将其与曲面体层片进行比较,判断其与CBCT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牙槽骨量不足的阳性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分别为30.34%和16.85%,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种植体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CBCT和曲面体层片分别为4.95%和11.88%,P=0.413,差异无统汁学意义.结论:CBCT与曲面体层片相比,可以更准确评估术前上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并可在术后检查中更清晰地反应种植体周围骨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牙科专用锥形束CT(CBCT)与全颌曲面断层片在下颌后牙区种植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69侧)下颌后牙区种植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CBCT影像学检查,得到下颌骨多层位影像,将其与全颌曲面断层影像进行比较,判断其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牙槽骨骨量不足的阳性检出率,CBCT与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为30.43%和15.94%,P=O.04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种植体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CB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为3.45%和9.20%,P=O.11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BCT与全颌曲面断层片相比,可以更准确评估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牙槽骨骨量,并在术后的检查中能更准确地反应种植体骨结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维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下颌后牙区种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下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CBCT 进行种植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得到下颌骨多层面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影像,了解拟种植区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密度、形态及相邻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种植体与周围牙槽骨骨结合情况。结果 CBCT检查显示种植区三维影像,对种植区骨量、骨质进行准确的测量分析,为种植体直径、长度等的选择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为50例下颌后牙区种植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有效的帮助,成功植入种植体67颗。所有病例均无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CBCT可准确评估种植牙术前下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并可在术后检查中更清晰地反映种植体周围骨质。  相似文献   

4.
徐婉莲  王慧明 《口腔医学》2014,34(7):543-546
目的 以锥束CT(CBCT)为参照,研究数字化曲面体层摄影中不同颌弓宽度和长度对下颌后牙区影像垂直失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150例下颌颌弓正常患者的数字化曲面体层片及同期的CBCT,测量下颌后牙区相应邻牙近远中牙槽骨的高度,进行失真度的分析对比。结果 以CBCT中测量值为标准,数字化曲面体层片中磨牙区影像失真率为(3.85+2.03)%,前磨牙区影像失真率为(4.78+2.15)%,其中颌弓宽度在40.3~42.5 mm,颌弓长度在20.5~23.4 mm时,影像的垂直失真度最小,磨牙区为(1.95+0.13)%,前磨牙区为(2.88+0.25)%。结论 不同颌弓长度和宽度对数字化曲面体层片中颌骨垂直失真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术修复剩余牙槽骨高度(RBH)的上颌后牙缺失颌骨骨量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颌骨骨量不足行种植修复患者45例(85颗种植体)均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术,其中RBH<5 mm患者加用骨挤压并植入骨粉。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检查种植体保留情况,并观察骨改建骨小梁形成及骨吸收情况。结果患者均无上颌窦炎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稳定,均获良好骨结合。A组、B组种植体的留存率分别为100.0%和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05);上颌窦底不同提升高度之间的窦底改建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9,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术可有效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颌骨骨量不足,对RBH<5 mm的患者有较好的留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牙颌面专用锥形束CT(CBCT)与普通X线曲面断层片在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诊断、治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1例(205侧,347个位点)下颌后牙游离端缺失患者在种植术前进行CBCT和曲面断层影像学检查,利用两种检查方法分别进行术前诊断和设计,计算各自的可植入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对347个缺牙位点的测量分析,曲面断层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后牙区牙槽骨量≥12mm,可接受种植的位点235个,可植入率为67.72%。CBCT图像检查显示,后牙区牙槽骨量≥12mm,可以接受种植的位点287个,可植入率为82.71%。结论:CBCT与曲面断层片相比,可以更准确评估术前下颌后牙区的牙槽骨骨量,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于长期缺牙或者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易致颌骨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由于特殊解剖结构因素,其种植外科手术常临床工作中的难点。而颌骨曲面断层片由于拍摄角度、放大倍率的因素,常会发生误读与误判颌骨情况。本研究旨在利用锥形束状CT对颌骨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对术区进行准确定位,分析可利用的骨量,确定手术方案。