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科》2019,(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的血糖水平波动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将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3.9 mmol/L患者评定为血糖波动水平大,设为波动组,共68例;将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3.9 mmol/L的患者评定为血糖波动水平小,设为稳定组,共8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治疗前,波动组和稳定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稳定组患者的评分显著低于波动组(P0.05)。波动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57.35%)显著高于稳定组(1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的血糖水平波动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会产生明显影响,同时也影响患者的预后;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对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糖尿病与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4.5h)患者12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及7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其分为糖尿病组(35例),应激性高血糖组(49例)及血糖正常组(43例)。比较溶栓后24 h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前,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及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2±5.1)、(12.8±5.6)、(13.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分别为(14.7±6.0)、(11.9±4.9)、(8.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组再通良好率分别为54.3%(19例)、57.2%(28例)、67.4%(29例),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4.3%(5例)、6.1%(3例)、2.3%(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90d 3组mRS评分显示,血糖正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2.1%(31例),显著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的51.0%(25例)和糖尿病组的28.6%(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均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和短期预后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溶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7年10月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与实验组(n=32),对照组为非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24 h平均血糖值、血糖水平的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同时记录随访结果,并依据结果对血糖波动与溶栓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24 h平均血糖值、血糖水平的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其再通良好率与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质量与NIHSS评分、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脑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波动将会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预后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糖及血糖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记录入院72h内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性以及并发症等情况。通过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疗效指标,0~1分为预后良好组70例,2~6分为预后不良组10例。患者根据平均血糖水平分为A组20例(7.8 mmol/L),B组41例(7.8~11.1mmol/L),C组19例(11.1mmol/L),根据血糖变异性分为E组15例(15%),F组27例(15%~30%),G组21例(31%~50%),H组17例(50%)4组,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90d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以及血糖变异性明显降低[(9.56±2.16)mmol/L vs(14.87±2.69)mmol/L,(2.02±0.76)mmol/L vs(5.03±2.01)mmol/L,(21.52±7.16)%vs(32.58±6.81)%,P0.05,P0.01]。与A组比较,B组和C组90d病死率和NIHS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E组比较,F组、G组、H组90d病死率和NIHS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血糖水平、血糖变异性大均可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但血糖变异性对不良事件发生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在该院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11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溶栓前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血糖7.8 mmol/L,n=49),血糖偏高组(7.8~11.1 mmol/L,n=42),高血糖组(血糖11.1 mmol/L,n=27)。采用Rank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71)和预后不良组(n=47)。分析影响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因素,比较不同血糖水平患者的预后。结果(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rt-PA预后的危险因素有:溶栓前血糖、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伴有糖尿病、溶栓后2 h及24 h收缩压。(2)血糖偏高组和高血糖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溶栓前血糖≥7.8 mmol/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较差,血糖水平是影响静脉rt-PA溶栓治疗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DRAGON[dense cerebral artery,mRS(改良Rankin量表),age,glucose level,onset to treatment time,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试验(EAST)中接受机械取栓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9例,为发病至治疗时间≤6 h,于术前经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和(或)DSA证实。根据治疗后90 d mRS评分,将149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时间、卒中前mRS评分、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DRAGON评分、治疗方式的差异。