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又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或嗜伊红淋巴肉芽肿,于1937年首先由我国学者金显宅首先报道,1948年日本学者Kimura (木村)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故此病又称木村病(Kimura Disease, KD).此病全球至今报道约300例,本文报道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木村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又称嗜伊红淋巴肉芽肿 ,其发病原因不明 ,发生于皮下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病。本病临床上不常见。我们曾遇到 1例 ,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  患者 ,男 ,2 9岁 ,主因左腮腺区、右颌下区无痛性肿物 13年而就诊。患者于 1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耳前及右颌下区各长一花生米大小肿物 ,活动 ,无疼痛及其它不适 ,当时未曾诊治 ,以后肿物缓慢生长 ,有时大 ,有时缩小 ,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劳动。近年来 ,肿物生长较快 ,尤以左耳前区为著 ,伴局部皮肤及全身瘙痒。查体 :T37℃ ,P80次 / min,BP12 0 / 75 mm Hg(16 /10 k Pa)…  相似文献   

3.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4.
我科于1993年开展了活血化瘀药与能量合剂、脑细胞活化剂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经过多年近千例病人的临床研究,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临床确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328例中,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随机分为活血化瘀组(治疗组)和能量合剂与脑细胞活化剂组(对照组)。治疗组168例,其中男92例,女76例,年龄分布为38~80岁,平均62.32岁,均为急性期病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79例,丘脑20例,颞叶23例,顶叶22例,枕叶8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6例发生于淋巴结和皮下组织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并对其名称沿革、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二例报告居发明,闵碧荷,孟沛霖1临床资料例1,男性,18岁。因肘部、颈部等处无痛性肿块伴局部瘙痒3年,肿块明显增大2个月,于1981年8月11日入院。肿块时大时小,无发热、消瘦、乏力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双肘、颈部、耳前、耳后、...  相似文献   

7.
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eosinophiliclymphoidgrannuloma ,ELG)又称金氏病或木村病 (Kimura’sdisease ,KD) ,是发生于皮下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病变 ,较少见。该病为慢性发展的良性疾病 ,主要发生在头颈部。我院 1981年 5月— 1996年 11月共收治作放疗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 8例 ,本文旨在评价放射治疗在该病治疗中的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例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 ,其中男 7例 ,女 1例。年龄 15~ 4 0岁 ,平均 2 4 .3岁 ,中位年龄 2 3岁。病程 2个月~ 10年 ,平均 3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局部搔痒、轻微疼痛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3a来我科收治的4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随访。结果:本组4例诊断明确,经不同方法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良性病变,临床治疗效果好,但易复发。对于多发和病程长者,宜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例杜丽娟,郭建国(包头医学院一附院口腔科,包头医学院一附院病理解剖教研室,包头014010)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发生于皮下组织。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学术界因认识不同,名称也各异,日本称“木村病”,欧美国家多称之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3年来笔者所在科收治的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 随访3~42个月,6例患者放射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1例于放射治疗后3个月肿块消退.结论 放射治疗是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之一,推荐放疗剂量为26~30 Gy/3~4周.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男,19岁。因左下颌角肿物10年、左耳屏前肿物3年入院。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下颌角一花生米大小肿物,偶有疼痛感、肿胀感,并渐增大如鸭蛋大小。近3年来左耳屏前也出现一花生大小肿物,肿物生长较快,现如鸡蛋大小。体  相似文献   

12.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24例,多发17例,单发7例。腮腺区13例,颈部6例,颌下区5例,其中侵犯全身的3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5例,皮肤症状13例,局部肿块8例。有全身症状、不规则发热、盗汗2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2例,嗜酸性粒细胞(EC)增高16例,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CC)增高23例。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2例,淋巴结核3例,腮腺瘤2例,恶性肿瘤1例。手术+放疗7例,治愈5例,复发1例,失访1例;化疗3例均复发后失访;口服强的松肿块消失后行放疗4例均治愈;单纯放疗10例,其中治愈7例,复发1例,失访2例。根据病程较长、壮年男性好发,局部皮肤瘙痒、溃疡,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下肿块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EC明显增高可确诊。临床表现不典型时,须进一步行ECC检查。治疗以放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放射治疗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纯放疗,总剂量DT20~50Gy,分次剂量DT1.5~2.5Gy。结果:6例于治疗结束前肿瘤完全消失,1例于治疗后1年完全消失,随访3~9年,均无瘤生存。结论:单纯放疗是治愈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和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艳秋  李巍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16-1318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以无痛性皮下肿块为首诊症状,均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例伴皮肤瘙痒,均行肿块切除病理确诊。结论正确和全面认识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依据活检确诊,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低剂量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免疫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18.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较少见且原因未明的良性病变,我科治疗3例报告如下。[例1]男,50岁。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廓痒、肿胀,搔抓容易出血,经治疗症状好转。近4年来右耳廓又出现痒、肿胀并出现多个黄豆大小肿物。搔抓容易出血、量少。送到本院就诊。经取活俭,病理报告嗜酸性细胞肉芽肿收入院治疗。检查:右耳廓红肿,耳轮脚、耳轮、三角窝、对耳轮、耳屏、耳垂等处可见多个黄豆大小结节,耳后可见一个约1.0cm×1.5cm结节,质较软,无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于1993年7月7目及匕日两次行YAG激光切除给节。术后给予地塞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 3a来我科收治的 4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随访。结果 :本组 4例诊断明确 ,经不同方法治疗 ,效果良好。结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良性病变 ,临床治疗效果好 ,但易复发。对于多发和病程长者 ,宜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