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评价脑血管狭窄与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及ABCD2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Johnston等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9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危险分组,观察其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各危险组之间卒中率的差异;通过CTA评估脑血管狭窄,并分为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分析脑血管狭窄与2、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的关系,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0例.2、7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0例(0%)、2例(5%);评分为4~5分的患者46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4例(8.7%)、11例(23%);评分≥6分的患者12例,2、7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25%)、4例(33.3%).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脑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TIA后7d内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 vs 5.6%,P=0.04).(3)血管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比较,中、高危的比率增高(46.4% vs 19.4%),且其比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1) ABCD2评分能够预测TIA患者2、7d内卒中发生率,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2)合并中重度血管狭窄的TIA患者较脑血管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3)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ABCD2评分法将TIA患者分成0~3分、4~5分和6~7分3组,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于TIA继发脑梗死患者,比较各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和病程1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214例TIA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5.2%。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9%、30.1%和60.0%(P〈0.05)。对于TIA继发脑梗死患者进行MESSS评分和ADL评分的比较,显示3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TIA继发脑梗死患者的残损程度及预后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和ABCD2评分结合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颅内动脉MR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ABCD2评分及ABCD2+ DWI+MRA评分对182例TIA患者进行评定,观察TIA后2d、7d和30 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及ABCD2+ DWI+ MRA评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准确度.结果 本组56例(30.8%)患者于30 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42例(23.1%)发生于7d内,19例(10.4%)发生于2d内,均无脑出血发生.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与高危组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DWI异常患者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者(均P<0.05).30 d时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P<0.05).伴DWI异常及颅内动脉狭窄≥50%的低危组患者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WI正常和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均P<0.05).ABCD2+ DWI+ MRA评分预测TIA第2d、第7d及第30 d的脑梗死率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ABCD2评分(均P<0.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DWI和MRA能进一步提高预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 d和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81例TIA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方TIA患者7 d和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31例(38.2%)患者于30 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19例(23.4%)发生于7 d内。ABCD2评分≥4分是TIA后发生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评分多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的发生危险性较高,应及时住院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d和3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19例住院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访发生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发生后50例(42.0%)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症状持续时间≥10min、ABCD2评分≥4分是TIA后7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是TIA后30d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颅内动脉狭窄重和"ABCD2"评分高的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发生危险性较高,抗凝治疗可使TIA患者有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Rothwell对TIA的ABCD评分标准,测定103例TIA患者的评分和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评分≤3分的TIA患者有41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4分的TIA患者有27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8%;评分5分的TIA患者有2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0%;评分5分的TIA患者1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5%。在年龄≥60岁、血压140/90mmHg、偏瘫伴口齿含糊、症状持续时间≥60min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在单纯偏瘫和单纯口齿含糊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结论TIA患者不同的ABCD评分值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反之,分值越低,发生率越低;Rothwell的ABCD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及ABCD2评分法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测定79例TIA患者(TIA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血清hs-CRP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3组间hs-CRP水平,并观察其2 d、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中、低危组间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3分的TIA患者22例,2 d、7 d发生脑梗死分别为1例(4.5%)、2例(9.1%);评分为4或5分的患者31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3例(9.7%)、5例(16.1%);评分≥6分的患者26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7例(26.9%)、10例(38.5%).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hs-CRP水平关系密切,两者呈正相关.ABCD2评分值不同,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结合纤维蛋水平白原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用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测定20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TIA患者中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27例。ABCD3-I评分组中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23%、11.63%和29.27%(P0.05),ABCD3-I评分+Fib水平组中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3分)TIA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23%、9.92%和30.61%(P0.05)。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6(0.56~0.77)和0.69 (0.59~0.80)。ABCD3-I评分法和ABCD~3-I评分法+纤维蛋白原水平组的评分与脑梗死发生率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0.26(P0.05)。结论 ABCD3-I评分能够较为准确地对TIA患者7d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进行预测,结合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更能为准确地预测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ABCD2 评分量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探讨其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96 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由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5 项内容组成的ABCD2 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和危险分层,计算发病7 d 内脑梗死发生率,分析ABCD2 评分量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脑梗死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 d 内96 例患者中14 例(14.58%)进展为脑梗死,其中低危组(ABCD2 评分0 ~ 3 分)42 例中2 例(4.76%)发生脑梗死;中危组(ABCD2 评分4 ~ 5 分)40 例中8 例(20.00%)发生脑梗死;高危组(ABCD2 评分6 ~ 7 分)14 例中4 例(28.57%)发生脑梗死.3 组患者发病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66,P = 0.034).