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不同预后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RAGON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预后良好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14(11,18)分比18(14,21)分],男性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71.1%(59/83)比50.0%(33/6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卒中史、高密度征、早期脑梗死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血糖水平及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1.5)mmol/L比(8.2±3.3)mmol/L,(4.4±1.3)分比(5.2±1.4)分;均P<0.01];两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血肌酐、白细胞计数、卒中前mRS 0~1分比例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者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血糖水平、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10,16)分比19(16,24)分,168(126,134)min比239(210,295)min,199(183,285)min比275(260,345)min,(6.4±1.2)mmol/L比(9.0±2.4)mmol/L,(4.3±1.5)分比(6.1±1.2)分;均P<0.05];二者间其余基线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基线DRAGON评分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最佳截断值为6分,其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91.7%。结论入院时DRAGON评分可能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运用于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该文选取了72例在该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方案,每组平均分配各36例。之后在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各项指标上分别为:神经功能评分为(9.14±1.42)分与(14.67±2)分,空腹血糖(6.44±1.02)mmol/L与(8.41±1.09)mmol/L,餐后2 h血糖(7.65±1.07)mmol/L与(10.55±1.64)mmol/L,所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方面,研究组患者达到94.44%,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总满意度为66.6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58,P<0.05)。结论临床护理运用于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效果良好,改善患者的血糖指标,能够大大提高神经功能,护理质量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40例,采用动脉内溶栓、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24h患者神经功能变化,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进行评估。依据mRS评分将40例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mRS≤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3分),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40例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随访,其中血管再通成功患者32例(80. 00%);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15. 71±5. 14)分,与术后24h的NIHSS平均评分为(11. 50±5. 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随访出现症状性、无症状性的颅内出血9例(22. 50%)。有2例发生死亡,存活38例中,预后良好组25例(65. 79%),预后不良组13例(34. 21%)。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在术前NIHSS评分、发病-穿刺时间、穿刺-开通时间、年龄、高血压、心房颤动、局部麻醉、取栓次数、取出栓子、支架成形、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球囊扩张、替罗非班使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术后24h NIHSS评分、性别、糖尿病、血管再通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通级别高是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而糖尿病属于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效果显著,血管开通率较高,预后良好。血管再通级别越高,患者预后越好。糖尿病具有比较高的出血转化风险,可能是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血糖、血脂及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该次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期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脑梗死程度、血糖、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进行观察且分析。结果两组受检人员在实验室结果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轻度脑梗死10例、中度脑梗死30例、重度脑梗死20例,对照组轻度脑梗死30例、中度脑梗死20例、重度脑梗死10例。两组受检人员在血脂、血糖水平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TC(5.43±1.36)mmol/L、LDL-C(3.20±1.10)mmol/L、HDL-C(1.95±0.50)mmol/L、TG(3.02±1.40)mmol/L、血糖水平(8.72±2.30)mmol/L,对照组TC(4.12±0.78)mmol/L、LDL-C(2.26±0.92)mmol/L、HDL-C(1.30±0.50)mmol/L、TG(1.50±0.60)mmol/L、血糖水平(5.10±0.78)mmol/L。两组受检人员在凝血功能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FIB(4.12±1.05)g/L、PT(11.02±0.45)s、APTT(28.21±5.32)s,对照组FIB(5.56±1.45)g/L、PT(12.56±1.06)s、APTT(30.52±6.58)s。结论糖尿病会促使脑梗死患者机体内的血糖、血脂水平持续升高,继而对神经损伤程度起到明显加重作用,且影响预后恢复,同时也是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主要因素之一,故此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入院时血糖浓度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入选STEMI患者132例,分为血糖≤7.1mmol/L组(血糖正常组),7.1~11.1mmol/L组(血糖偏高组),血糖≥11.1mmol/L组(高血糖组)。所有患者于心肌梗死发作3h内采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观察各组血管再通指标﹑溶栓后出血并发症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血糖正常组﹑血糖偏高组﹑高血糖组在溶栓后90min时的再通率分别为78.8%、66.0%、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30d内,3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糖组再梗死、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高血糖水平可降低STEMI患者早期溶栓的再通率,增加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糖代谢状态,观察糖代谢异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住院治疗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06例。