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病源流     
中医对湿病的认识,来源于《五十二病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发展于金元,完善于明清、民国,成熟于现代。为此,做一简要地整理,以溯本求源,洞悉其脉络,对湿病今后研究,有着重要的承启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依托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中医经典教材(《内经选读》《金匮要略》《伤寒论讲义》《温病学》),使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和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对四大经典有关外湿病的条文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出四大经典论述外湿病的不同特点,并采用频数分析的方式,呈现出中医经典在认识外湿病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等方面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缠绵难愈、病状繁杂、不易辨治的特点。观中医发展史,历代医著自《黄帝内经》始,涉及湿病者甚多,但均未在理、法、方、药等方面自成体系,未有专论湿病之专著。即使现代中医本科教材《温病学》、《中医内科学》,对湿病的论述也不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酸辛合用在湿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内经》及温病学相关方证的分析研究,阐述酸辛合用在湿病治疗中的合理性及价值。结果:医家在治疗湿病的过程中多忌用酸敛之品,但若酸与辛合,常能开发通达阳气,治疗湿浊郁遏、阳气不宣之证疗效确切。结论:酸辛合用治疗湿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是治湿之法门。  相似文献   

5.
简要概括中医学对湿病的认识及其特性。结合现代医学对湿病的研究,认为湿病的病理机制是局部组织微循环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的始动阶段,湿病的发生是机体能量代谢障碍在局部病变组织的表现,"脾气散精"功能失调是导致湿病产生的重要"枢机"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历代注家对《金匮要略》湿病、水气病、痰饮病研究甚多,但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未带来新的认识。现引入隐喻认知的方法,推测湿病、水气病、痰饮病,分别以雾、云、水(或冰)为原型进行认识,探讨这些自然现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指出水气病并不等同于水肿病,《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多论水肿的原因更多源于始源域云的一般特征。在治疗方面,对相关方剂进行取象解读,发现其配伍体现了天地间水液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病湿与治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贤德 《河南中医》2009,29(4):327-328
湿病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形成,有内外之别;湿病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辨证,当知常迭变;湿病论治,当圆机活法。辨证准确,不致失误,遣方灵活,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4书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4书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12.
湿病的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之形成,外湿为主因;湿病的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的治法,以微汗为妙。《金匮》于湿病,辨证准确,遣方灵活,用药精炼。其间理法畅晓,宜忌森严。  相似文献   

13.
对《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归类分析 ,阐述了本书中治疗湿病的特点。提出了病因方面的外湿、内湿 ,在辨治方面提出湿病本证、湿病变证及湿病类证 ,并对本书中的方药、治法等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为后汉张仲景所著,是论治杂病最早的专书。该书第二篇所载对湿病的诊治理论,具有指导临症的意义。现将依《金匮》原文为指导的临症运用,阐述如下:一、湿病分类及治验考察《金匮》有关治湿的记载,将湿病分为寒湿、风湿与湿热三种类证:(一)寒湿:寒湿外伤,依据人体质强弱及感邪轻重之不同又有寒湿束表,寒湿阻络及寒湿伤脾三类。1.寒湿束表:如原文20条(按南京中医学院“金匮要略释义》条数,下同)说:“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白术)、发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从湿病的致病特点,内湿与外湿的内涵及辨证关系,历代经书对湿病的认识,湿病与五脏的关系,湿病的治疗几个方面对湿病进行归纳论述.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湿病学说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吴鞠通论述外感温病的一部专著,他所创立的三焦辨证一直引导着后世医生对温病的辨证论治。但是,他在《温病条辨》中的湿病学说对后世医生诊治内科杂病的贡献很少有人论及。所谓湿病学说,其核心内容就是寒湿与湿热。笔者根据湿病学说从寒湿与湿热治疗64例肠易激综合征,认为其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功劳甚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吴鞠通《温病条辨》[1]《吴鞠通医案》[2]治疗湿病的组方规律,为当代医家临证提供处方思路。方法将《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中治疗湿病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154首治疗湿病的处方进行分析,发现吴鞠通治疗湿病的高频药物为茯苓、厚朴、人参、附子、杏仁、半夏、桂枝等,药性多为辛、苦、甘,归经多属脾、胃、肺。对出现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关联较大的药对,如半夏-茯苓,茯苓-薏苡仁,厚朴-茯苓,茯苓-杏仁等。结论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多角度分析,表明吴鞠通治疗湿病多从三焦辨治,处方以宣化肺气、健脾燥湿、利水渗湿为治疗总则,且重视顾护中州脾胃,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浅谈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病学是在《伤寒论》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而逐渐形成自身体系的。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都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应该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温病是广义伤寒的一个分支,椎因湿病是发展的产物,在很多方面发掘了前人所未道及的,补充了前人的不完善,在病机、病证等方面与伤寒中的狭义伤寒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点是比较妥当的。下面着重就几个方面谈伤寒与温病的关系。1两者发展的相互影响中医学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19.
系统地总结了《金匮要略》湿病病因、病机的特点和规律,可启发读者更好地辨证治疗湿病。  相似文献   

20.
湿病治法理论源于《内经》,张仲景结合临床实践,开创了湿病辨证论治的先河,为温病学派最终将湿病治法体系化奠定了基础。湿为客邪,因势利导,予以出路;湿阻于中,芳香燥化,泻之于内;湿为杂气,多兼他邪,治宜有分;湿邪发病,内外相引,治重求本。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了温病学派对仲景湿病治法的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