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与家庭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抑郁作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从遗传、家庭因素、人格、归因、应激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探讨青少年抑郁发生的原因,为青少年抑郁的治疗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考虑到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并对青少年的心身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探讨家庭心理治疗的应用,对青少年抑郁的成功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8-12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合并拒绝上学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9 年3—12 月在我院诊断抑郁障碍的儿童青少年患者共84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评估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家庭功能。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合并拒绝上学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同伴关系紧张、父母受教育水平低、非独生子女、抑郁焦虑程度严重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合并拒绝上学行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同伴关系紧张、父亲受教育水平低、非独生子女、抑郁程度高是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拒绝上学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合并拒绝上学行为较普遍,而同伴关系紧张、父亲受教育水平低、非独生子女、抑郁程度高是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拒绝上学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广州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自杀行为青少年为观察组,选100例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青少年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自身人格特征等指标。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其自杀行为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青少年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攻击性人格及冲动性人格量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高;单亲家庭或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校无健康心理教育课、抑郁或焦虑、冲动或攻击性人格、负面事件、消极应对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独立危险因素,P 均<0.05。结论家长及学校应正确引导青少年处事方式,积极面对生活,打消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青少年人群的抑郁情绪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 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以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青少年情绪智力量表对1 732 例在校中学 生进行调查。结果 抑郁情绪总分和情绪智力总分在年级、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家庭状况及父母的文化水 平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抑郁情绪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与情绪智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 (P <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年级、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家庭状况及父母的文化水平6 个因素后,情绪管理、情绪感知、情绪理解及情绪运用对抑郁情绪有预测作用(P <0.05)。结论 抑郁情绪与 情绪智力相关,提高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水平可减轻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了解青少年癌症患儿心理危机现状,基于生态系统论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青少年癌症患儿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8~18岁青少年癌症患儿及健康青少年,采用DASS-21(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 21)量表现场调查,问卷数据双遍录入后进行分析.从生态系统论的微观、中观、外观、宏观系统分析患儿个体、家庭、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关联度及相互影响,以明确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调查青少年癌症患儿218人,进入研究分析217人,心理危机检出率为45.6%,其中抑郁检出率(26.7%)高于健康青少年(12.5%),焦虑检出率(45.6%)高于健康青少年(13.5%),压力检出率(24.4%)高于健康青少年(8.5%).在各影响因素里面,男性抑郁检出率高于女性,独生子女抑郁、压力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专制型家庭教养患儿抑郁、压力检出率高于民主型家庭教养患儿,首诊及定期随访患儿焦虑检出率高于未定期随访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癌症患儿发生心理危机风险最高.结论:青少年癌症患儿存在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危机,独生子女及专制型家庭患儿表现尤为突出,需要医院、家庭、社会、学校多方位联合,实施预防性干预,为患儿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了解青少年癌症患儿心理危机现状,基于生态系统论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青少年癌症患儿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8~18岁青少年癌症患儿及健康青少年,采用DASS-21(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 21)量表现场调查,问卷数据双遍录入后进行分析.从生态系统论的微观、中观、外观、宏观系统分析患儿个体、家庭、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关联度及相互影响,以明确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调查青少年癌症患儿218人,进入研究分析217人,心理危机检出率为45.6%,其中抑郁检出率(26.7%)高于健康青少年(12.5%),焦虑检出率(45.6%)高于健康青少年(13.5%),压力检出率(24.4%)高于健康青少年(8.5%).在各影响因素里面,男性抑郁检出率高于女性,独生子女抑郁、压力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专制型家庭教养患儿抑郁、压力检出率高于民主型家庭教养患儿,首诊及定期随访患儿焦虑检出率高于未定期随访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癌症患儿发生心理危机风险最高.