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5060岁,其药物治疗首要目的是通过免疫抑制减少自身抗体的合成。目前治疗寻常型天疱疮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利妥昔单抗、血浆置换疗法等。其中糖皮质激素是寻常型天疱疮一线治疗药物,合理选择治疗起始剂量及规律减药是治疗关键;合用免疫抑制剂可降低糖皮质激素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国内一般首选硫唑嘌呤及环磷酰胺,个别患者可单独应用免疫抑制剂控制;IVIG可作为顽固性寻常型天疱疮的二线用药,用于对传统治疗方法抵抗的活动性寻常型天疱疮的治疗,可快速控制病情;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种新型免疫生物制剂,已投入临床使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必须警惕其并发感染的风险;血浆置换疗法可快速降低自身抗体水平,用来治疗病情危急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全身泛发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好发于老年人。表皮基底膜带有线状IgG沉着。预后良好。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八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均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许彩燕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1,(3):93-94
目的:对2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6~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2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纳为观察对象,对其实施全面护理.观察分析患者的瘙瘁改善时间、红疹消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后,患者的瘙痒改善、红疹消退、创面愈合时间均较短,分别为(3.20士0.54)d、... 相似文献
4.
5.
患儿 ,女 ,5岁。因全身皮肤反复发生红斑、水疱及糜烂半年就诊。其母诉半年前患儿双上肢屈侧、腹部出现少许红斑、丘疹伴瘙痒。 5天后 ,在红斑和正常皮肤上出现成批水疱 ,呈半球形 ,直径约 1~2cm ,疱壁较厚 ,不易破溃 ,破溃后形成糜烂面。患儿系足月顺产 ,母孕期无上感及特殊用药史 ,父母非近亲婚配 ,生育 3胎 ,患儿为第 2胎 ,其姐 7岁 ,弟 3岁 ,身体均健康 ,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及疱疹性皮肤病史。患儿发育较差 ,体重 17kg ,余未见特殊。皮肤科情况 :全身皮肤除颜面外泛发大片红斑 ,在红斑和正常皮肤上散在分布疱壁紧张的水疱、大疱 ,疱… 相似文献
6.
佟靖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12):12-14
大疱类疾病中可分为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两大类,前者多发,故本节只介绍天疱疮.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皮肤黏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出现不易愈合的大疱性损害为其特征.其病因尚不明了.临床上根据皮肤损害特点可以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等几种类型,其中口腔黏膜的寻常型天疱疮最为多见,且最早出现,皮肤病损出现较晚;女性多于男性,并多见于中年及中年以上者.对口腔医生能够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天疱疮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经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寻常型天疱疮的患者16例,在综合治疗的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结果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天疱疮护理重点是预防和控制感染,做好皮损局部护理,加强对黏膜的护理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重视心理护理及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8.
大疱性皮肤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水疱监皮肤病,由于遗传缺陷或免疫学异常引起表皮细胞间连接或真表皮连接的破坏,从而导致水疱的形成。疱性皮肤病多见于老年人及婴幼儿,如果护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下面将大疱性皮肤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正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非遗传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大多发生于老年人,临床上相对少见。以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发生紧张性水疱和大疱为主要临床特征。Nikolsky征阴性,其组织病理为表皮下水疱,直接及间接免疫荧光可检测到抗皮肤基底膜自身抗体。一般多为单独发病或首发疾病。近些年,在既往有脑血管病、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发生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病例并不少见,并已引起皮肤科医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闻丽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66-67,72
目的:探讨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60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3±6.2)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2.2±3.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6.67%,对照组为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寻常型天疱疮的护理体会。方法对65例寻常型天疱疮应用消毒隔离、皮肤护理、黏膜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及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及方法,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应用上述护理措施及方法,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结论正确的心理护理和皮肤护理,严格的消毒隔离,指导患者合理、规则用药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1例6岁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采用维医联合外用激素治疗,并对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文献进行复习。方法选取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附属医院皮肤科于2019年8月16日收治的1例儿童大疱性类大疱疮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维医清除疗法联合外用卤米松治疗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31 d,对比治疗前后的皮疹变化;了解本例患儿发病与注射疫苗有关。结果经治疗患儿周身红斑、水疱、大疱基本吸收,干涸结痂,偶有散在新发小水疱,无糜烂,瘙痒不明显,治疗效果明显。结论维医清除疗法相当于中医清热解毒法,联合局部外用中强效激素治疗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疗效明显,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可供偏远地区借鉴,提高偏远地区临床治疗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1例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疹是药物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1958年首次报道,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种变应性药疹,病死率达47%,至1993年由于治疗手段的改进,病死率降至25%。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以鲜红或紫红斑片,其上有大小不等的水疱及表皮松解为特征,常遍布全身,表皮稍擦即破,呈现红色糜烂面,糜烂面大量渗液,像烫伤样表现,多伴有眼、鼻、口腔、外阴粘膜损害。 相似文献
15.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为药疹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常由磺胺药、解热镇痛剂、抗生素及巴比妥类药物引起,起病急,中毒症状严重,皮肤损害面积大,口腔粘膜和眼结膜可同时受累,易继发感染.2000年3月~2003年12月,我院皮科共收治28例,由于施行了行之有效的护理,住院期间未出现皮肤感染和其他部位的继发感染,全部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一例三氯乙烯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琳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0,18(3):163-163
三氯乙烯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可经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吸收。中毒主要表现为皮损、发热和肝功能损害,预后差 [1]。我科于 1999年 11月收治一例职业性三氯乙烯所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疗效显著。1病例介绍 患者,男, 21岁,于 1999年 11月 1日入院。查体: T38.6 C, P 86次/分, R20次/分, BP 17/8kPa。急性重病容,全身皮肤呈广泛性多形红斑,表面可见水疱、大疱。四肢水疱大约2cm × 2cm,前胸、背部大疱溃破,表皮大片剥脱,可见多处皮肤感染化脓…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皮损培养病原菌和药敏结果,以及相关的感染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019年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皮损培养阳性结果及同步检测的感染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皮损培养的主要病原菌.药敏分析显...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9)
目的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感染情况,并分析诱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轻重程度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并积极给予其他相关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转归及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率与年龄、性别、血白蛋白水平、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116例患者中,病情缓解110例,缓解率为94.83%,不详者5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0.86%;重症患者缓解率(83.33%)明显低于中轻症患者(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6例患者中,发生感染25例,感染率为21.55%;其中细菌感染24例,感染率为20.69%;真菌感染4例,感染率为3.45%;感染部位包括皮肤感染19例,肺部感染3例,败血症2例,尿路感染3例,口腔感染4例;其中合并2种感染2例(中症1例,重症1例),合并3种感染2例(均为重症);共分离出病原菌31株,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念珠菌,分别占35.48%、19.35%、16.13%、12.90%;患者感染率与病情程度及血白蛋白水平有关,血白蛋白水平较低者感染率(35.29%)大于血白蛋白水平较高者(15.85%);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感染率(44.44%)大于中症(11.48%)、轻症(10.53%)患者。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发病率较高,感染率与病情程度和血白蛋白水平有明显相关性;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此类患者的皮肤护理及感染防控。 相似文献
20.
1 病历摘要患者,女,32岁。因头痛、发热,自用安乃近及氨苄青霉素治疗3天,出现皮肤搔痒,全身丘疹2天入院。体检:T36.4℃,P78次/min,Bp14/9Kpa,R24次/min,神清,精神萎,痛苦面容。全身紫红丘疹,且大片融合,胸、腹、背部紫红斑上可见少数大疱,尼氏征阳性。第2日,双眼红肿,口周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