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琳  杨涛  周玲  郭晓枫  马玉苹  李桂芳 《武警医学》2013,24(10):860-86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意外胆囊癌(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rcinoma, IG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2001-07至2012-04收治的40 5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意外胆囊癌129例并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结果 意外胆囊癌多发于老年和女性患者。大体形态表现为胆囊壁不规则增厚,黏膜粗糙,多伴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及胆囊息肉。好发部位为胆囊体部,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以中度分化及低度分化为主。病程较长,大多处于临床中晚期,多数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重视患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及胆囊息肉等老年女性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检查,对早期诊断及有效预防意外胆囊癌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术前胆囊癌CT影像特征对预测胆囊癌淋巴管浸润(LVI)的价值,构建预测胆囊癌LVI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接受术前增强CT检查的胆囊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病人按6︰4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2例,验证集44例。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LVI阳性组及LVI阴性组。由2位放射科医生评估训练集及验证集的CT影像特征,包括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影像T分期和N分期、有无胆囊结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2组病人中各项CT征象的差异性,并对训练集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决策曲线评价其临床净获益。结果 训练集及验证集中,LVI阳性组的CT影像N分期、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T分期均显著高于LVI阴性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像N分期、T分期、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为LVI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基底浸润范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N分期,再次是T分期。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净获益良好,训练集和验证集中CT影像特征预测LVI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828(95%CI:0.721~0.907)、0.752(95%CI:0.599~0.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AUC的截断值为0.521时,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29和0.892;验证集AUC的截断值为0.432时,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8和0.654。结论 联合T分期、N分期及肿瘤基底浸润范围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胆囊癌LVI。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胆囊切除术中、术后胆囊癌发生的临床特点,探究其误诊原因、预防措施及改善预后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航天总医院及解放军第451医院2002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开腹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后发现的60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发现24例,术后发现36例。Nevin分期:Ⅰ期8例,Ⅱ期14例,Ⅲ期19例,Ⅳ期12例,Ⅴ期7例。其中20例仅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为65.0%、45.0%、20.0%;40例术中快速病理确诊或术后病理回报再次手术行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62.5%、45.7%。结论对存在胆囊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建议患者尽早行胆囊切除术;术前仔细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切除胆囊后术中仔细剖检胆囊;发现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紊乱及邻近区域肿大淋巴结者应高度重视;怀疑胆囊癌时应术中对标本行冰冻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胆囊癌后,应早期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4.
王志聪  饶圣祥 《放射学实践》2019,34(10):1122-1127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患者CT肿瘤体积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5年4月-2016年1月确诊的胃癌患者105例(男69例,女36例,年龄34~84岁,平均60.96±9.95岁)。术前1周内行CT增强扫描,通过人工测量门脉期每一层面的肿瘤面积乘以层厚叠加获得肿瘤体积,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关联性分析,将T分期分为T1-2组和T3-4组,N分期分为N0组和≥N1组后进行U-检验及ROC分析。结果:CT肿瘤体积与术后病理T分期及N分期的相关性分别为r=0.80(P<0.001)和r=0.66(P<0.001),呈显著相关,不同T或N分期的CT肿瘤体积中位数值随着T或N分期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3-4组或≥N1组的CT肿瘤体积分别明显>T1-2组或N0组(P<0.001)。CT肿瘤体积预测T1-2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6(95%CI 0.90~0.99),95%置信区间的相伴概率P<0.001,如果将CT肿瘤体积≤24.5mL作为预测T1-2期的阈值时,其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90.5%,准确度为91.4%。CT肿瘤体积预测N0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 0.76~0.90),95%置信区间的相伴概率P<0.001。如果将CT肿瘤体积≤23.4mL作为预测N0期的阈值时,其敏感度为75.6%,特异度为85.0%,准确度为81.0%。CT肿瘤体积预测T1-2N0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 0.65~0.91),95%置信区间的相伴概率P<0.001。如果将CT肿瘤体积≤10.8mL作为预测T1-2N0期的阈值时,其敏感度为71.9%,特异度为80.0%,准确度为73.8%。结论:CT肿瘤体积与术后病理T、N分期均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选取恰当的阈值,可为胃癌的术前临床分期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鼻咽癌患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浓度。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43例鼻咽癌患者血清IL-10及IL—12浓度,并用22例健康成年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鼻咽癌组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鼻咽癌组IL—1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浓度在晚期T分期组(T3/T4)明显高于早期T分期组(Ⅰ/Ⅱ)W〈0.01)、晚期临床分期组(Ⅲ/Ⅳ)明显高于早期临床分期组(Ⅰ/Ⅱ),但在不同性别、年龄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2在晚期T分期组(T3/T4)N显低于早期T分期组(Ⅰ/Ⅱ)(P〈0.01)、晚期临床分期组(Ⅲ/Ⅳ)明显低于早期临床分期组(Ⅰ/Ⅱ),但在不同性别、年龄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0及IL-12浓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鼻咽癌中高浓度的IL-10可能抑制IL-12的产生,帮助肿瘤细胞免疫逃避,损害机体肿瘤免疫,从而促进肿瘤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胆囊切除术中发现的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的临床诊断及处理并对pT1b期的两种手术方式的生存率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6年3月~2013年4月经胆囊切除术中、术后发现的29例UG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术中发现20例,术后发现9例,6例pT1a期均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中位生存期40(5~60)个月;11例pT1b期中的6例行胆囊癌根治术,中位生存期25(4~36)个月;5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中位生存期18(3~30)个月,两种术式术后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PT2期行胆囊癌根治术,中位生存期20(3~26)个月;3例PT3行胆囊癌根治术,中位生存期9(4~15)个月;1例PT4期行单纯胆总管引流,术后3月死亡.