结论:青少年癌症患儿存在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危机,独生子女及专制型家庭患儿表现尤为突出,需要医院、家庭、社会、学校多方位联合,实施预防性干预,为患儿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方法对61名门诊抑郁障碍青少年家庭采用定性家庭访谈问卷,与57名正常青少年家庭对照。结果患者组80.3%病前有人际关系困难、47.5%有早年负性生活事件(分离、虐待等)(P〈0.05);患者组父母44.3%有心理障碍(P〈0.05),在教养孩子方式上比对照组缺乏或过度关心、控制(P〈0.01),63.9%患者家庭存在情感表达困难(P〈0.01),54.1%患者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P〈0.05),后者与婚姻不良有关。结论家庭在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制定预防及早期治疗策略时需考虑家庭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方法 对61名门诊抑郁障碍青少年家庭采用定性家庭访谈问卷,与57名正常青少年家庭对照.结果 患者组80.3%病前有人际关系困难、47.5%有早年负性生活事件(分离、虐待等)(P<0.05);患者组父母44.3%有心理障碍(P<0.05),在教养孩子方式上比对照组缺乏或过度关心、控制(P<0.01),63.9%患者家庭存在情感表达困难(P<0.01),54.1%患者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P<0.05),后者与婚姻不良有关.结论 家庭在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制定预防及早期治疗策略时需考虑家庭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以及适当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80例心理门诊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应用SAS、SDS、HAMD-17及HAMA评估焦虑抑郁情绪程度,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并给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联合干预。结果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为个性内向、学业压力大、家庭教养方式不良、人际交往能力差、单亲家庭;给予干预前后SAS、SDS、HAMD-17及HAMA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心理治疗与药物联合治疗干预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影响因素,可明显缓解症状,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氛围与积极心理品质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青少年价值—行为特征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抑郁水平进行测量,采用问卷调查父母婚姻状况和家庭氛围,有效数据共47872份.结果(1)父母婚姻状况为其他情况的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最低(M=688.87),抑郁水平最高(M=18.56).(2)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亡故或其他情况对青少年抑郁均有显著影响(P<0.001),但积极心理品质对他们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3)积极心理品质在家庭氛围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方面存在差异: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P=0.001).结论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越高的青少年,改善家庭氛围更能够减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1.
260例青少年学生心理疾病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在校青少年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断分类、影响治疗的因素及相关问题。方法 采用心理门诊确诊的 2 6 0例青少年学生病例 ,采用调查表对其父母文化、家庭居住地、初始患病年龄、就医时间、就医态度、接受治疗以及患病对学业及社交影响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神经症及适应障碍位居疾病分类的前 6位 (占 85 76 % ) ;疾病类型与性别、年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父母文化、居住地与就医时间及态度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 <0 0 0 1 ) ;初始患病年龄 1 5~ 1 8岁占 71 1 5 % ;患病后不愿到精神卫生机构就医者占 89 78% ;学业及人际关系在高中与大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结论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及疾病治疗的主要因素为 :学习负担过重 ;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重视不足 ;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存在偏见及措施不力。建议提高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疾病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青少年中医体质情况,分析中医体质与抑郁合并焦虑状态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抑郁合并焦虑青少年的资料作为抑郁合并焦虑组,另选取同时期无焦虑及抑郁的青少年52例作为健康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青少年抑郁合并焦虑的影响因素。 结果 抑郁合并焦虑中,4例量表无效,共74例有效量表。健康中,2例量表无效,共50例有效量表。两组性别、年龄、地区、父母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合并焦虑中医体质分布中,痰湿质、血瘀质发生焦虑的占比相对较高。两组中医体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体质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呈正相关(P<0.05)。 结论 青少年中医体质与抑郁合并焦虑密切相关,应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增强体质,预防抑郁焦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情绪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重庆市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制定符合青少年罪犯心理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909名青少年罪犯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研究。结果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0.4%、51.2%,明显高于常模(P<0.01),共患焦虑、抑郁占31.3%。家庭经济状况好、学历高是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童年期受虐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是焦虑发生的保护因素,而童年期受虐、非独生子女是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其积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172,r=-0.208,P<0.01),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19,r=0.390,P<0.01)。