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 d 内,患者ABCD2 评分和危险分层不同,脑梗死发生率不同,ABCD2 评分越高,近期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越高.依据ABCD2 评分量表,从临床特征判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 d 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预测作用,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经颅多普勒和颈部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10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126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TCD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资料。按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计算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126例TIA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26例,占20.6%。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5)。TIA后7 d脑供血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较脑供血动脉狭窄<50%的患者明显升高(P<0.05)。ABCD2评分≥4分、脑供血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7 d脑梗死发生率为33.8%,与ABCD2评分≥4分、脑供血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7.7%)比较,其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预测7 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经颅多普勒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ABCD评分系统预测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按照Rothwell对TIA的ABCD评分标准,测定77例TIA患者的评分和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评分0分的TIA患者有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0;1~2分的TIA患者23例,脑梗死发生率17.4%;评分3~4分的TIA患者36例,脑梗死的发生率27.8 %;评分5分的TIA患者8例,脑梗死发生率为37.5% ;评分6分的TIA患者7例,脑梗死发生率85.7%.年龄>60岁,血压140/ 90 mmHg,偏瘫伴口齿含糊,症状持续时间>60min的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TIA患者的ABCD评分值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相关,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反之,分值越低,发生率越低;Rothwell的ABCD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快速、简便和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30d脑梗死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访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评分、MRA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50例(42.0%)TIA患者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与TIA后7d和30d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直线相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TIA后7d和30d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比50%的患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对TIA后脑梗死发生有预测价值,"ABCD2"评分结合MRA检查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表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住院的12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率的χ2检验。结果:31/120例(25.83%)患者在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6分为高危组,ABCD2评分4~5分为中危组,ABCD2评分≤3分为低危组。TIA后7 d脑梗死发生率,CTA颅内外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与〈50%的患者相比明显增高(P〈0.01)。结论:ABCD2评分法预测7 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颈部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80例,并根据ABCD2评分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80例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共18例(22.5%),低、中、高危组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6.9%、27.3%、38.9%,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7.1%、4.3%(P0.05)。ABCD2评分≥4分的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54.2%,高于无斑块组(11.1%)(P0.05)。结论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ABCD^2评分法和纤维蛋白原预测TIA后短期脑卒中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法和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分别测定135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和ABCIY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55(0.668-0.842)和0.711(0.618-0.804)。135例TIA患者中42分者13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零;评分为3分者1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评分为4分者30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7%;评分为5分者40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5%;评分为6分者2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54%;评分≥7分者1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8%。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8分)组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21%和55%(P〈0.05)。结论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法。ABCD^2+纤维蛋白原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ABCD2评分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有 T IA发作史的脑梗死患者96例,根据ABCD2评分法分成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比较高、中、低危组继发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结果低危、中危和高危3组之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 IA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该评分高低可能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ABCD 2评分结合磁共振MRA及DWI评分(ABCD2-DI评分)评价TIA及小卒中患者发病后7~90d脑梗死的发生率/复发率。方法以2010-01—2012-06住院TIA及小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72h内完善头颅MR(包括MRA及DWI),进行ABCD2-DI评分,随访发病后7d、30d及90d脑梗死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TIA患者7d、30d及90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9%、23.5%及29.4%;小卒中患者7d、30d及90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6.2%、28.6%及33.9%;TIA/小卒中发生后7d内新发脑梗死/短期复发概率较高,患者随着时间延长其复发率较TIA发展为脑梗死概率更高。结论 ABCD 2-DI评分可提高对TIA及小卒中患者发病后90d内脑梗死发生率及复发率的预测,尤其是TIA发生后7d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应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Johnston等对T1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12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观察其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标准是目前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对病程<7 d的220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和中-高危组(4~7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 d、6个月、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根据ABCD2评分,10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112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 d、6个月及1年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6%、6.5%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8.8%、27.7%及33.9%;中-高危组TIA发病7 d、6个月及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颈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北京水利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71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度,筛选出TIA发生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并分析ABCD2评分、管腔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者39例(22.8%);ABCD2评分、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不同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高危组患者TIA后7d脑梗死发生率高于低危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BCD2评分、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度可以影响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两者结合对于TIA后7d内发展为脑梗死更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