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通常认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应卧床休息,却忽视了康复锻炼,致使某些患者造成不该遗留的功能缺失,有的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足下垂或内翻、血栓性静脉炎等后遗症和并发症,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康复。我院自2002年6月至今,对4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在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为我院住院病人,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而确诊。48例中,26例(54.2%)脑出血偏瘫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36~69岁,平均53.6岁;22…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45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多种康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肌肉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多种康复技术互相配合疗效好,并发症少,可缩短疗程,且功能障碍与日常生活能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26例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在内的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23例完全恢复自理,占18.3%;50例借助工具行走,占39.7%;26例搀扶行走,占20.6%;15例肌力得到改善,占11.9%;12例效果不明显占9.5%。结论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康复的护理,能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对于患者重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7.
周丽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8):92-93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骤,恢复较慢且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肢体功能障碍者占致残率的65%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早期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1]。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2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予早期康复训练,两组于治疗前后各行1次Fugl—Meyer、ADL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ugl—Meyer和ADL评定均有一定改善,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卢文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230-232
目的 分析康复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7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参照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有利于控制和降低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实行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少,且患者满意度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实行预见性护理,降低了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病机制和防治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55例,发生率为61.11%。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48例,占87.27%;缺血性脑血管病7例,占12.73%。经综合治疗后,好转53例,好转率为96.36%。结论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类型有关,出血性脑血管病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受损后对心脏神经支配紊乱、神经和体液调节障碍、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应注意加强对急性脑血管病尤其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功能监护,积极防治脑心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林少虹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6):93-9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期脑血管病人的临床特点,总结出对重症脑血管病人的护理方法,有利于为患者作出更准确、更有效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认真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其家属的配合工作,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加强无菌操作,预防发生护理并发症。结果102例患者中,11例患者由于出血量过大而死亡,91例顺利进入恢复期,各种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准确及时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使其顺利进入恢复期,对提高重症脑血管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是指突然发生, 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 持续时间超过24 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运动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其中脑卒中患者在康复阶段需要进行下肢功能的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最终保证患者能够独立行走。由于治疗师的数量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机器人在90年代被应用于康复领域, 以减少治疗师的体力劳动和保证治疗效果的稳定。下肢机器人作为新型医疗器具在多种联合治疗方案中取得一定成果。本文研究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时的治疗效果, 以向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以及治疗整体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管病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脑心综合征(CCS)的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86例ACVD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CVD病人心电图改变为48.1%~81.5%,出血性卒中、近中线结构的损害病人并发CCS发生率更高。结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受损导致对心脏神经支配紊乱,神经、体液调节障碍,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应加强对ACVD病人心脏监护,积极诊治CC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评价。方法42例临床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A、B、C组)和对照组(D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在入院12h内,48h,5d开始给予尼莫地平针(约为15μg·kg^-1·h^-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每日1次,共15d。每组抽取6例分别用酶联免疫(ELISA)法监测入院时、48h、5d、7d、10d的NSE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8h内静滴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病NSE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有较好临床疗效,早期(48h内)静滴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用Bmnnstmm分期、Fugl—Meyer(FMA)积分法及FCA综合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治疗1、3个月时下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FMA积分、FCA行走功能评分均较综合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疗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50例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MRI和MRA检测、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并通过问卷形式了解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动脉狭窄栓出率为74.00%.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41.4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1.71%,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46.85%.轻度狭窄占26.13%,中度狭窄43.24%,重度狭窄30.63%.(2)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LDL2C等为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HDL2C为保护因子.(3)根据MRI和MR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随着狭窄程度逐渐变严重,CRP及IL-6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较高,可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等预防急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