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对老年人骨折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老年人骨折案例106例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早期血浆D-二聚体进行化验,对患者下肢深静脉实施彩超检查,根据检验结果,得出老年人骨折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以及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位置。结果主要分析得出:(1)老年人在骨折后容易产生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大约为17.0%,主要产生下肢骨折血栓、上肢骨折血栓、骨盆与髋部骨折血栓等;(2)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中主要包含胫后静脉血栓和肌间支静脉血栓,有4例患者兼并两种血栓情况;(3)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验,有47例患者的化验值低于500μg/L,这47例患者中出现了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老年人骨折早期容易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容易发生在下肢骨折患者之中,另外就算患者血浆D-二聚体化验值低于500μg/L,也是有可能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分析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动态检测D-二聚体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3月于该院收治的17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血栓组),将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132例患者设为正常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D-二聚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结果正常组患者的术后D-二聚体浓度持续下降,血栓组患者的术后3 d、术后6 d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术后1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SOD水平均为下降-升高,但血栓组患者术后的SOD浓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可将检查结果作为患者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瘀证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将7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血瘀证组36例、非血瘀证组34例,检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凝固角,最大振幅,凝血指数),并分析以上指标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血瘀证组凝固角、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较非血瘀证组显著升高(P0.05)。最大振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血瘀证具有明显相关关系(P0.05),3项指标对证型影响力的排序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最大振幅。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瘀证的发生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相关性,体现在最大振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血瘀证发生的概率也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极泉弹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行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艾灸配合极泉弹拨,首先于PICC静脉走行处(避开穿刺点)行温和灸10~15 min,然后于曲池、血海和天府穴行回旋灸(每穴3~5 min),最后弹拨极泉5~10 min,于PICC后第2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3周。比较两组置管后第42天置管侧上肢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置管后第2、7、14、21、28、35、42天,观察两组置管侧锁骨下静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结果:观察组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1/40)vs 17.5%(7/40),P<0.05]。置管后第7、14、21、28、35天,观察组置管侧锁骨下静脉PSV高于置管后第2天(P<0.05);置管后第28、42天,对照组置管侧锁骨下静脉PSV低于置管后第2天(P<0.05);置管后第7、14、21、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下肢多发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中山市三乡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多发骨折患者,将采取常规护理的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的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住院时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均降低,且观察组数值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多发骨折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降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血液透析静脉置管患者5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28例给予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每日1次.观测两组患者静脉置管前及置管后1周、2周的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溶血磷脂酸(LPA)以及置管侧肢体症状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有无血栓形成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置管术后,D-Dimer、FIB、hs-CRP、P-选择素、LPA、下肢肿胀、局部压痛、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置管前后各指标未见明显升高(P>0.05),预防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够有效预防血透患者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骨科手术患者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的影响及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基础加物理预防,物理预防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预防。两组分别于入院第1日,第4日(手术后第1日),第1日(术后1周)测定血浆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围术期所有有血栓表现或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明显增高的患者立即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余病例均于第10日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明确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两组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变化规律。结果对照组出现1例无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组未发现血栓患者。两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围术期3个时间段的D-二聚体水平可见,两组术后第1日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升高(均P0.01)。术后第7日两组D-二聚体水平均降低,其中治疗组术后第7日D-二聚体与术前比较降低(P0.05),对照组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别不大(P0.05)。术后第1日、第7日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均P0.05);术后第7日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均值处于正常范围内(0~1.0μg/m L)。两组术前TpP水平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围术期三个时间段的TpP水平可见,两组术后第1日TpP水平与术前比较均升高(均P0.01)。术后第7日两组TpP水平均下降,治疗组术后第7日TpP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别不大(P0.05),对照组TpP水平仍较术前增高(P0.01)。术后第7日治疗组Tp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且平均值低于阳性截断值6 mg/L;术后第1天两组TpP水平差别不大(P0.05)。结论 1)在胸腰椎骨折手术围术期,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呈显著增高后降低的规律;2)疏血通注射液能使胸腰椎骨折手术后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显著降低,可预防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及时对症治疗及护理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PICC置管后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总结抗凝治疗及严密观察等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该患者出院时无血栓并发症发生。