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痹证是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使机体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则脏腑的气血痹阻,以致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肿胀,灼热,屈伸不利,僵硬及活动受限,甚则关:竹肿大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是常见病,多发病,常累及多个脏器或系统,缠绵难愈,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内经》学说的基础上有许多学者对痹证的发生有不同的认识。笔者现就对其病因病机的自我认识阐述如下,望同道给予指正。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热痹型在病情活动期 ,属于常见的类型 ,治疗不及时 ,失治误治 ,病情发展较快。现从先天禀赋素虚、阴血亏虚、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痰瘀痹阻等几方面分析了其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3.
“痹”也称“痹证”,《金匮要略》称为“湿痹”、“风湿”、“历节病”等。其形成是由人体营卫不和,气血凝涩,脏腑功能下降,腠理不固,外感风寒湿邪;或因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正邪相搏,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相似文献   

4.
浅析历代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元前6世纪起,中医学即有关于四肢病的记载,指因受“风”而得的四肢关节疼痛的疾病,并把这一类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肌肉酸痛、麻木、沉重等症状统称为“痹证”。探讨痹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其特点,有利于指导临床。现就历代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5,(8):1076-1077
目的:探讨和分析《内经》有关风湿病病因病机理论,指导现代中医风湿病临床。方法:通过对《内经》有关风湿病的记载进行研读,结合临床体会进行理论探析。结论:风湿病病因有二:内因为正气不足,包括营卫失调、脏腑精气失常;外因为风寒湿外邪侵袭。病机演变有五:邪气痹阻,郁而化热、热邪内生,瘀血阻络,痰浊形成,脏腑内伤。  相似文献   

6.
呃逆是脾胃病中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临床医师普遍认为呃逆的病位在胃、膈,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实际上导致呃逆发生的病因病机远比这复杂,而不仅仅事关中焦脾胃、寒热痰食。本文将分别探讨五脏病变导致呃逆发生的病机,呃逆的少见病因——瘀血、浊毒,及把膈肌视为中医“筋”的一部分而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7.
王莎莎  沈鹰 《河北中医》2012,34(4):631-633
痹证是指由于人体营卫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风、寒、湿、热及戾气等外邪侵袭肌表、经络,内外合邪,导致气血经络为病邪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肌肤、筋骨、关节痠痛、麻木、重着、屈仲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痛、僵直、畸形,甚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有深刻认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阴阳运动规律可以解析临床中诸多病证的发病规律及演变过程,在治则上成为有效依据。“心风”的病名首载于《黄帝内经》,认识心风的发病过程应遵从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运动规律。通过阴阳运动规律解析心系脏腑经络阴阳属性及生理功能,明确风邪传入人体的途径,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心风的病机变化与不同证候。临床治则需根据风邪循经入腑逐渐损伤经络腑脏所形成的相应症状,从而判断心风病证的发病过程、阶段、层次,明确病机而确立相应的治则。  相似文献   

9.
总结《内经》对痹证的认识,分析各类痹症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征,以《内经》有关五痹经文为基础,并参考后世论述,结合个人体会,对各种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方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供作参考的意见,便于临床辨治时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是我国非传染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对心脑血管损害最为严重的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但在中医学中没有明确记载高血压病的病名,而是大多归于眩晕头痛等疾病范畴.目前来看,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方面的认识已经基本形成.经过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与心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本文将从心的生理功能这一角度来...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是危害中老年人得常见病、多发病,本文试就骨质疏松症得病因病机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特点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发现,其病因病机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医休息痢、久痢。其病因不仅与外感湿热、饮食不节相关,而且与禀赋虚弱关系密切,同时情致不畅又是疾病发作与加重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正虚邪留、气血壅滞、大肠传导失常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医痹证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痹证寻找理论根据。方法 选择 66例骨关节炎患者及健康者 60例 ,测定其血浆内皮素含量。结果 骨关节炎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比健康者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骨关节炎与血浆内皮素关系密切 ,只要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改善血液循环即可改善症状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痹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吴名波  沈鹰 《天津中医药》2008,25(4):309-310
金元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其中,在痹症方面的观点真可谓"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尤以朱丹溪对痹症的观点最为突出,其对后世关于痹症的辨证、治疗、预后及理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郑玉姣 《环球中医药》2013,6(5):379-383
围绝经期高血压是指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高血压。古今医家在临床中不断总结出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并不断地发展完善。其病因病机包括肾阴虚、肾精亏虚,肝肾阴虚,肝失疏泄,气血不足,阴阳两虚,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清阳不升,阴虚内燥,阳虚水饮内停,心肾不交,因虚致瘀,阴阳不和,冲任失调等等。其病位主要在肝肾,但与肺、心、脾等脏腑的关系密切。以阴虚阳亢者较多,但久病可致阴阳两虚。本病发生发展错综复杂,实非"阴虚阳亢"四字可以概括无遗,往往还有气虚、阳虚、气血逆乱、冲任失调,或兼夹有痰、浊、寒、瘀等不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归纳了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即阴虚为本、瘀血致燥、燥毒致燥、痰湿致燥、气虚失运、脾胃不调等引起津液损伤或输布障碍,造成机体津液绝对或相对不足.通常几种病因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并贯穿于疾病整个过程中,这是其病程漫长、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胆心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素并探讨其中医病机。方法:收集我院接诊的52例诊断为胆心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四诊收集,统计分析并探讨其病机。结果:胆心综合征患者中医证素出现频率高低分别为:心系、胆系、气滞、湿热、淤血、胃系、痰饮、热证、寒闭证、肝系、阳虚、气虚。胆心综合征表现最多见的症状依次为:胸痛、胸闷、心悸、恶心、腹痛、黄疸、恶寒肢冷、发热、大汗、右肩背部放射痛、皮肤瘙瘁等。在胆心综合征患者中,出现最多的舌象依次为:暗舌、齿印舌、黄腻苔、胖大舌、淡白舌、白腻苔、青舌、薄黄苔、薄白苔、少苔:出现最多的脉象依次为:弦脉、沉脉、紧脉、迟脉、实脉、数脉、滑脉、浮脉、虚脉:浮脉与沉脉、数脉与迟脉、实脉与虚脉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四诊合参,胆心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病机是胆府闭塞、气机郁滞、痰热扰心、心脉闭阻。  相似文献   

18.
从先秦到明清,有关胸痹的记载颇为丰富,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出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行之有效的方药。分析研究冠心病中医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及诊治用药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基础与临床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历代胸痹文献发现:(1)其病因为外邪侵袭、内伤情志、饮食劳逸、脏腑衰弱等因素。(2)其病机为心脉痹阻,痹阻不通,不通则痛,主要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本虚可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又可以相互为病。(3)辨治上知其因,辨其证,从脏腑、痰瘀、经络为切入点入手。在药物使用上,古人以温里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19.
银翘散为主方治疗艾滋病外感发热之属于卫分证者具有良好疗效.临床此病证具有毒、湿、热、风等病邪的特点,并且常常具有内虚的表现.治疗应内外兼顾,清热解表兼补虚培元,处方宜当随症加减.笔者结合临床论述了艾滋病外感发热卫分证的病因病机.艾滋病外感发热的主因是艾毒,艾毒入侵人体,不断地戕伤元气,元气日衰,则脏腑之气日亏于内,又加...  相似文献   

20.
血痹是一种因气血不足,外感风邪,阳气受阻,血行阻滞引起的疾病。行气活血是血痹的主要治则,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并应根据体质的强弱和感邪的轻重,采用不同的治法及方药。《金匮要略》对本病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作了系统论述,对后世医家治疗本病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