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胎蛋白糖链异质体检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单肽链糖蛋白,其糖链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N-乙酰葡萄糖和唾液酸以寡聚糖形式组成。近来人们利用不同组织来源的AFP糖链结构的差异,应用植物凝集素分离AFP 异质体,对肝癌进行鉴别诊断和早期诊断。我所曾建立简便,高度敏感的亲和交叉免疫电泳放射自显影法检测AFP 糖链异质体。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亲和吸附法在甲胎蛋白异质体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已被广泛应用于肝癌的诊断。人们在发现了AFP存在糖链有差别的异质体后,就利用它们与不同植物凝集素的亲和性进行分类,例如,岩藻糖苷化的AFP亲和豌豆凝集素(LCA)称LCA—AFP—V,氨基葡萄糖化的亲和刀豆素A(ConA)称ConA—AFP—V。许多报道表明测定AFP的某些糖链异质体可明显提高肝癌实验室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只有少数临床实验室能够测定AFP异质体,  相似文献   

3.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由肝细胞恶变后产生的甲胎蛋白所含的糖链是含有较多岩藻糖残基,故也称岩藻糖化 AFP(FucAFP)。也就是所谓“甲胎蛋白异质体”。不同的异质体的差别在于所含糖链的不同,因而这些异质体与小扁豆凝集素(LCA)的亲和力也不同。与 LCA 亲和力强者称为 LCA 结合型 AFP(LCA-R),反之称为 LCA 非结合型 AFP(LCA-N)。LCA 结合型 AFP 总量是更具有特异性的肝癌标记物。亲和酶联免疫电泳分析法检测 AFP 异质体,具有灵敏度高,快速简便,试剂有效期长,电泳后直接染色显峰,无需特殊设备等优点,适合基层县医院检验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来源于胎儿卵黄囊及肝脏,出生后降低,而终生维持在低水平,当血清中含量升高至高浓度时,常为原发性肝癌(PHC)的标志物.而AFP异质体是根据AFP不同糖链与植物凝集素的亲和性不同将AFP分成不同的类型,使诊断更为特异.现对49例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进行了扁豆凝集素亲和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检测,以观察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鲁姣英 《江西医学检验》2004,22(3):267-267,275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来源于胎儿卵黄囊及肝脏,出生后降低,而终生维持在低水平。当血清中含量升高至高浓度时.常为原发性肝癌(PHC)的标志物。而AFP异质体是根据AFP不同糖链与植物凝集素的亲和性不同将AFP分成不同的类型,使诊断更为特异。现对49例慢陛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进行了扁豆凝集素亲和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检测,以观察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产生于来自中胚叶起源的细胞(Mesoderm-derived cells),因此,人体内有多个器官和组织可以分泌AFP,如:肝、肾、睾丸等.AFP是一种单链糖蛋白,自它被发现以来,一直被当作是肝癌的一种特异的标志物.1970年,Purves对肝癌病人血清作凝胶电泳时发现AFP有不同的迁移率,此后人们对AFP的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且发现AFP分子与外源凝集素的亲和力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发生在AFP的单糖链上[1],因此把氨基酸序列相同而糖链不同的AFP叫做AFP异质体.Taketa等将血清AFP与各种凝聚素结合后进行电泳、分离、比较,并研究它们与肝脏疾病及肝外疾病的关系,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血清中AFP与小扁豆素(Lens culinaris agglutiin,LCA)结合后电泳被分成三带,依次命名为AFP-L1、AFP-L2、AFP-L3,对比分析显示HCC患者AFP-L3比率比其它良性肝病患者明显升高[2].后来习惯性的把与小扁豆素结合的AFP-L3称为AFP异质体,它是新一代的肿瘤标志物[3],一种恶性标志物,通常临床上所指的AFP异质体主要就是指AFP-L3,近年来学者们就AFP异质体在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本文就AFP-L3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甲胎蛋白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胚胎性肿瘤相关蛋白。近年来根据植物凝集素与AFP糖链亲和力不同分离出不同的AFP异质体,作为肝癌标志物。检测APF对肝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在哺乳动物胚胎期由肝脏实质细胞和卵黄囊细胞合成,来源于内胚层的胃肠道粘膜细胞也可少量合成。在正常情况下,AFP主要存在于胎儿循环中,随着胎儿发育成熟,AFP合成逐渐减少。出生时脐血中AFP浓度可达10~100mg/L,出生后一年降至正常成人水平。但若新生儿AFP明显升高提示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或有能分泌AFP的胚胎性恶性肿瘤。早在上世纪中期,就有学者发现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淀粉凝胶电泳时常出现不同的迁移率,而新生儿,胎儿的AFP电泳迁移率相同。当时认为是AFP所含的唾液酸含量不同所致,并提出AFP异质体的概念。AFP异质体形成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其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增生的肝细胞及肝癌细胞于G1期和S期合成AFP并将其分布于核周,内质网腔及高尔基体分泌小囊中,位于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体中的AFP在糖基化转移酶参与下受到不同的糖基化修饰后分泌到循环中。由于糖基化的不同,导致了AFP异质性的差异。另一可能的原因是糖基化转移酶异常造成糖基化后AFP构象的改变。AFP的糖链结构能与多种凝集素相作用,与不同凝集素结合的AFP分子结构蛋白部分基本相同,但糖链部分有所不同。不同的糖链...  相似文献   

