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剂配伍研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方剂配伍理论的渊源 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早期方书,不难发现当时的医生已能很好地组织方剂。如《五十二病方》记载治疗疽病的两张处方,一方由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酒等8味药物组成;另一方是在前方基础上加甘草而成,可见其处方基本固定,反映出较高的组方配伍水平。同时在方剂的使用上,还说明不同疽病须调整处方中某味药物的用量,“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充分反映了早期辨证论治、随证加减配伍的思想。 君臣佐使配伍、五味配伍是中医重要的组方原则,这在先秦诸子文献中有迹可寻。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2.
试述《五十二病方》中黄芪、白蔹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了《五十二病方》中黄芪、白蔹的运用情况。书中运用白蔹的有4条,黄芪的有3条,都集中在疽病的治疗中,并且两药多配合应用,说明了早在秦汉之际,两药主要是用于外科治疗痈疡内治三大法中托法、补法的雏型阶段。对疽病的急重症,多取白蔹重用。黄芪与白蔹还多与温热之药配合应用,从现在来看:一是反佐;二是温通气血。从药物组成上来推测:疽病系指阴证,嗌疽、血疽为阳证。两药通过配伍,既可用于阳证,也可用于阴证。书中对药物的主治、配伍运用虽有一定的实践认识,但无文字叙述,为以后中医药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徐爱华 《中医研究》2008,21(7):59-61
本文归纳了《五十二病方》中黄芪、白蔹的运用情况。书中运用白蔹有4条,黄芪有3条,都集中在疽病的治疗中,并且两药多配合应用,提示早在秦汉之际,两药主要是用于外科化脓性疾病。黄芪的运用还体现了中医外科治疗痈疡内治三大法中托法、补法的雏型阶段。对疽病的急重症,多取白蔹重用。黄芪与白蔹还多与温热之药配合应用,从现在来看:一是反佐,二是温通气血。从药物组成上来推测:疽病系指阴证,嗌疽、血疽为阳证。两药通过配伍,既可用于阳证,也可用于阴证。书中对药物的主治、配伍运用虽有一定的实践认识,但无文字叙述,其为以后中医药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五苓散[1 ] 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千百年来历经数十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及笔者多年来临床体会 ,此方确是临床中行之有效的精方之一。现将五苓散的临床应用探讨如下 ,希望有所裨益。1 五苓散的组成及方义原方组成 :猪苓 (去皮 ) 9g、泽泻 1 5g、茯苓 9g、白术 9g、桂枝 (去皮 ) 6g。用法 :捣为散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饮暖水 ,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做散剂每服 3~ 6g或做汤剂每日 1剂。方解 :《伤寒论》原用治太阳表证未解 ,内传太阳之腑 ,以致膀胱气化不利 ,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本方重用泽泻为君 ,取其甘淡性…  相似文献   

5.
<正> 乙、固体(半固体)药剂(一)内服固体药剂固体药剂供作内服者如:内服散剂(包括面囊剂)、丸剂、煎膏剂(浸膏剂)、茶剂、曲制药剂、锭剂、饼状药剂等等,其中尤以散剂、丸剂、煎膏剂应用最广。1.内服散剂(包括面囊剂)散剂为药物应用中最古剂型之一,古制将药物咬咀(以口咬碎)用以疗病,即为散剂的起源。素问病能论载有:“以泽泻、术各十分,糜衔五分,应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即为散剂的用。古代著名方剂著作中如伤寒论方、肘后方、千金方等均有多种散剂的记载。由于散剂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首次提出气血水三分论治的辨治方法。本文从气血水三分论治出发探讨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路径,认为气分、血分、水分为心衰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病理阶段,其中气虚阳微为心衰的发病之本,血瘀水停为发病之标。在治疗上,气分证当益气强心、温阳化气,常用方药有参附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血分证当以活血化瘀为主,方药多为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瓜蒌薤白桂枝汤之属;水分证则治以利水渗湿、化痰逐饮,常用方药有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通过气血水三分论治心力衰竭,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阴疽病名最早载于南北朝伤科医书《刘涓子鬼遗方》:"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不治,三岁死",意指发于大腿部的皮肤疮疡性疾病,属于中医外科疽病范畴。随着中医外科的发展,阴疽的概念被分为2类,一类是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如阴性的流注、脱疽、贴骨疽、痰  相似文献   

8.
正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由黄芪三两、白芍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组成,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为纯阳之品,补在表之卫气;生姜辛温,疏散风邪,倍用助桂枝之力;取芍药和营以"除血痹"(《本经》);生姜、大枣  相似文献   

9.
脱疽治验     
“脱疽”一病,《灵枢·痈疽》已有记载谓:“发于足指(趾)名曰脱痈(疽),其状色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脱疽之病较为凶险,如贻误病机或治不得法,多以截肢为其归宿。本人曾治愈一危重之“脱疽”患者,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凡药物味数少,药物剂量轻的方剂,即为轻量方剂,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医治病的巧处就在分量上,用量的大小要因人因病而定,以适合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为宜。古代名医处方用药,都是以药味精专、用量精当为度,如仲景除了鳖甲煎丸、薯蓣丸和升麻鳖甲汤等少数几个方子以外,处方很少超过十味以上,而且有不少方剂是做成散剂服,每日用量者很轻,如五苓散,用法是“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方寸匕的草木药末约重1g,日三服也只有3g左右,就可以治疗“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膀  相似文献   