方法:针对拟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且伴骨高度不足的患者,在术前利用CBCT影像诊断系统对其口腔上下颌骨进行扫描并MPR多平面重建,测量并分析术区颌骨高度及宽度,颌骨的骨质密度情况。结果:CBCT图像清晰直观,测量精准,可在术前就能预判颌骨情况,选择短种植体还是上颌窦提升术,内提升还是外提升。讨论与结论:CBCT宜作为上颌后牙区伴骨高度不足种植治疗的常规术前检查,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曲面体层X光机增设的颌骨纵向横切面断层系统,分别在牙种植手术前后对全口无牙He,上,下颌骨后牙区多数牙缺失部位进行对比检查。作者认为该系统是继CT,MRI影像系统之后的又一种具普及性和实用性的局部断层放射影像系统。结合的曲面体层片,根尖片,以三维立体的方法观察了解失牙区牙槽骨或颌骨的解剖结构以及与其它相邻解剖结构的关系和为种植牙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有效而可靠的参考论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种植体倾斜植入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6 mm行种植修复的患者。其中,行种植体倾斜植入(倾斜角度为25°~35°)患者28例(共植入种植体40颗),为A组;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患者23例(共植入种植体34颗),为B组。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估种植修复后种植体存留率;术前、术后拍摄曲面体层片或锥形束CT(CBCT),通过图像分析测量软件测量种植体周边缘骨量。采用SPSS 24.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术后随访3年,检查并记录种植术后基台松动、修复体松动、崩瓷或缺损、食物嵌塞等并发症。结果: 所有种植体观察最长3年,最短1年,A组累积存留率为100%;B组累积存留率为97.06%(1颗种植体修复前脱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 2组种植体周边缘骨平均吸收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A组仅有3例患者出现水平食物嵌塞,1例出现中央螺丝松动,B组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对于部分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体倾斜植入在本研究观察期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改变,探讨下颌骨骨密度改变与全身骨密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加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A组)、40名非骨质疏松症老年志愿者(B组)和4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C组)摄取标准化数字曲面体层X线片;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标准化数字曲面体层X线片的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曲面体层下颌指数、牙槽骨骨密度、牙槽骨骨高度进行测量.使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结果 A组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3.57±0.82)与全身骨密度显著相关(P<0.05).A组与C组标准化数字曲面体层X线片测量指标(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曲面体层下颌指数、牙槽骨骨密度、牙槽骨骨高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3.57±0.82)与曲面体层下颌指数(0.29±0.06)与B组(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4.07±0.75,曲面体层下颌指数:0.32±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牙槽骨骨密度(105.40±20.48)与牙槽骨骨高度(10.42±1.82)与C组(牙槽骨骨密度:117.10±22.23,牙槽骨骨高度:11.69±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下颌骨下缘皮质骨丢失明显,骨质疏松症对健康牙槽骨没有显著影响,其牙槽骨骨丢失主要为一种增龄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CBCT观察影像重叠的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管的位置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曲面断层片(Orthpantomography,OPG)中表现为重叠影像的下颌第三磨牙和下颌管在CBCT(cone beam CT)中的位置关系。方法:对在OPG上表现为下颌第三磨牙和下颌管影像重叠的116名患者(136颗牙)进行CBCT扫描。利用软件(I-view)对所得图像测量分类。通过SA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136颗牙中,在下颌第三磨牙和下颌管接触方面的概率上与性别无关(P=0.0758);而当OPG中下颌管与第三磨牙重叠时,骨白线的存在与否与两者是否接触是有关的(P=0.0003)。结论:下颌CBCT和OPG相比,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下颌管和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上颌后牙区牙槽骨严重吸收的36例患者,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9±2.1)mm,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42枚种植体,其中瑞士Straumann种植体22枚、韩国奥齿泰SSⅡ种植体13枚、法国安多健种植体7枚.术后3~4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同时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和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随访期(12.2±3.6)个月.结果:36例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2.83±1.12)mnl,41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无不良自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5周脱落,脱落2个月后重新种植,成功负载.结论: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CBCT评估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及上颌窦状况,评价其指导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上后牙缺失且经CBCT检查确认,需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BCT信息制定手术方案。