9.
AFP的糖链分析在肝癌诊断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绪言Abelev 等于1963年发现在胎儿肝脏、卵黄囊及其他组织细胞中产生一种与白蛋白类似的血清蛋白,及甲脂蛋白(AFP)。但它跟白蛋白不同,每一蛋白分子有两根复合糖链。它在成人血中极微量存在,但在肝细胞癌、卵黄囊瘤及其他恶性肿瘤中增高明显,是具有代表性的癌坯蛋白。迄今为止,主要是通过放射免疫测定(RIA),利用抗AFP 蛋白抗体来测定AFP 的蛋白部分,所以关于糖链部分是否具备癌胚性特征尚不清楚。Smith 等(1973)利用糖链与植物凝集素的结合能力进行了AFP 区分试验,Bφg·Hansen 等(1975)创建了AFP 的植物凝集素亲和电泳区分法,后来也进行了临床研究,开  相似文献   

10.
王华梁 《检验医学》2001,16(2):116-118
甲胎 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是一种糖蛋白,在哺乳动物胚胎期由肝脏实质细胞和卵黄 囊细胞合成,来源于内胚层的胃肠道粘膜细胞也可少量合成。正常情况下,AFP主要存在于 胎儿循环中,随着胎儿发育成熟,AFP合成逐渐减少。出生时脐血中AFP浓度可达10~100 mg/L,出生后一年降至正常成人水平。如果新生儿AFP明显升高提示新生儿肝炎、 先天性胆道闭 锁或有能分泌AFP的胚胎性恶性肿瘤[1]。   早在1970年,就有学者发现肝细胞癌 患者血清AFP淀粉凝胶电泳时常出现不同的迁移率,而新生儿、胎儿的AFP电泳迁移率相同。 当时认为系AFP所含的唾液酸含量不同所致,并提出AFP异质体(AFP Variants)的概念。随后 的研究表明,AFP的糖链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而所谓的异质性主要是因为AFP所含碳水 化合物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1.
凝集素亲和电泳-免疫印迹法检测甲胎蛋白变异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胎蛋白(AFP)是一个公认的肝细胞癌(HCC)标记物.然而,部分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良性肝病亦可合成少量AFP.由于糖基化过程的差异,不同疾病状况下肝细胞分泌的AFP 在糖链结构上并不相同.为了鉴别AFP是产生于恶性肝癌细胞还是良性肝病细胞,人们已建立多种 AFP糖链变异体测定方法.新近的报告表明, AFP糖链变异体测定还有助于HCC复发转移的监测和预后的判断[1,2].我们在已建立的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自显影法[3]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操作更简便、敏感度更高的凝集素亲和电泳-免疫印迹法,并初步用于良恶性肝病的AFP糖链变异体检测.  相似文献   

12.
正凝集素是1类具有特异性糖基结合性糖蛋白。凝集素通常带有糖识别区域(CRD)[1],该区域氨基酸序列特性及其三维结构决定该凝集素糖结合活性[2],不同种类凝集素对不同类型糖基化修饰有识别偏好性。1凝集素分类及生物活性1888年首次从蓖麻子中发现凝集素,目前已有几百种凝集素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鉴定分离。1.1植物凝集素植物凝集素种类繁多。根据凝集素受体蛋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改进了用亲和交叉免疫电泳(方法见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86;3∶154,下称崔福贞法)检测甲胎蛋白糖链异质体的若干操作步骤,建立了快速、经济的检测AFP 糖链质体的亲和交叉免疫电泳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肝癌组织和肝癌旁组织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力及其N-连接型糖链结构的变化.方法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肝癌组织和肝癌旁组织中的γ GT活力,并用固相凝集素亲和层析测定γ-GT的糖链与刀豆球蛋白(ConA)和曼陀罗凝集素(DSA)结合百分比,以研究肝癌γ-GT糖链结构的变化.结果肝癌组织中γGT活力均较肝癌旁组织明显增高.两者相比,肝癌组织中γ GT与ConA柱不结合的组分明显升高,弱结合和强结合的组分显著降低;在DSA柱上则相反,不结合的γ-GT组分显著降低,弱结合和强结合的γ-GT组分显著升高.结论肝组织癌变后,其γ-GT活力明显增高,而且伴随着γ-GT糖链结构的明显变化二天线糖链结构明显减少,三、四天线糖链结构明显增高.提示带多天线糖链结构的γ-GT可能是一种肝癌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丁世雄 《江西医学检验》2006,24(3):247-248,220
甲胎蛋白(alpha-letoprotein,AFP)产生于来自中胚叶起源的细胞(Mesoderm-derivedcells)。因此,人体内有多个器官和组织可以分泌AFP,如:肝、肾、睾丸等。AFP是一种单链糖蛋白。自它被发现以来,一直被当作是肝癌的一种特异的标志物。1970年,Vurves对肝癌病人血清作凝胶电泳时发现AFP有不同的迁移率.此后人们对AFP的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且发现AFP分子与外源凝集素的亲和力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发生在AFP的单糖链上.因此把氨基酸序列相同而糖链不同的AFP叫做AFP异质体。  相似文献   

