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芳 《北方药学》2011,8(7):113-114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 thombosis,DVT)作为骨科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由于DVT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100例产妇,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两组。参考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参考组基础上实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参考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4%;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92%,参考组满意率为76%;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分娩后,采取积极护理措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有效降低发生率,确保产妇健康恢复,临床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育观念也在改变,因此,家庭对产妇的护理十分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护理知识,产妇产后活动过少,使得过去极为少见的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日渐增多。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该类患者16例。现就其整体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7~2010年共5例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及精心护理,并总结其预防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经治疗与护理,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产后管理,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DVT)指在深静脉内血液非正常地凝结,为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骨科手术后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对骨科术后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非常重要。我科对骨科术后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降低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例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分析两组治疗及护理效果,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及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恢复良好,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的96例产妇分到观察组(n=48例)和对照组(n=48例),观察组产妇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产妇予以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产妇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2.08%(1/48)、8.33%(4/48),经χ2检验,P <0.05。结论在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患者只进行传统的护理措施,对比其预防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栓预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于骨折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挑选我院骨科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接收的100例手术患者,分为研究组与比对组,每组各50例,比对组运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针对下肢静脉血栓原因做对应护理干预,分析不同护理后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与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上,研究组为2%,比对组为14%,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率上,研究组为92%,比对组为76%,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展开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防控问题出现,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手术室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15例患者资料,按照护理时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用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对比两组下肢临床表现,下肢血流速度与下肢静脉血血栓形成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下肢疼痛、肿胀及浅静脉曲张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下肢血流速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4.62%低于对照组24.00%,且血栓直径远小于对照组(P<0.05);另外,研究组护理满意度89.23%高于对照组70.00%(P<0.05)。结论手术室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且可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廖维斯  蔡伟良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797-179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效果和经验.方法:对40例DVT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总结护理效果和经验.结果:本组40例患者肢体肿胀均在用药后明显消退,疼痛及压痛明显缓解,平均住院日为(15.20±2.25)d,患肢大腿周径平均缩小(4.29±2.00)cm,小腿周径平均缩小(2.10±2.02)Cm.3个月后随访,经彩超、血管造影观察完全再通31例,部分再通9例.随访半年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无病例出现股白肿及股青肿.结论:下肢DVT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加强防治和护理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184例重症剖宫产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8例)术后启动血栓高危因素评价表,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行运动锻炼及下肢行空气压力循环治疗,2次/天,30min/次。对照组(86例)给予常规护理。术后第1天、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及每天测量大腿、小腿周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6例、观察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χ2=8.528,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预防重症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成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我科收治的128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结果:116例患者康复出院,未发生DVT,有效率90.6%;12例发生DVT,发生率9.4%,经治疗后康复出院,无肺栓塞发生.结论: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循证护理可以显著降低骨科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许芬 《中国当代医药》2013,(30):126-12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07年7月~2011年7月在本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易发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21.67%,且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发因素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发因素及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作用.方法 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行病因高危因素评估,术前做好宣教,健康指导,静脉护理,术后用药护理,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等综合预防措施.结果 经护理干预,10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仅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0%~70%,DVT继发的肺栓塞(PE)发生率为4.6%~19.7%[1].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综合预防,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防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病人的溶栓效果。方法:将92例经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病人分为溶栓组(n=51):静脉滴注尿激酶(100-150万U/d),持续5-7d,之后持续静脉滴注肝素钠(500-1000U/h)5-7d,再服用华法林3-6个月;常规治疗组(n=41);静脉滴注肝素钠(500-1000U/h)持续5-7d,再服用华法林3-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溶栓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疗效与病程关系密切,病程小于2周者疗效显著,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静脉内应用尿激酶治疗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组44例、联合用药组31例和尿激酶组19例。3组均给予相对应药物溶栓治疗并辅助使用抗凝、祛聚药物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结果尿激酶组总有效率低于联合用药组和巴曲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巴曲酶组和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巴曲酶组和尿激酶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均低于联合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巴曲酶组t-PA水平低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巴曲酶组和尿激酶组因子Ⅴ和Ⅷ水平均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结论单用巴曲酶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小。  相似文献   

18.
黄朝华  张丽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321-132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将78例伤前没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发脊髓损伤(SCI)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护理组38例和强化护理组40例,强化护理组对DVT采取预防性治疗与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观察8周.结果:7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强化护理组l例,传统护理组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可以有效降低SCI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08~2012年收治的1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占患者总数的64.10%)患者出现下肢肿胀后行双下肢彩超检查证实确诊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按照人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综合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初期应用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入住我科的67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股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行介入溶栓,同时予抗凝、活血、祛聚治疗,其中24例溶栓前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患者出院后均口服华法林继续抗凝治疗。结果67例患者中,显效58例(86.6%),有效9例(13.4%)。临床治愈时间10~25d,平均(18±8)d,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6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0个月,随访率为92.0%(61/67)。结论DVT患者应及早诊断,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及时应用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活血等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DVT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