同期植入种植体85枚,延期植入11枚,术后68月完成上部结构修复,修复后3、6、12月定期复查。结果:手术过程中未出现黏膜穿孔,术后随访中未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松动脱落;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未出现明显骨吸收,患者未诉主观不适。种植手术成功率及随访期间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结论:CBCT可为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提供全面可靠的指导,术前精确测量与检查,对提高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3D打印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氧化锆种植体与纯钛种植体在动物体内的骨结合和成骨效果的差异,评价氧化锆种植体骨结合性能.方法 分别将3D打印氧化锆、CAD/CAM种植体和钛种植体各20枚随机植入6只Beagle犬的胫骨内,8周后观察氧化锆种植体的成功率和骨结合能力,并与钛种植体进行比较,观察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颌窦内提升术植骨与不植骨对种植体骨整合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将120枚需要进行内提升手术的种植体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第一组60枚为实验组,在上颌窦内提升后植入骨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第二组60枚为对照组,上颌窦内提升后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对两组种植体进行临床追踪(平均18个月),观察种植体骨整合、临床检查指标、种植体存留率及影像学变化。结果仅有1例种植体覆盖螺丝暴露,种植体颈部出现骨吸收。所有两组种植体均能完成修复,种植体存留率达到100%,无1例脱落。种植体均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骨整合良好。影像学检查种植体周围均有新骨生长,骨整合良好。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后不植骨可以取得与植骨同样的效果,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种植牙费用,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 technique)在纯钛(TA2)微弧氧化表面制备壳聚糖(CS)/海藻酸钠(ALG)复合涂层,研究对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双侧下颌骨种植模型,分别植入A、B、C组,TA2-MAO为A组,TA2-MAO-NAOH-CS为B组,TA2-MAO-NAOH-CS-ALG为C组。术后分别于2、4、6周取材,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CBCT)和种植体骨扭出力测试的方法,观察种植体植入后骨结合的情况。选扭出6周的种植体做扫描电镜(SEM), 观察种植体涂层表面形貌。结果: CBCT观察:在2、4、6周,C组骨缺损区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A、B组,B组骨缺损区的愈合情况稍好于A组,在6周时,观察到C组骨愈合良好,种植体骨界面无明显阴影区域,骨密度与正常骨密度一致。种植体骨扭出力测试中观察:在第2周时,A、B、C组的扭出力差异不明显,第4周时,B、C组扭力值高于A组,第6周时,C组的扭出力明显大于A、B组。在6周时,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c组对骨结合有促进作用。结论: TA2-MAO-NAOH-CS涂层和TA2-MAO-NAOH-CS-ALG涂层对骨结合都有促进作用,而TA2-MAO-NAOH-CS-ALG复合涂层对骨结合效果更好,双侧建立动物模型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牙周炎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3年7月因上颌后牙缺失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5例,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43枚,修复后随访观察6~70个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总留存率97.67%,窦底提升高度≥6mm者种植体留存率为94.44%。42枚种植体成功负载,无松动或脱落。所有牙周炎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发生上颌窦炎症,曲面断层片显示种植体根尖部与窦底之间可见新骨生成,种植体周围骨整合良好,窦底提升后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量明显增加。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无炎症,牙周探诊龈沟出血指数(SBI)0—1度。结论:对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B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3例共70枚上颌后牙区种植体,术中均进行上颌窦内提升手术。拍摄术前、术后CBCT或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计算和测量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观察3个月后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结果:术前与术后当天X线影像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提升(2.43±1.2)mm,种植术后3个月,未发生骨结合检出率曲面断层为39.13%,CBCT为20.83%,经fisher精确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CBCT获取术前影像、术后评价,更能有效地评估上颌窦区种植的手术风险,使上颌窦内提升术更加安全,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不使用植骨材料的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9-2012年接受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Bicon(R)种植体的病例46例,共植入种植体62枚,随访12 ~ 39个月,用Buser存留标准评估种植体存留率,记录边缘骨水平变化、剩余牙槽嵴高度、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随访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46例62枚种植体存留率98.39%,1枚种植体6个月时发现骨结合不良.术前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范围2.83~9.83 mm,术后测量窦底提升范围1.00 ~ 4.86 mm,近、远中边缘骨水平平均变化为(-0.12±0.72)mm(t近中=-1.29,P近中=0.20),(-0.06±0.65)mm(t远中=-0.68,P远中=0.50).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种植体周牙槽骨稳定,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