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血脂康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康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5—2014-08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2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数量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使用阿托伐他汀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与颈动脉局部状况,减少、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2013-06—2015-03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下,选用阿托伐他汀片口报,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均每天服用1次;实验组在服用阿托伐他汀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2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变,TG、TC、LDL-C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且实验组降低的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减少,实验组减少的面积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低于治疗前,实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降低危险,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在临床治疗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液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 109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改变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设23例对照组;测定4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的浓度。结果 4组NO水平之间差异明显(P<0.05),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无斑块组NO水平低于对照组,软斑块组、硬斑块组NO水平低于无斑块组,软斑块组NO水平低于硬斑块组。结论一氧化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状态,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消栓颗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 收集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共175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晚口服,而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消栓颗粒口服,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大小,并随访至6个月。结果 观察组在降低IMT、缩小主要斑块面积和改善颈动脉狭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经随访半年未发现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结论 消栓颗粒有较好的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应用可以取得叠加效果,即能更好地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促进斑块消退,降低动脉狭窄率,对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获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效果及与年龄关系。方法将103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口服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比较治疗前后效果及与年龄关系。结果用药前中年患者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率高于老年患者(P<0.05);干预组治疗6个月后斑块积分差值和改善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不稳定斑块率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斑块积分改善百分比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CI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效果明确并与年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两组在低脂饮食的基础上,洛伐他汀组口服洛伐他汀20 mg每日1次,共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8周及 6个月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清CRP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1)治疗6个月时,洛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4.20±3.77) 明显低于治疗前(4.77±2.31)及对照组(6.86±1.89)(均P<0.05);(2)治疗8周时,洛伐他汀组血清CRP水平[(6.37±2.16)mg/L]明显低于治疗前 [(16.35±5.18)mg/L] 及对照组[(16.30±4.84)mg/L](均P<0.05);(3)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8周及6个月时,洛伐他汀组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长期服用洛伐他汀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64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在常规给予尼莫地平、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 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随访6个月,记录脑血管病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随访期间脑血管病发生率(9.4%)明显低于对照组(37.5%)(χ2=7.108,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和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组(B组),每组50例。A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口服,1次/d。2组病人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返院抽血检查血常规、血脂三项、凝血常规、颈动脉彩超和记录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2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和不稳定斑块比例降低,血小板数目减少,但凝血功能无显著改变。B组与A组比较,血脂水平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和不稳定斑块比例进一步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下降,但不增加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TIA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但不增加不良药物反应的风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调脂效果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9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和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软化甚至缩小颈动脉斑块作用,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诊治的10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类药物)和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每组50例,于入院时和治疗6个月、12个月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积分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6个月、12个月,TC、TG和LDL水平都明显降低,HDL水平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变化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TC、TG和LDL水平都明显降低,HDL水平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12个月,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功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12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及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辛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另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3组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干预对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优于单一使用辛伐他汀或阿司匹林,并可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立普妥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此外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观察组口服立普妥联合拜阿司匹林口服,干预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Hcy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分别为(1.30±0.43)mm、(2.30±1.1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0.52)mm、(2.86±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Hcy[(5.83±0.42)vs(12.20±3.26)]μmol/L、hs-CRP[(8.22±5.80)vs(14.30±6.15)]mg/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立普妥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能明显缩小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降低Hcy及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5.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颈动脉硬化,hsCRP的关系以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研究组)和40例无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于给药前和给药3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测定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和空腹血糖(FBG)等,研究组予以辛伐他汀20mg/晚口服。结果2组比较,研究组FMD低于对照组,而IMT,hsCRP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辛伐他汀治疗后FMD显著改善,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hsCRP减低(P〈0.05);FMD与IMT,hsCRP、TG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辛伐他汀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评价老年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与血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自2010-03-2012-04收治的420例老年脑梗死住院病人作为观察组,另将我院同期住院的420例非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脂指标;同时按超声检查结果,将420例脑梗死病人根据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情况分成有斑块组(306例)与无斑块组(114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与各血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6·9%(323例),对照组检出率为18·1%(76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2,P<0·01)。观察组血清中TG、TC、apoB、LDL-C及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7·451,9·043,7·054,6·953,7·439,P<0·01或<0·05),而血清中HDL-C及apo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1,8·042,P<0·05)。观察组中颈动脉有斑块组血清中TG、LDL-C、Lpa以及apoB含量明显高于无斑块组,血清中LDL-C及LPa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LDL-C与LPα水平升高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指标,超声联合血脂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对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和76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形态、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和颈动脉内径。同时进行血脂水平测定。结果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3.41%),对照组检出率(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脂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龙血通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201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老年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服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以及龙血通络胶囊组(服用龙血通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用药前后血脂指标、颈总动脉收缩期流速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龙血通络胶囊联合组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两组治疗前TG、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龙血通络胶囊组治疗后TC、LDL-C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LDL-C下降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及龙血通络胶囊组治疗后收缩期血流速度显著升高,龙血通络胶囊组治疗后斑块Crouse积分显著降低(均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龙血通络胶囊组治疗后斑块Crouse积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 在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龙血通络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I( HMGB1)、骨保护素(OPG)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的变化以及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50例)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100例).将稳定斑块组作为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抽血检查后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S组50例(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和PAS组50例(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0.25/次,2次/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MGB1、OPG和MIF水平.结果 治疗前,易损斑块组中两亚组血清HMGB1、OPG和MIF含量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亚组中血清HMGB1、OPG和MI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周,PAS组中血清HMGB1,OPG和MIF含量均明显低于AS组,且各指标下降幅度均高于A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血清HMGB1、OPG和MIF均参与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因子,PAS三联疗法可有效降低其血清浓度,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期脑梗死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及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10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颈动脉斑块、血脂水平、血浆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高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比例、颈动脉斑块面积、内中膜厚度、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差异,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期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有效缩小、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炎、降血脂功效更加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