对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住院期间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检查结果及既往有无糖尿病病史分为正常糖耐量、糖调节受损与糖尿病3组。分别于PCI手术前后、发病24、48、72 h、7 d检测脂联素水平,观察其变化趋势。结果 (1)58例(28.2%)患者入院前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中46.6%的患者为糖调节异常,10.8%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全部病例中69.4%的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2)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即刻血糖[(11.50±4.40)mmol/L、(8.22±1.38)mmol/L比(6.42±0.86)mmol/L]、空腹血糖水平[(9.23±4.11)mmol/L、(6.37±1.81)mmol/L比(5.19±0.79)mmol/L]均显著高于正常糖耐量组(均为P<0.05);糖尿病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51.82%±7.02%比54.70%±7.98%、54.75%±7.72%,均为P<0.05);糖尿病组在PCI手术前后、发病后48、72 h与7 d脂联素水平均较正常糖耐量组低[(13.42±1.73)μg/ml比(15.37±1.73)μg/ml、(12.92±2.45)μg/ml比(14.71±1.61)μg/ml、(11.32±3.37)μg/ml比(12.48±2.64)μg/ml、(11.55±3.05)μg/ml比(13.13±2.55)μg/ml、(11.89±2.92)μg/ml比(13.56±2.36)μg/ml,均为P<0.05],糖尿病组在PCI手术前后、发病后72 h与7 d脂联素水平均低于糖调节受损组[(13.42±1.73)μg/ml比(15.61±1.60)μg/ml、(12.92±2.45)μg/ml比(14.76±1.65)μg/ml、(11.55±3.05)μg/ml比(12.61±2.13)μg/ml、(11.89±2.92)μg/ml比(13.18±2.04)μg/ml,均为P<0.05];各组PCI术后脂联素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脂联素水平低于正常糖耐量组和糖调节受损组的患者;正常糖耐量组、糖调节受损组及糖尿病组PCI术后脂联素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于发病后24 h各组脂联素水平降至最低值,随后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波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性别、年龄及HbA1c水平进行1:1配对的糖尿病合并AMI患者(AMI组)和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AD组)各30例,通过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获得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波动参数并比较。结果(1)AMI组与CAD组比,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83±1.38)vs(3.17±1.14)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2.62±1.08)vs(2.00±0.90)mmol/L]、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3.43±1.70)vs(2.34±1.64)mmol/L]和餐后3h平均血糖水平[3hMPBG,(10.49±2.44)vs(8.95±2.45)mmol/L]均升高(P〈0.05),平均血糖标准差有升高趋势[SDBG,(2.53±1.02)vs(2.16±0.85)mmol/L,P=0.051]。(2)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MI组中MAGE是独立于射血分数和年龄影响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积分的危险因子。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AMI时,其住院期间的日内、日间和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均明显增大,MAGE还可能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30例,采用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15d,第10天后不再调整胰岛素剂量,第13天晨起开始口服沙格列汀,第11~15天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比较第11~12天和第14~15天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10.0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10.0)、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率(PT3.9)的变化. 结果 与口服沙格列汀前相比,口服沙格列汀后MAGE [(5.28±1.44)vs(3.27±0.76)mmol/L,P<0.01]、SDBG[(2.43±0.50)vs(1.79±0.45) mmol/L,P<0.01]、MBG[(8.05±1.01) vs (6.94±0.72) mmol/L,P<0.01]、LAGE[(8.91±1.57) vs(6.77±1.13)mmol/L,P<0.01]、PT10.0[(11.69±4.18)%vs (4.03±2.50)%,P<0.01]下降,PT3.9[(4.07±3.00)%vs (4.72±2.66)%,P>0.05]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改善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7例GDM患者及20名糖耐量正常者(NGT)进行连续3d的皮下组织葡萄糖监测。GDM组和NGT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8岁与41岁,体质指数分别为24、25kg/m^2。计算比较2组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三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DMMG),并统计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组间及组内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GDM组MAGE、PPGE及DMMG均较NGT者升高,分别为MAGE(4.3±0.2)比(1.6±0.3)mmol/L,早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BPPGE)(5.5±1.1)比(1.8±0.4)mmol/L,中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LPPGE)(3.1±0.3)比(1.3±0.2)mmol/L,晚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DPPGE)(3.4±0.4)比(1.5±0.2)mmot/L,DMMG(6.0±2.7)比(2.9±0.2)mmol/L,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5.6、2.3、2.8、6.1,均P〈0.05)。2组MBG、SDBG、MO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1.4、0.3,均P〉0.05)。GDM患者BPPGE较LPPGE和DPPGE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6,均P〈0.05)。GDM患者基础胰岛素用量占一天胰岛素总量15.0%,早餐的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占一天胰岛素总量的33.5%。