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62例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涛  张猛  王琳  许志强  周华东 《重庆医学》2008,37(8):855-85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内超早期溶栓治疗疗效。方法对2001年10月~2007年10月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62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分析,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62例患者血栓位置分别为:大脑中动脉主干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49例,椎-基底动脉6例。溶栓后血管再通41例,成功再通率为66.13%。54例临床表现改善,治疗前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47.30±12.78;治疗后ESS评分83.5±2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的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的脑功能,以评价其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5月于本院进行超选择性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的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脑功能,并选择同期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的评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应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20例发病小于6 h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超选择性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0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另3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结果 经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完全再通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选择、时间窗、治疗及并发症。方法6个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并观察其在治疗前、治疗后2h、48h、15d、30d的ESS、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结果溶栓后ESS评分、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2h,15d、30d有显著提高,在30d最为明显。结论血管内介入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为急性脑梗死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7例发病后6小时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2例为TIMI 1,25例为TIMI 0.溶栓后2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6例未再通.23例患者结果良好;4例不良结果;其中1例死亡.发病3h内IAT组与发病3~6hIAT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发病3h内IAT组疗效较好.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尽早作IAT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52例局部动脉内应用尿激酶(UK)药物溶栓和机械性破栓治疗,治疗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溶栓患者中NIHSS评分≥10分者51例,NIHSS评分<10分者仅1例,动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37例,占71.2%,治疗90 d时转归良好者占51.9%(27/52)。NIHSS评分<10分而未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转归良好者占80.0%(20/25)。溶栓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2例,非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其中死亡9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应用尿激酶和机械性破栓治疗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10分)是有效的,但有可能会增加脑出血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张海学 《海南医学》2011,22(16):19-2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使用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1 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分别使用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对比观察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NIHSS评分,组内比较,溶栓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途径、时间、药物的剂量、安全性及适应症。方法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进行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 30例和单纯静脉溶栓治疗 32例对照研究。结果 动脉溶栓总有效率为 80 % ,平均住院 14.3± 5 .6天 ;静脉溶栓总有效率为 5 3.13% ,平均住院 2 2 .6± 4.8天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尿激酶 (U K)的用量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成正比。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动脉溶栓疗效显著 ,且较静脉溶栓效果好。对于轻型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不主张动脉溶栓治疗。 U K单次用量不宜超过 5 0万 U  相似文献   

9.
马荣耀  翟焕阁 《吉林医学》2011,32(23):4816-4817
目的:评价动脉内超选择应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62例纳入动脉溶栓组,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到闭塞的责任血管,经临床评估后动脉内超选择应用UK药物溶栓治疗;65例纳入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结果:对于NIHSS评分≥10分的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应用尿激酶溶栓明显有效,且相对安全。对于NIHSS评分<10分的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溶栓与否,大多数的患者临床疗效均较好。结论: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10分)的超早期动脉内超选择溶栓是安全有效的,UK是相对安全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0.
肖海  刘彪  覃星悦 《华夏医学》2008,21(1):68-70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脑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动脉溶栓组30例,予尿激酶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2静脉溶栓组32例,予尿激酶120万IU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行NIHSS评分及90d后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1脑血管造影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成功再通25例(完全再通16例,部分再通9例),血管再通率为83.33%。2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h、24h、3d、7d、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溶栓后14d、30d、90d时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动脉溶栓组显效率为80.0%,静脉溶栓组显效率为59.38%。两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4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2例(6.67%),均为梗死灶渗血,静脉溶栓组中脑梗死灶内渗血3例(9.38%),两组均为无或轻症状性脑出血。结论:早期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能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显效率优于静脉溶栓组,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选择、时间窗、治疗及并发症。方法 6个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并观察其在治疗前、治疗后2h、48h、15d、30d的ESS、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结果溶栓后FSS评分、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2h,15d、30d有显著提高,在30d最为明显。结论血管内介入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为急性脑梗死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对6个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试验进行分析。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合并有效率是对照组的4.85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合并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并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发病7~12h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对发病7~12h和发病小于6h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对比,对发病7~12h脑梗死患者溶栓和非溶栓治疗组疗效对比。结果6h内溶栓治疗组有效率80.5%,无效11%,加重8.3%7~12h溶栓治疗组有效率61.1%,无效16.6%,加重22.2%。一般治疗组有效率19.2%,无效率23%,恶化30.7%。结论发病7~12h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心内科在2012年1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发病时间、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分析。观察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和注意事项。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24例冠脉再通,再通率为66.7%。冠脉再通率与发病时间成反比,发病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2 h以内再通率最高,为77.3%。溶栓治疗后胸痛症状有效改善的有31例,总有效率为86.1%,心电图有效改善的有25例,总有效率为69.4%。经溶栓治疗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有1例,出现齿龈出血的有3例,出现皮下出血的有1例,经相应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在短期内消失。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再灌注,改善心功能及减少急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溶栓治疗尽量要在冠脉闭塞后3h内进行,尿激酶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严格检测治疗过程凝血指标的前提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系数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少。  相似文献   

15.
尿激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动脉、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疗效的差异。方法 应用Meta分析对 6项研究动、静脉溶栓治疗ACI的效果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结果 ①同质性检验 :χ2 =5 .6595 ,P >0 .0 5。②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OR合并 =2 .42 2 8,OR合并95 %可信区间为 1 .31 4 8~ 4 .4646。OR合并 的检验 :χ2 =8.0 51 9,P <0 .0 0 5。结论 动脉溶栓治疗ACI的疗效显著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6.
赵孟德 《中外医疗》2016,(20):83-8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优势。方法方便抽取2011年4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行超早期(3 h内)治疗,对照组行延迟(6 h内)治疗。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患者6 h、24 h、1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5.55±8.77)分、(18.12±10.21)分、(11.75±10.57)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50%,较对照组的25.00%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及采纳。  相似文献   

17.
孙雪 《黑龙江医学》2006,30(1):40-41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经CT扫描确诊的3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同时选择32例具有可比性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用50万u尿激酶用10 mL生理盐水溶解后静注,然后用100万u的尿激酶加入到100 mL生理盐水中内于30 min内滴入,溶栓前口服阿斯匹林0.3 g/d,连用3 d后改为75 mg/d,溶栓后12 h用肝素12 500 u/d静点。连用7~10 d。对照组用脱水剂和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用药前后两组分别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肌力提高3级16例,提高2级4例,提高1级9例,无变化1例。对照组提高1级6例,肌力下降1级14例,无变化12例。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突出、安全。  相似文献   

18.
张淼 《实用全科医学》2005,3(6):565-565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捡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2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者中5例出现穿刺处皮下淤血,1例肉眼血尿,21例心律失常,5例低血压。结论 有效的心理护理.溶栓前、中、后的观察及护理和正确、合理的生活护理可防止患者溶栓后出血、心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1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42例符合溶栓条件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A、B两组,每组各71例,其中A组溶栓后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将同期入院就诊且不符合溶栓条件的80例AMI患者归入C组,予以常规药物疗法。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心脏超声指标、CK-MB水平及胸痛评分等变化,分析其Killip分级、动脉再通、死亡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期内径、胸痛程度评分及CK-MB水平等指标则明显降低,其中A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B组,C组改善幅度最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Killip分级及动脉再通情况均优于C组,且A组优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死亡率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I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