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针灸夹脊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熏蒸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2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碱性磷酸酶水平,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关节肿胀个数、骨骼和肌肉活动情况、腰骶脊背疼痛及关节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CRP、ESR、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关节肿胀数目、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枕墙距、指地距、腰椎侧屈角度、腰椎后仰角度、腰骶脊背疼痛及关节疼痛评分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SF-36问卷调查表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能够显著缓解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骨骼和肌肉活动功能,明显减轻疼痛,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未明,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等中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并侵犯四肢关节和其他脏器的全身性疾病,最终发展为严重畸形如竹节状脊柱,该病属于中医学“骨痹”、“肾痹”范畴。若早期不给予有效治疗,则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西医主要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相似文献   

3.
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董洪魁  王建 《中国针灸》2006,26(3):172-172
2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40岁。平均21.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  相似文献   

4.
5.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科病房,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40岁,平均37.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1.2诊断标准①腰背疼痛,晨僵至少持续3个月,运动时缓解,休息时无改善。②腰前屈后伸,侧弯3个方向,活动受限。③第4肋间隙水平测量胸廓周径,呼气与吸气  相似文献   

6.
7.
银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银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 将 84例患者随机分为银针灸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同期疗效及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结果 银针灸组总有效率为 90 .74 % ,对照组为 73.33%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 5 )。银针灸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2 0 m步行时间、胸廓活动度变化均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P<0 .0 1)。结论 银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3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侯春英  刘强 《中医研究》2004,17(3):52-53
强直性脊柱炎由于病因不明,病情发展缓慢,且多为青年男性患者多发,临床治疗较难.笔者五年来通过中医辨证,采用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3例疗效显著,同时与普通针刺治疗21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密集性温针灸结合中药薰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密集性温针灸结合中药薰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密集性温针灸结合中药薰洗的方法,对照组用常规单纯针刺疗法,治疗时间相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密集性温针灸结合中药熏洗可更好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3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针灸辅助治疗;对照组,仅予相同药物治疗.结果:针灸辅助药物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疗效比较,愈显率有显著差异( P<0.05),2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8个月随访,结果发现药物配合针灸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针灸辅助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对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隔药灸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和对照组单独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治疗组在改善疼痛、降低血沉和C-反应蛋白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方法:采用自拟马钱子合剂配合西药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7例,与单独应用西药组3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沉、C反应蛋白、指地距、Schober试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扩胸度治疗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钱子合剂配合西药比单独应用西药组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更好,有可能为强直性脊柱炎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中医针灸的传统及特殊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近况及临床效果,认为针灸已成为治疗强直胜脊柱炎的有效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以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王海平 《河北中医》2012,34(1):71-7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以加味三妙散配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对照组45例单纯予以柳氮磺吡啶治疗。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僵晨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1.1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僵晨时间、ESR及CRP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三妙散合柳氮磺吡啶治疗AS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隔药灸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和对照组单独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的方法进行观察,发现治疗组在改善疼痛、降低血沉和C-反应蛋白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60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近期控制14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5例;对照组近期控制8例,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9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醋氯酚酸片复合金乌骨通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全组44例,其中男35例,女9例,年龄17~51岁;病程1年内31例,1~10年9例,10年以上4例;临床表现髂关节痛39例,腰背疼痛41例,晨僵者37例,晨僵时间1~3h,颈肩痛者23例,髂关节疼痛者28例;查体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4"字试验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口服醋氯酚酸片100mg,2次/日,同时口服金乌骨通胶囊1.05g,3次/日,4周为1疗程。结果:全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腰背痛、晨僵、颈肩痛、骶髂关节痛、髋关节痛、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4’字试验均明显改善。依疗评价效标准评价,显效17例(占38.69%),有效26例(占59.09%),无效1例(占2.27%)。结论:醋氯酚酸片复合金乌骨通胶囊是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予温针疗法,对照组予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10.0%,总有效率为7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温针疗效明显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19.
根据经络理论,采用盘龙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例,患者腰痛等症状消失,提示该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电针与温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温针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运用电针疗法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10.0%,总有效率为2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明显优于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