结论CGMS是GDM监测血糖波动的有效手段,GDM患者以三餐后高血糖及餐后血糖波动为主,早餐血糖波动最为显著,餐时胰岛素用量为主,早餐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胰岛素用量与血糖波动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特征及其与30 d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2008年1月-2010年6月入院的老年卒中患者275例,其中脑梗死202例,脑出血73例.连续记录入院后7d的血压,在发病30d时评价预后.按照急性期7d内平均收缩压(120~139、140~159、160~179、180~199、>200 mm Hg)和舒张压(<69、70~79、80~89、90~99、>100 mm Hg)水平分别分为5个亚组,比较入院时和30 d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 ①275例患者中,有66例预后差,其中脑出血组22例,脑梗死组4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两组急性期7d内不同平均收缩压的30d预后差者的5个亚组预后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期7 d内,不同平均舒张压水平的30 d预后差者,5个亚组比较,除70~79 mm Hg与80~89 mm H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亚组之间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平均收缩血压在160~179mmHg者,mRS(中位数2)和NIHSS(中位数7)评分较低,相应30d改善显著(mRS中位数差值为2,NIHSS中位数差值为4);平均舒张压>100 mm Hg,提示预后差,mRS和NIHSS评分30d改善的比较,不同舒张压亚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平均舒张压在70~90mmHg范围内,往往预后较好;腩梗死组在70mm Hg以下者,预后最好.结论 老年卒中患者急性期7 d内平均收缩压在160~179mm Hg之间,30 d的预后较好;急性期平均舒张血压不能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但可反映30 d预后转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血糖波动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60例T2DM合并ACS患者(观察组),45例T2DM不伴ACS患者(对照组)进行3 d血糖检测,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评分评价ACS患者危险度。比较两组血糖波动参数差异,并与不同GRACE评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观察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3±1.43)mmol/L比(2.35±0.95)mmol/L;(3.46±1.23)mmol/L比(2.97±0.94)mmol/L;(2.54±0.92)mmol/L比(2.01±0.64)mmol/L,均为P<0.05];(2)GRACE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ACS患者的PPGE、MAGE和MOD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PGE、MAGE、MODD和24 h平均血糖值与GRACE评分值呈正相关(r=0.604,0.504,0.492和0.581,均为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AGE是独立于射血分数及年龄的影响GRACE评分的危险因子。结论 T2DM患者合并ACS时,其早期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增大,并且MAGE和GRACE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选取住院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传统动态血糖监测(传统组,n=61)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实时组,n=61).进行72 h持续血糖监测,安装当天为设备调试日(d0),其后第1天(d1)和第2天(d2)为观察时限.传统组每日3次根据指尖末梢血糖调整血糖;实时组每日3次根据实时显示血糖曲线,调整降糖,并设定高低血糖报警界限.统计分析组内(d1和d2)和组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低血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组内比较:实时组d1与d2的MAGE、MBG、SDBG、LAGE分别为(5.3±3.2)比(4.2±2.1)、(8.6±1.7)比(8.2±1.5)、(2.1±0.9)比(1.8±0.7)、(8.6±3.3)比(7.5±2.8)mmol/L(F=9.797、5.852、20.625、11.057,均P<0.05),低血糖持续时间为40(32.5 ~135) min比25(15 ~ 40) min(Z=2.456,P<0.05).传统组d1与d2的MAGE、MBG、LAG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29、0.246、0.635,均P>0.05);SDBG为(2.4±1.1)比(2.2±1.0) mmol/L(F=5.615,P<0.05).(2)组间比较:实时组和传统组d1、d2MAGE、LAGE差值之间的比较分别为0.7(-0.3 ~2.0)比0(-1.0~1.5)、0.9(-0.7~2.1)比0.1(-2.5 ~1.9)(Z值分别为2.002、2.023,均P<0.05);组间MODD比较1.8(1.3 ~2.6)比2.1(1.4~2.9) mmol/L(Z=1.572,P>0.05).结论 依据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策略,能减少血糖波动,使血糖更稳、更快达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空腹和餐后2h手指末梢全血、血浆与静脉全血、血浆4种不同血样葡萄糖浓度之间的差异。方法2010年8月至12月共140例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试验。其中男56例、女84例,年龄(54±10)岁。空腹血糖82例.餐后2h血糖58例,每例患者采集手指末梢全血、血浆以及静脉全血、血浆4种血样。用OneTouchVerio血糖监测系统和YSI2300葡萄糖测定仪,分别检测末梢血血糖(CBG)、静脉血糖(VBG)与末梢血浆血糖(CPG)、静脉血浆血糖(VPG)。并对Verio血糖监测系统的精准性进行评估。血糖数值差异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法。结果Verio血糖监测系统的精准性符合IS015197(2003)标准要求。空腹状态下血糖仪检测的CBG与VBG分别为(6.7±2.4)、(6.7±2.3)mmol/L,相对误差为0.40%(t=0.62,P〉0.05),YSI检测的CPG与VPG分别为(6.4±2.5)、(6.4±2.4)mmol/L,相对误差为0.25(t=0.39,P〉0.05),CBG略高于VPG5.89%(P〈0.05);餐后2hCBG明显高于VBG,分别为(8.5±3.6)、(7.9±3.6)mmol/L,相对误差为7.58%(t=9.55,P〈0.05);CPG亦明显高于VPG水平,分别为(8.1±3.8)、(7.6±3.8)mmol/L,相对误差为6.08%(t=10.9,P〈0.05),CBG高于VPG11.6%(P〈0.05)。结论OneTouchVerio血糖监测系统适合临床对患者进行日常血糖检测,其检测的空腹CBG与VPG值较为接近,餐后CBG高于VPG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132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66例)和加强护理组(6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护理),观察半年后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糖、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护理半年后,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加强护理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73±1.39) mmol/L比(5.42±0.79) mmol/L]、餐后2h血糖[(12.07±1.43) mmol/L比(8.26±1.68) mmol/L]及总胆固醇[(194.32±21.07) mg/dl比(167.18±14.29)mg/dl]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加强护理,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水平,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