结论:PICC后需警惕静脉血栓发生,应重视患者主诉,早期处理机械性静脉炎,早期发现静脉血栓症状并进行诊断,及时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做好患者血栓侧肢体的护理及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在右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急性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4月—2019年4月期间,68例右股静脉置管后并发急性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4例,常规护理)、综合组(34例,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护理前及护理后3 d、5 d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护理后3、5 d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且综合组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12%,较常规组67.65%高,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率0.00%,较常规组11.7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右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疾病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率,并降低血清D-二聚体水平,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PICC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受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前后为患者实施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使患者术后康复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胶囊改善晚期肺癌化疗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预防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52例晚期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2组患者均在PICC置管后第1天开始化疗,对照组按GP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PICC置管当天给予血府逐瘀胶囊(桃仁、赤芍、红花、川芎、当归、地黄、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口服,每次2.4 g,每日2次,连用4周。所有患者置管后每周定期进行置管侧上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且所有患者分别于PICC置管前1天、试验终止时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试验终止时,对照组R值、K值、α角、MA值和CI综合指数分别为(4.48±0.38)min、(0.92±0.32)min、(72.51±1.64)°、(70.65±1.65)mm、(3.13±0.61),观察组分别为(6.35±0.44)min、(2.28±0.34)min、(61.64±3.11)°、(57.26±3.17)mm、(1.14±0.42),对照组TEG参数R值和K值明显缩短,α角、MA值和CI综合指数明显增大,2组各参数比较,P<0.05,对照组凝血状态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与对照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2%、13.16%,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晚期肺癌PICC患者化疗的同时给予血府逐瘀胶囊活血化瘀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速,降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本科室应用PICC治疗的200例肺癌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PICC留置输液及整体护理可减少浅静脉炎、减少多次穿刺带来的局部疼痛及可减少静脉穿刺、浅静脉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观察并总结231例患者置管过程中发生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225例置管成功,其中一次置管成功217例、复位成功6例、穿刺困难2例(请麻醉科行颈内静脉置管),导管送入困难6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7~290 d,平均112.40 d;发生静脉炎14例,导管堵塞17例,穿刺点出血8例,单纯性肢体肿胀2例,导管滑出1例。结论熟练掌握PICC穿刺和维护技能,实施优质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处理及护理体会。方法:分析300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并发症的45例患者,研究其并发症原因及护理体会。结果:45例患者中,1例因静脉炎拔管,2例因导管脱出拔管,其它的均经过对症治疗及护理后治愈。结论:PICC为一种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的输液途径,但也存在一定风险性,应注意分析其原因,提高置管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下周期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选择对x线辅助下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影响。方法:对随机抽选的96例行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分别选择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进行置管。观察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留置时间。结果:三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479,P=0.039);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183,P=0.028);留置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811,p=0.033)。结论:PICC应首选右侧贵要静脉;其次选择右侧肘正中静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将我院40 例颅脑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护理,比较两者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出院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DVT 发生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防性护理有利于减少颅脑手术患者DVT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化疗及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营养治疗的患者建立深静脉通道,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经患者上肢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静脉输液。[结果]33例均到达预定位置,1例首次穿刺未获成功,经改用Seldinger穿刺方法置管成功。[结论]危险性小,容易固定,留置时间长,有利于用药,降低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下肢骨折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对照组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行下肢肌肉的等张收缩以及踝关节和趾间关节主动屈、伸练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手术后第2日应用持续被动锻炼(CPM)治疗仪,观察血栓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无1例形成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肢骨折术后早期进行持续被动结合间歇主动规律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DVT)的疗效优劣及安全性.方法 筛选6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味汤,2次/d;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IU,1次/d.术后第1、7、14天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及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超变化及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测定.结果 ①DVT发生率比较:用药后第7天治疗组DVT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1周后两组发生率基本相当,治疗结束后治疗组DVT发生率为6.66%(2/30),对照组为10.0%(3/30),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D-dimer变化比较:两组用药后第1天和第14天D-dimer[治疗组分别为(0.782±0.472) mg/1、(0.320±0.102) mg/1;对照组分别为(0.720±0.421) mg/1、(0.417±0.217) mg/1]与同组治疗前[治疗组为(0.548±0.245) mg/L;对照组为(0.560±0.195) mg/1]比较,用药后第1天D-dimer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用药后第14天D-dimer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加味在骨科大手术后初期疗效稍差于低分子肝素钠,但整体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治疗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140例进行分析,采用中药外敷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血浆相关指标。结果:采取治疗后,本组140例患者中,显效102例,有效30例,无效8例,临床有效率高达94.3%,且治疗后血浆相关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治疗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液黏稠度,效果显著,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