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5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资料,GCS评分,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结果 交通事故伤41例,占70.69%,颅内压增高24例,占41.21%,高分辨螺旋CT/MRI发现出血灶47例,占81%,死亡28例,占48.28%。结论 车祸伤致DAI率高,DAI伤后即刻昏迷且意识障碍重、时间长,颅内压增高不明显,死亡率高,CT/MRI检查有助于DAI的临床诊断。早期诊断,采取综合措施系统治疗,是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和MR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颅脑损伤CT、MRI表现.结果:CT显示4个病灶,MRI显示41个病灶,23例全部经MRI确诊,CT的敏感性仅有MRI的10%.结论: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比CT检查有显著的优越性,MRI可作为DAI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T、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与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3年来临床确诊的1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及CT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3d内接受CT与MRI检查,MRI采用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CT采用常规程序扫描。结果DAI在CT影像上可见弥漫性脑肿胀,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其中3例患者CT表现正常;MRI检查10例患者均表现异常,可见弥漫性脑肿胀,单发或多发的脑白质小灶性损伤,多数病灶为非出血性,脑干和胼胝体病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患者。10例患者中,MRI共检出42个病灶,CT仅检出15个病灶。MRI对脑内非出血性病灶及脑干、胼胝体病灶的敏感性优于CT。结论CT及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MRI是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严圣 《北方药学》2012,9(4):53-54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的检查结果,评价CT与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经临床确证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与CT结果相比有明显的优势,MRI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T检查(P〈0.01),16例患者CT检查显示DAI损伤表现,阳性率为34.04%,MRI显示DAI损伤表现的有43例,阳性率为91.49%。结论:CT及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MRI比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是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改变及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病理改变、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尸解病人的病理学改变及6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头CT改变、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尸解组:胼胝体和/或脑干肉眼观挫伤、出血4例,胼胝体和脑干无肉眼观病变1例,5例均有弥漫性脑肿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临床组:GCS评分3~4分病人9例,5~8分37例,9~12分12例,13~14分3例。入院后均予保守治疗,12例高颅压型病人在保守治疗中病情恶化,复查头CT,1例脑肿胀明显,中线结构移位,行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其中死亡28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9例,轻残12例,治愈9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在临床中是一类较常见的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较高,常与其它脑损伤并存,预后较差。其预后主要与病人年龄、GCS评分、入院时是否有瞳孔改变及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永胜 《河北医药》2010,32(2):142-143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治疗6个月后GOS评分为良好23例(17.96%)、中残23例(17.96%)、重残25例(19.53%)、植物生存11例(8.59%)、死亡46例(35.93%)。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死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11名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积极合理的治疗能提高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与弥漫性脑肿胀,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逐渐增加,死亡率极高,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现一些文章将两者混淆一起,为说明两者的关系,综述如下: 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过去只能在尸检时作出病理诊断,由于CT与MRI的应用,使DAI有了临床诊断,1982年Adams等提出DAI病理学名词。他认为脑内各种组织的质量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及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DIA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72h内接受常规CT与MR检查。结果:26例常规CT检查中,18例结果阳性,8例结果阴性;26例MR检查全部阳性。CT及MRI检查表现为脑白质、胼胝体和脑干的单发或多的发混杂密度或信号病灶。18例患者中,CT仅检出病灶58个,26例患者中,MRI共检出病灶136个。结论: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DAI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优于CT,MRI对DAI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9.