结论胆囊癌的恶性程度较高,手术切除率低,对于UGC病例要根据分期采取适宜的手术方式,对于胆囊癌pT1b期的手术方式选择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认为行胆囊癌根治术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提高胆囊癌的诊断率。方法:对932例胆囊结石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术后37例胆囊癌经病理证实,其癌变率为3.1%。37例胆囊癌均合并有胆囊结石,其发生率为100%。通过对本组病例的临床分析,根据现代诊断方法,应提高胆囊癌的诊断率。结论:胆囊癌与胆囊结石关系密切。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高危人群。特别是6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更应高度警惕,提出预防性胆囊切除术有一定的合理性,胆囊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胆囊癌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蓉 《西南军医》2008,10(5):21-22
目的复习胆囊癌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胆囊癌16例,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16例,男性6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1:1.7,年龄29。90岁,平均56.5岁。术前临床怀疑癌6例(37.5%),术中及术后意外胆囊癌10例(62.5%),均除外胆囊转移癌。合并结石12例(75%),发生转移4例(25%)。病理组织学分型:腺癌8例(50%),粘液腺癌3例(18.75%),肠型腺癌3例(18.75%),乳头状腺癌1倒(6.25%),腺鳞癌1例(6.25%)。结论胆囊癌的病理类型以腺癌多见,浸润性强,预后差。临床上意外胆囊癌占相当比例,手术医师应提高对胆囊癌的警惕性,有条件者应对可疑病变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3.0T MR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对T1期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经鼻咽镜活检病理证实的T1期鼻咽癌患者及14例健康志愿者行3D-ASL序列扫描,测量T1期鼻咽癌组肿瘤及健康对照组鼻咽黏膜的平均、最高及最低血流量(BF),比较两组的BF值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阈值及诊断效能。结果:T1期鼻咽癌组肿瘤的平均、最高及最低BF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鼻咽黏膜[分别为(81.62±47.66)和(28.25±10.41) mL/100g/min、(145.39±106.22)和〖JP2〗(41.10±15.51)mL/100g/min、(62.92±41.13)和(19.01±6.79)mL/100g/min],〖J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均、最高及最低BF值鉴别T1期鼻咽癌组肿瘤与健康对照组鼻咽黏膜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4、0.951及0.918。以BF最高值>63.50mL/100g/min为阈值鉴别T1期鼻咽癌组肿瘤与健康对照组鼻咽黏膜,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2.31%、92.86%,92.31%、92.86%及92.59%。结论:3.0T MR 3D-ASL技术能够反映T1期鼻咽癌与健康对照组鼻咽黏膜的血流灌注差异,有助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对诊断及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9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并以5年随访结果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与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检查结果提示肠外静脉侵犯阳性42例,阴性48例,诊断符合率为75.56%。CT检查结果提示肿瘤沉积阳性39例,阴性51例,诊断符合率为80.00%。病理确诊的肿瘤沉积阳性患者33例,阴性患者57例,病理肿瘤沉积阳性组的肿瘤静脉期不均匀强化、T分期中T3及T4分期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确诊的肠外静脉侵犯阳性患者36例,阴性患者54例,病理肠外静脉侵犯阳性组的肿瘤静脉期不均匀强化、T分期中T3及T4分期、静脉期CT值>64HU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为T3及T4分期、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呈低分化、发生肿瘤沉积、发生肠外静脉侵犯、肿瘤静脉期强化不均匀、静脉期CT值>64 HU是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686、0.728,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02。结论: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对诊断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Ⅱ期宫颈癌术前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回顾分析61例手术治疗的Ⅱ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方法,分为动脉化疗栓塞组(观察组)和静脉化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近期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和骨髓抑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近期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89.29%,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r=0.037,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348±28)ml,低于对照组(450±36)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45.45%)较对照组的低(6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65,P〈0.05)。结论Ⅱ期宫颈癌术前经动脉化疗栓塞能有效控制局部肿瘤,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化疗副反应,是有效的术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道幽门螺杆菌与胆结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8例胆结石患者的胆囊粘膜、胆汁、结石标本(实验组)和20例非结石患者的胆囊粘膜、胆汁标本(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胆汁、结石和胆囊粘膜中的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胆囊粘膜、胆汁、结石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9%、81.2%、60.0%;对照组胆囊粘膜、胆汁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5.0%、52.9%: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胆汁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别为81.2%、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胆结石患者胆道系统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与胆结石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吴立洲  刘汉山  蔡炜 《武警医学》2014,(6):560-561,565
