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治疗五例肝硬化腹水,四例获得痊愈,一例明显好转(兼肺心病)。治疗该病主要分三个阶段:腹水盛期用二金汤利水治其标;中期标本兼固法,方用二金汤合六君子丸;继用一贯煎滋养肝、脾、肾治其本。腹水盛期始终以“二金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挟气滞者加木香、槟榔;脘腹胀痛者加青皮、玄胡索、香附;偏热者加黄芩、黄连等;湿盛中满者,加厚朴、枳实、苍术;血瘀  相似文献   

2.
外感发热,由于病邪、病位、体质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证候错综复杂。辨证需综合运用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等方法,用药要善于融合伤寒、温病诸法诸方。紧扣临床,随症变通。现将临床之浅见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1表证不解,须审兼挟 外感表证,一般分风寒、风热2大类别,但常兼挟其它病邪。如风寒挟里热者,可在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中选加金银花、蒲公英、重楼等品以清里热。如风寒挟湿,苔白腻者,可用荆防败毒散合藿香正气散加减以解表祛湿。若小儿风热兼寒挟食滞,宜在辛凉剂中选加藿香、紫苏叶、防风、麦芽、炒山植、莱菔子等…  相似文献   

3.
白虎汤是《伤寒论》阳明热证的主方,该方三见于《伤寒论》,临床辨证属于阳明气分热盛之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均可应用,考之临床,具有阳明热证主症而又兼他症者不少,如挟湿、挟痰、挟燥等,尤以挟湿为多,治疗上当参叶天士《温热论》之说,加入芦根、滑石类药,勿使湿与热相合,挟痰则酌加清化之品,挟燥则不忘养阴润燥,谨守仲景“保胃气,存津液”之旨;又当查地域之南北高下,体质之阴阳虚实,节气之变化:南方乃湿热之地,病常挟湿,年老体虚之人,用药可法白虎加人参之意,夏季多兼暑湿,秋季多兼燥邪,用药则应有所进退,热退之后,不可骤进补剂,参竹叶石膏汤意处之,多以清热养阴、益气生津收功。笔者在临床中用于感染性高热辨证属于阳明热证者,每获良效,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在临床上(特别是夏秋季节),经常看到急性发烧病人有苔腻胸闷等见证而诊断为温热挟湿或湿温病。两者证治不同,在理论与临床上竟究如何区别?现就此谈谈自己临床学习体会。一、温热挟湿的概念与证治温热挟湿,是指温热邪气中夹持湿邪为病。其中热是热,湿是湿,二者并未相合而为一体,以热为主。温热病初起,挟湿者多兼见胸闷、身重、小便不畅苔腻脉濡等见证。赵绍琴教授说:“挟湿者”,“初起必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而沉重,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等临床表现”。(《温病纵横》)其治疗应在当用方中加入化湿、渗湿之品,叶天士主张在当用方中加入“芦根、滑石之流”,使阻滞于三焦之湿  相似文献   

5.
肖云松 《四川中医》1999,17(6):36-36
首石米甘场为笔者在“西学中”期间跟随北京市名老中医王焕禄主任医师临床实习所得,见他应用中医“异病同治”理论,以验方首石米甘汤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妇女带下病和不孕证等多种疾病屡效,使我敬佩不已,迄今笔者在临床运用20多年,凡遇湿热为患的疾病均用此方加减治疗,屡用屡验,效常如期。1南石朱甘汤处方及加减茵陈、滑石、生范米各3()生甘草10g。带下黄稠或白粘有臭味,尿黄灼热伴有腰疼或少腹坠胀者加苍术、黄柏、白果各109,银花15g;兼挟脾虚者加党参、山药各15g,白术10g;热重于湿者加黄连、振…  相似文献   

6.
张明  王玉生 《中医杂志》2004,45(8):635-636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说:"(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对温病初起挟风挟湿的治疗,制定了原则性的大法.  相似文献   

7.
习惯性流产     
习惯性流产,多数是由脾虚气弱引起,临床上或兼血虚、气滞,或兼湿热者较为多见。治疗原则以补脾安胎为主,有兼证则兼治。脾弱血虚者,用泰山盘石散;血虚而挟湿者,用当归芍药散;气滞者,用保产无忧方,均有效验。但有少数病例属肝胆火旺者,倘用上述方  相似文献   

8.
化湿法,是针对湿热性温病或温病挟湿,如湿温、暑温、伏暑之一种治疗方法。吴鞠通先生运用该法匠心独运,并创新方,以启后学。现就吴氏有关论述归纳如下,加以研讨,供临床参考。一、为何化湿温热之邪每易兼挟,或兼风、或挟湿。其挟湿者,则宜先祛其湿,使热无依,病方易解,如湿不先去,反闭其热而内侵,则病必加重。  相似文献   

9.
杨恩品教授认为“血热”为玫瑰糠疹发病的内在基础,“内外合邪,肌腠失养”贯穿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遵循“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提出治疗上应从血分入手辨证论治,风盛者配以疏风止痒;挟湿者配以健脾化湿;挟毒者当凉血解毒;挟瘀者当活血化瘀;血虚者当滋阴养血。庶血热清,气血畅,肌腠调,而病愈。  相似文献   

10.
尿潴留属中医“隆闭”范畴,留置导尿术后尿滞留是由留置了导尿管引起的膀肌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痉挛,或尿道粘膜水肿,或下尿道炎症,或尿道损伤等所致。本文治疗内科疾病留置导尿术后并发尿摊留18例,予益气化气、利尿、清下焦湿热之法,选穴以针足三里、三阴交,灸或热敷中极为主,挟下焦血瘀者配太溪穴,挟膀味湿热者配支沟穴。除足三里穴用补法外,其余均以平补乎泻法。针刺无效者加用G6805-11型电针仪取气海穴、三阴交穴治疗。其结果,一次针后3O分钟内排尿者15例,3例第二次加用电针仪后排尿,全部病例有效。留置导尿术后尿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