弥漫性轴索损伤9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强  刘窗溪  杨华  向欣 《贵州医药》2002,26(3):198-200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A)的受伤机制,临床特点及眼底检查在观察病情变化中的意义。方法:对9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格拉斯哥评分,眼底检查,并分析其受伤机制,治疗结果按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极(GOS)的5级划分进行评定。结果:92例病人中车祸伤占77.2%,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评分8分以下者共88例,占88.0%,4分以下者44例。伤后6个月的GOS为死亡 37例,植物生存21例,严重伤残28例,恢复良好6例,32例病人合并弥漫性脑肿胀(DBS),眼底检查能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对早期发现DBS有重要意义。结论:DAI死亡率和 致率均很高,车祸是其主要致原因,由于脑出现剪力伤,DAI患者易并发DBS;眼底静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对早期发现DBS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方法 对43例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车祸伤是导致DAI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伤后出现原发性昏迷,且持续时间较长,预后不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DAI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出血灶,直径小于2cm;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和/或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结论 临床检查结合CT影像特征能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药实践》2017,(8):595-597
目的:分析研究CT和MRI在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行CT、MRI检查,回顾其诊断的影像学结果,并对检出阳性例次、病灶检出数目以及病灶位置、状态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1例患者经CT、MRI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阳性率分别为60.66%和95.08%,在检出阳性的患者中,病灶检出数目分别为56个和99个,病灶位置位于脑深部区域的比例分别为12.50%、31.31%,非出血灶的检出率分别为17.86%、34.34%,结论:CT、MRI都是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有效方法,但较之CT,MRI因其灵敏度高而更具优势,在病情评估及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30例(15%)、中残30例(15%)、重残38例(19%)、植物生存12例(6%)、死亡90例(45%).结论 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正>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在外力作用下颅脑加速运动过程中造成轴索肿胀、断裂以及并行小血管损伤的严重闭合性颅脑损伤,在临床上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神经影像学检查在DAI的临床诊断和伤情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CT和常规MRI检查对DAI病灶的检  相似文献   

14.
刘兵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104-104
目的探讨CT、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资料完整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20例,分析其CT、MRI表现。结果本组20例患者CT共检出出血性病灶39处,20例MRI共检出出血及非出血病灶64处,且DWI(磁共振弥散)序列全部显示清楚。结论CT扫描对出血性病灶较敏感,MR/对非出血性病灶显示清晰,其中DWI序列是评价弥漫性轴索损伤比较敏感的MRI序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28例DAI,患者均做了MRI检查,其中17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结果 28例中共发现了126个病灶,其中大脑白质及皮髓质交界区103个,胼胝体10个,基底节区7个,脑干3个,小脑3个。89.7%病灶为非出血性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CT上难以发现病灶的小脑、脑干、胼胝体等处,MRI均可清晰显示。结论 MRI为DAI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急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分别使用CT和MRI对患者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本组86例患者分别用CT和MRI检查,发现CT检查共发现141个病灶,其中脑深部病灶所占比例为7.1%,非出血性病灶所占比例为6.4%,MRI检查共发现429个病灶,其中所占比例为20.5%,非出血性病灶所占比例为19.8%。MRI检查在脑深部病灶以及非出血性的病灶的检查效果明显优于CT检查,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急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由于CT检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杨阳  郑成 《黑龙江医药》2007,20(6):637-640
目的:探讨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14例(21.5%)、中残10例(15.4%)、重残7例(10.8%)、植物生存7例(10.8%)、死亡27例(41.5%).结论: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18例(19.6%)、中残和重残36例(39.1%)、植物生存12例(13%)、死亡26例(28.3%)。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残率高。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非手术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急性期后,注意功能锻炼,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桑文才 《淮海医药》2003,21(4):293-294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观察分析经 CT、MRI诊断为 DAI 12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按 GOS评分结果 :治愈 5例 ;中残 3例 ;重残或植物生存1例 ;死亡 3例。结论 原发性脑干损伤是 DAI的一部分 ;伤后意识障碍程度较深、脑 CT无明显改变也不能排除DAI;GCS评分、昏迷时间和瞳孔变化是判定预后的重要指标 ;治疗上高压氧及钙离子拮抗剂应用仍是 DAI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同时注意控制高血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18例DAI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按GOS评分结果良好3例,中残3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33.3%.结论 DAI是颅脑损伤中的严重类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CT/MRI等影像学技术.但DAI的临床表现与体征和影像学资料多不相符.综合治疗措施尤其是高压氧的足量、足疗程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