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于《内经》,《内经》对“胃气”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在诊断预后中的重要性做了详细的论述。仲圣将“保胃气”的临床治疗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对仲景“保胃气”思想源流的探究,可为今后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学习《伤寒论》,从书中遣方用药、治疗禁忌、煎服调护、判断预后四方面加以论述,阐述了保胃气思想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保胃气”思想贯穿中医疾病治疗的始终.源于《内经》,在《伤寒论》得到运用和发展.“保胃气”不仅指胃腑的功能,也包括脾的作用,又泛指人的后天元气.辨别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机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伤寒论》中从凭脉辨证、六经传变、诊断预后、治法用药以及煎药调护等方面,皆体现“保胃气”的思想,并渗透到心血管、脾胃病、肺病、内科杂病、癌症、儿科疾病治疗中.  相似文献   

4.
浅议仲景“保胃气”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仲景《伤寒论》治则,不外乎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保胃气"的思想,旨在保护人体的正气,已成为仲师治病的一大特色,不仅体现在祛邪与扶正上,且在饮食、调护上也有涉及,对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5.
<正>胃气者,脾胃之气也。脾与胃同居中焦,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升清降浊之功能。胃气理论,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  相似文献   

6.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脓毒症是严重感染、严重创(烧)伤、休克、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已成为临床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1400人死于脓毒症,其病死率大概为20%。对危重病患者的研究显示脓毒症发病率为15.7%,其中61.1%进一步发展为MODS,病死率为30.6%。  相似文献   

8.
概述郭志红对"胃气"概念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分别从胃气为本、护胃养生及临床应用体会三方面具体阐述"保胃气"的指导思想及临床意义。在临证过程中,郭教授强调步步顾护胃气,而其关键之处是消耗最少量的元气去正确治疗疾病,即利用最少的正气去消除全部的邪气,最终达到人体阴阳平和的目的 ,保证药有所依,病有所治;同时认为《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是指导我们养生、防病的基石,为临证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9.
姜树民  王宇  王哲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9-30,88
近年研究认为,胃肠道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中心器官.西医学在治疗上多从维持胃肠道功能、保护肠道屏障着手,这与中医学“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思想有相通之处.本文基于此认识,论述应用保胃法、护胃法、益胃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从三个方面,即:"攻"邪之法,免伤胃气;处方用药,护胃为先;药后调理,米粥为护胃佳品。论述《伤寒论》中固护胃气的学术思想。指出:甘草、生姜、大枣祛邪不伤正,又无恋邪之弊,集驱邪与扶正为一体。认为粥是健补脾胃、护养胃气的良剂。  相似文献   

11.
从《孙子兵法》看中医“保胃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药理论主要奠基于春秋时期.两千多年来,她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众多学科的学术精华,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军事思想.作为兵法之祖,<孙子兵法>对中医"保胃气"理论的应用和深入研究有着独特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孙子兵法>的"五事"与中医学"保胃气"理论间的内在联系,旨在促进人们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和运用中医"保胃气"理论.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被誉为"方书之祖",是所有学习中医的学子都必须努力学习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我们环顾在中医学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医家,无不对《伤寒论》有着很深的研究。《伤寒论》在很多方面对中医的临床都有着指导意义,本人对其中的顾护胃气原则尤为折服。"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顾护胃气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医学术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13.
“保胃气”的思想贯穿《伤寒论》始终,胃气的强弱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应重视胃气的根本作用。倾倒综合征(DS)是胃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胃切除术使胃气受损严重,引起消化道甚至全身不适反应。《伤寒论》中“保胃气”的思想对倾倒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胃和则愈”病理机转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之语。仲景在《伤寒论》中,非常重视胃气在六经疾病向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胃属阳明,故仲景尤其在有关阳明病的治疗中,时时观察、推测胃气的强弱存亡,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在此基础上,或以药食助胃复和,或谨守禁忌,保其胃气,待其复和,总以胃和病愈为守则。1 药物相助 胃和而愈  胃气因病邪干扰而不能复和者,仲景常以适当的汤药助胃复和,使胃和而病愈。11 以调胃承气汤助胃复和  《伤寒论》29条述虚人外感,误汗后复阳太过,伤及胃气的治法。原文为:“伤寒,脉浮…  相似文献   

15.
冯松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肾内科疾病的诊治。现将冯老师“保胃气”理论在肾脏病中的应用介绍如下。冯老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病位主要在肾,但与脾胃密切相关。肾脏病病因病机中脾胃虚弱占有重要地位,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  相似文献   

16.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黎月恒教授运用“保胃气”思想治疗恶性肿瘤经验。黎教授认为,在恶性肿瘤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保胃气”思想的运用。“保胃气”思想包括健脾和胃,保护胃气;行气理气,调畅胃气 ;补中和胃,扶助胃气;培补后天,恢复胃气;预后吉凶,胃气为本。中医学“保胃气”与“肠道微生态”理论关系密切,认为肠道微生态定位在肠,功能属胃。肿瘤患者手术后、放化疗后均可在肿瘤经验方的基础上配伍 “保胃气”中药,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伤寒是感寒而病,而寒邪伤阳。所以历代论述伤寒者,谈救阳的多而言保阴者少,致使仲景的保阴思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影响伤寒方不能很好地在临床上运用和发挥。所以探讨(伤寒论)的保阴思想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太阳病证治中的保明思想邪在太阳肌表,法当汗而发之,但若津液不足,则非但不能化汗达邪,反促使表邪内传而致变证。所以治疗太阳病应须保阴。从枝枝汤的配伍及其服法上谈保阴太阳表虚证的病机为营弱卫强,唯其营阴不足,故在治疗上既要辛温发表,又应兼顾营阴。挂枝汤以挂姜辛温发表,芍枣敛阴和营,有祛邪之功…  相似文献   

19.
“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镇守东、西、南、北4个方位的神兽,《伤寒论》中大、小青龙汤,白虎汤和真武汤的命名便源于此.陈修园揭示《伤寒论》的治法实质为“存津液”,道出了全书宗旨.依据中医原创思维,取象比类,从“四神”角度研究《伤寒论》存津液思想,发现“四神”之本为存津液,四神方为存津液的代表方.且...  相似文献   

20.
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肿瘤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能顾护胃气则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从而提高综合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