结论青少年罪犯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帮助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助于降低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筑养路职工的抑郁状况以及了解抑郁的相关因素,为高原地区治疗心理性疾病奠定治疗基础。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选择海拔3000~4000米海拔高度的筑养路职工进行问卷发放、现场调研探讨抑郁发生因素。总计调查605人份,发现有71例有抑郁症状,从中随机抽取48例,观察组24例患者进行颅磁刺激,对照组24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结果经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筛查,发现71例职工存在抑郁,海拔3000米以上筑养路职工抑郁发病率11.74%。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性格内向、独生子女、文化水平不高、无家庭社会支持是发生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可依据经颅磁刺激作为高原地区开展新的心理疾病的治疗模式,通过针对相关导致不良情绪因素制定高原地区筑养路职工焦虑、抑郁预防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少年自杀未遂占综合医院门诊就诊构成比及影响青少年自杀未遂相关因素. 方法 调查14年中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7364名青少年,并对因服毒自杀未遂就诊的43名青少年进行跟踪随访.采用自编调查问卷、Beck 抑郁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并调查自杀未遂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原因.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7364名青少年中,自杀未遂者43例(0.58%) ,男女之比接近1:1 .自杀未遂者中32.56%为反复自杀未遂.自杀未遂原因以家庭矛盾居多(32.56%).青少年自杀未遂危险因素有可疑幻听、吸烟、受同伴欺侮、父母再婚、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生活事件等.保护因素有家庭和睦和社会化程度高.结论 自杀未遂在青少年中并不罕见,临床医生与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其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口腔心身症发病的相关因素,为其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8例口腔心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并比较存在心理疾病和无心理疾病患者的各种相关资料.结果:200例患者中,口腔心身症患者58例,发病率29%;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明显升高(P<0.05),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显著上升(P<0.05),58例口腔心身症患者中存在焦虑/抑郁的患者共43例,无心理疾病的患者15例;与无心理疾病组比较,存在焦虑/抑郁组的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更高、负性生活事件数更多(P<0.05)、负性生活事件值更大(P<0.05).焦虑/抑郁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分都显著低于无心理疾病组(P<0.01).结论:社会支持不足、负性生活事件可增加口腔心身症的发生率,控制负性生活事件,加强社会支持是预防口腔心身症产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杨泽斌  刘晶晶  赵美红 《黑龙江医学》2012,36(7):554+556-554,556
抑郁是老年心血管病人最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而精神心理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特别是心肌梗死后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有抑郁的病人,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较差的预后。因此,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抑郁的主要相关因素的心理护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抑郁障碍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 以永安市区2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为抽样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151名中学生进行SDS自评量表问卷调查.在确诊有抑郁障碍的142名中自愿入研究组60名,在排除抑郁障碍的学生中随机选6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用自编社会学量表对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家庭收入等进行调查,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自评,并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进行综合干预.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1 151份, 142名被确诊为抑郁障碍,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为12.34%.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产生及轻重可能与家庭关系、父母养育方式、应激性生活事件等有关.结论 抑郁障碍是青少年群体的常见精神疾病,通过综合干预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持续有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家庭互动对中职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家庭互动对中职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QSFD)、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LEQ)对上海市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年级的95名学生进行调查,对所获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和阶层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家庭互动、青少年生活事件均与抑郁、焦虑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控制了青少年生活事件影响的阶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情感介入(β=0.417,P<0.05)、情感反应(β=0.275,P<0.05)和问题解决(β=0.223,P<0.05)是抑郁的危险因素,情感反应(β=0.414,P<0.01)是状态焦虑的危险因素,情感反应(β=0.333,P<0.01)和疾病观念(β=-0.239,P<0.05)是特质焦虑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职生抑郁焦虑状态和家庭互动存在相关关系,家庭互动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反应性精神障碍是由急性或持久性精神刺激或创伤引起的精神异常、造成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引起心理疾病。 本文对我院100例青少年反应性精神障碍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今后开展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心理疾病的防治提供方便。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1978年—1993年间住院病人,在488例18岁以下儿童精神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