16.
胆管癌胆管胆汁中糖蛋白糖链结构变化及其酶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胆管癌胆汁中糖蛋白糖链结构的变化及其酶学机制,探讨胆汁中糖蛋白成份厦其糖链结构的改变在良恶性胆道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各种生化技术将一组恶性胆道病变(胆管癌27例、胆囊癌9例、壶腹癌5例)和20例良性胆道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病人胆管胆汁中的蛋白分离出来,进行糖蛋白定性。采用制备好的HRP标记凝集素探针(DSA-HRP、WGAHRP、LCA-HRP、ConA-HRP)分别对良恶性胆管胆汁中的糖蛋白的糖链结构进行检测和分析。将已分离、纯化和鉴定好的GnT-Ⅲ、Ⅳ、Ⅴ的最适受体底物与上述胆管癌、胆囊癌组织及良性胆管组织的酶液进行反应,再以HPLC测定组织中(GnT-Ⅲ、Ⅳ、Ⅴ的活力。结果:良恶性胆道病变的胆汁中糖蛋白的糖链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胆管癌胆汁中糖蛋白的糖链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天线数和核心岩藻糖的明显增多,还可能伴有平分型GlcNAc的增多。GnT-Ⅴ、Ⅳ、Ⅲ的活力在胆管癌和胆囊癌癌组织中明显高于良性对照组,尤以GnT-Ⅴ、Ⅲ活力增高更明显。结论:胆管癌胆汁中的糖蛋白厦其糖链结构的变化可能对胆管癌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胆管癌组织中糖基转移酶活力的改变是胆汁中糖蛋白糖链结构变化的酶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肿瘤标记物,如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糖蛋白抗原153(CA153)等,已广泛用于肿瘤诊断,是检测肿瘤复发、转移和评价疗效的重要手段.有研究显示肿瘤标记物也可高度表达在糖尿病肾病末期[1],但是对未到达糖尿病肾病末期的2 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很少.作者对12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1):1629-1631
原发性肝癌(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是因肝内胆管细胞或肝细胞变异或受到致病菌侵袭导致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甲胎蛋白(AFP)异质体 AFP-L3 是《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 年版)》推荐的PLC诊断指标,它具有灵敏度高和特异度高等特点[1].作为肝癌细胞特异性生成的AFP亚型,它与癌细胞增殖程度密切相关,并在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起重要作用[2-3].鉴于AFP 异质体在肝脏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对AFP异质体的检测方法及其与肝脏疾病诊断、预后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侯振江  王秀文 《临床荟萃》1996,11(23):1060-1061
1 甲胎蛋白及其异质体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脏和卵黄囊制造,消化道和肾脏也产生少量,妊娠中期产量达高峰,每天30mg,成人血清中含量甚微(<25μg/L)。临床资料表明,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有确诊,疗效判断,估计预后,预报复发的意义,但其对诊断PHC的阳性率仅70%左右。近年来通过合理制定AFP的诊断标准,重视对低浓度AFP的随访及对AFP异质体和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使AFP的诊断价值有了提高。用AFP单克隆抗体酶免疫法快速检测AFP,其灵敏度与RIA相似,但不需特殊设备,1小时可得结果,适用于普查及临床快速诊断。用酶标醋纤膜对流参比电泳测血清AFP,PHC的阳性率为75.8%,与RIA的符合率为94.0%,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经济实用等优点,尤其适于普查。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表明小檗碱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小檗碱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尤其是肝脏脂诱性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目的:观察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模型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及其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饮食及结合小剂量链脲菌素的方法建立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中国地鼠模型。建模后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胰岛素抵抗组给予高脂饮食,2型糖尿病组给予高脂饮食+小剂量链脲菌素,2型糖尿病小檗碱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小剂量链脲菌素+小檗碱,治疗9周。结果与结论: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组地鼠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α,β/d,酰基辅酶A氧化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和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的表达降低(P<0.05),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脂蛋白脂酶,脂肪酸转运者(FAT/CD36)和脂肪酸结合蛋白(ap2)的表达增加(P<0.05)。结果证实,小檗碱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并逆转了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的受体及其靶基因表达的改变,小檗碱治疗2型糖尿病地鼠脂诱性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与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的受体及其靶基因表达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