目的探讨放疗剂量对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4例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根据放疗剂量大小分为〈50Gy组(n=20),51~60Gy组(n=24)和〉60Gy组(n=20),观察比较各组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结果经随访〈50Gy组局部控制率68.5%,5年生存率42.1%。51~60Gy组局部控制率达到82.5%,生存率达60.9%。两组对比在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51—60Gy组和〉60Gy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51—60Gy剂量的放疗能保证良好的局部控制率,提高患者总生存率,建议临床在选择放疗剂量时以51—60Gy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新辅助放化疗并全腔镜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70例,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新辅助放化疗并全腔镜手术(CRTS)研究组和单纯全腔镜手术(SA)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采用多西他赛(60 mg/m2,D1)+顺铂(75 mg/m2,D1~D3),化疗2周期,同期行放疗,总剂量40 Gy,新辅助放化疗后3周行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单纯手术治疗,两组手术均采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根治率、淋巴结转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3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R0切除率为97.1%,对照组为82.9%;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1.4%和6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7%和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9%、71.9%和51.5%、37.5%;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并全腔镜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较单纯手术能提高手术根治率,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改善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评价艾迪注射液联合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将我科近几年收治的5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化疗组:联合治疗组采用艾迪注射液联合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化疗组采用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NP方案)。3周期化疗后进行疗效,毒性对比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化疗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46%和42%,疾病进展时间(TTP)分别为6.8月和5.3月.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7月和9.4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2%和3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在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毒性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化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与NP方案相比.疗效相似,但毒性反应低于NP组,患者更易接受,可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放疗前后CT灌注参数的比较,得出一种无创评价肿瘤疗效的可靠方法,为临床正确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的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经过病理证实的20例食管癌放疗患者,于放疗前1周及放疗后1周内行CT灌注,绘制ROI的TDC,并计算BF、BV、MTT、PS数值,随访确定有效组及无效组,分别比较有效组、无效组放疗前、后CT灌注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比较有效组与无效组放疗前CT灌注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食管癌放疗有效组放疗前后BF、BV、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值分别为0.000、0.022、0.005,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食管癌放疗无效组放疗前后BF、BV、MTT、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放疗前BF、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值分别为0.027、0.047,BV、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参数对评价食管癌放疗疗效有一定的价值,对拥有高BF、低MTT数值的患者容易获得更好的放疗疗效,为正确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的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甘氨双唑钠(CMNa)对局部复发鼻咽癌再程放疗的增敏作用以及不良反应。方法2006年4月至2007年6月,将60例病理确诊的鼻咽癌首程治疗完全缓解(CR)后局部(鼻咽)复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6MVX线体外放射治疗,放疗剂量:64~66GY/6.4~7.0周,每周照射5天,每天1次,10GY/周,设野根据患者临床和CT/MRI扫描所示病变范围,采用低熔点铅挡块不规则野,采用小野、多野等技术。试验组:将注射用甘氨双唑钠800mg/m2,用100ml生理盐水稀释溶解,30min内完成静脉滴注后于1~3小时内行常规放疗(方案同对照组),每周3次(周一、三、五),从放疗开始连续用药至放疗结束,约7周,共21次。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60例均可评价。鼻咽复发灶CR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6.7%(26/30)、63.3%(19/30),P〈0.05;1年生存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3%(25/30)、56.7%(17/30),P〈0.05;1年无瘤生存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0.0%(24/30)、53.3%(16/30),P〈0.05;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粘膜、皮肤反应,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甘氨双唑钠可以增加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放疗敏感性,可以提高复发鼻咽癌近期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能否提高长期生存率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8.
徐鑫  黎春雷  李红洲  孙杰  邓又斌   《放射学实践》2010,25(5):563-565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技术评价肝硬化患者右室纵向收缩功能。方法:选取34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切面记录右室舒张末期横径,右房收缩期横径。记录心尖四腔切面的三个完整心动周期的高帧频二维图像,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测量右室游离壁三个节段收缩期的峰值应变(ε),应变率(SRs)及速度(Vs)。测量右室游离壁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和速度(Ve),右房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a)和速度(Va)。结果:肝硬化组右房收缩期横径较对照组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右室游离壁三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及右房收缩期峰值应变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肝硬化组右室基底段及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较对照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右室心尖段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及右房收缩期峰值速度较对照组减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二维应变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右心功能,提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肝硬化性心肌病以改善肝硬化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