11.
醋,古代又称:醯,酢(酒),醇酢,苦酒,在中医医疗、中药炮制方面,有悠久的运用历史。《五十二病方》中,有“睢(疽)始起,取商牢(商陆)渍醯中,以熨其种(肿)处”的记载,张仲景有“苦酒汤”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等运用醋的方剂。至于本草学专著中,首先收录醋的书,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名医别录》,本文试从醋来分析药味学说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太阴篇虚寒证太阴病的下利,大多不渴,不欲饮。仅以口不渴,不欲饮,做为脾胃虚寒的下利,也不足为凭。如葛根汤证的下利,病机在表,里热不甚的不渴。和太阴病下利日久,津液耗伤,也会出现口渴。必须兼有太阴之腹满不痛,呕吐不食,脉弱等互参。误下变证桂枝加芍药汤: 太阳病误下,不见结胸,气痞等变证。由于患者平素脾阳不振,又损中阳。出现中焦虚寒之腹满时痛,故用桂枝以鼓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倍芍药滋脾阴而除满痛。桂枝加大黄汤: 肤满大实痛,兼有大便秘结,有实可攻的症状。用桂枝领出陷入的阳邪,加大黄微导其滞。  相似文献   

13.
五苓散证以津液不足或津液积聚为标,津液敷布失调为本,津液失调为病可表现为多种病证。五苓散以泽泻、猪苓、茯苓通利三焦水道为主,甘淡利水药味多而分量重,重在交通上下。五苓散原方服法是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用以治疗急性津液失调,小其制并以米汤调服则避免水逆之吐,继之多饮暖水,增加津液为作汗之源。霍乱吐利,口渴欲饮,仲景用五苓散,《金匮要略》三焦蓄水证,仲景用五苓散,也用五苓散加茵陈蒿,都是抓住了五苓散证津液输布失调的病机和口渴、小便不利症状的共同性,给后世对五苓散应用的发挥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五苓散方出《伤寒杂病论》,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及桂枝组合成方。该方药少而配伍精当,立方寓意深刻。原方为散剂,近世皆用煎剂,笔者经临证实践,对其运用略有认识,今录验案八例予以介绍。用量与服法:茯苓50克,猪苓、泽泻各10克,白术15克,桂枝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温服。一、蓄水证毛××女 75岁。昨感风寒,患者曾服生姜煎剂,药后汗出而病不解,今来门诊。自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欲饮,下腹不适,小便不利。体温38.6℃,脉浮数,苔薄白,诊为“蓄水证”,方投五苓散治之。患者服药2剂而愈。按:外感风寒,以辛  相似文献   

15.
段艳  张万明 《国医论坛》1997,12(3):44-44
黄芪,《神农本草经》名为戴椹,列为上品,《名医别录》称戴椹,至《本草纲目》始称黄芪。本品味甘,性微温,入脾肺二经,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炙用补气升阳。临床用于自汗、盗汗、水肿、痈疽、内伤劳倦、脾虚泄泻及中气下陷、内脏脱垂诸证。张元素《珍珠囊》及汪昂《本草备要》均称其为“疮家圣药”。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肉疽倍黄芪”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痈疽,久败疮。”《刘涓子鬼遗方》中用黄芪治痈疽的处方竟有39首之多,如书中内补黄芪汤,配伍人参、当归、远志、五味子等治痈疽溃脓多,里有虚热。此后历代…  相似文献   

16.
五苓散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 ,本人对五苓散证的定位及其功用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伤寒论》中五苓散证并非都是蓄水证 ,缺水证占大部分 ;五苓散蓄水证的蓄水部位应在胃而不是在膀胱。下面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阐述如下。《伤寒论》首次出现五苓散在第 71条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合则愈。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习惯认为 ,此条五苓散证病机为 :表证未解 ,同时邪气入里 ,邪与水结在下焦成蓄水证。如此解释不免让人产生如下几个疑点 :(1)如为蓄水…  相似文献   

17.
正五苓散为张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方。笔者在现代医学辨病基础上结合六经辨治,将其用于皮肤病治疗,效如桴鼓。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1五苓散方证指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五苓散方证条文有多条,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是提示运用五苓散的关键。皮肤病中的皮损所表现出的水肿、渗出或顽固性结节倾向,口渴而不多饮,舌淡、苔白滑或淡胖有齿痕为客观依据;从病机而言,即蓄水  相似文献   

18.
正交试验优选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水提取工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优选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提取工艺.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黄芪甲苷、芍药苷.以黄芪甲苷、芍药苷和干浸膏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优选得到的工艺为药材加10倍水量浸泡0.5h、煎煮3次、每次煎煮1.5h.结论:最佳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作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白蔹商品药材来源进行本草考证。方法:从我国唐代以前及唐代以后所使用的白蔹及《图经本草》的记载进行考证。结果;葡萄科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的根为我国唐代以前所使用的白蔹,自唐以后,主要以葡萄科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块根作白蔹入药;《图经本草》记载的赤蔹其原植物和葡萄科三裂叶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相符。本草中所记载的黑蔹的原植物为葡萄科白蔹Ampelopsisjaponica(Thunb,)Makino.土白蔹为葫芦科马(瓜交)儿Melothria indica Lour.及茅瓜Melothria heterophylla(Lour.)Cogn.的块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黄芪建中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及响应面分析法,以芍药苷提取量和干膏得率为指标,考察中加水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等因素对黄芪建中颗粒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h,芍药苷转移率达87.4%.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简单、经济、实用,适合于黄芪建中颗粒有效成分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