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干细胞是一组自我更新、长期稳定分化的细胞群体。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远端黏膜上皮发生改变,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肠型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是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和部分胃-食管连接处腺癌的癌前病变。BE通常发生在慢性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的放大内镜检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过去的10年中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患Barrett食管可使食管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最初认为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内出现柱状黏膜上皮。1983年Skinner等将Barrett食管定义为食管远端现出柱状黏膜上皮长度≥3cm。1994年Spechler等研究发现,约18%的患者在食管胃连接处(esophagus-gastric juction,EGJ)的黏膜病理检出杯状细胞,而检出杯状细胞是肠化生上皮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是指胃液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下端鳞状上皮受损.损伤修复过程中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这种化生的异常柱状上皮可有胃型、小肠型及大肠型化生多种表现形式,以不完全性小肠型化生较常见,其意义在于对反流物有更强的耐受性,但较正常上皮更易癌变。目前认为Barrett食管属于癌前病变,其腺癌年患病率为0.5%.虽其绝对值看似不高,但该患病率为正常人群的30倍以上。因此,积极诊治Barrett食管防止其癌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预防化生的柱状上皮癌变的治疗方法有:①手术或药物抗反流治疗,以期减少或阻断胃食管反流或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②内镜下损毁Barrett上皮;③NSAIDs阻断环氧合酶(COX),以期阻断细胞增殖过程;④常规内镜随访。临床上仅有有限的间接证据证实上述方法的有效性.除内镜随访外,其他方法目前均未被推荐临床广泛应用。本将对抑酸剂对Barrett食管的治疗价值做一系统回顾。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作为食管癌的一种常见癌前病变,与Barrett腺癌(EA)关系密切,约1%的BE可发生恶变。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中环氧合酶-2表达和逆转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寒冰  戈之铮 《胃肠病学》2006,11(3):178-180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是指食管下段的正常鳞状上皮被一种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传统Barrett食管定义中这种黏膜化生必须达到或超过3cm.而目前认为食管黏膜发生任何长度的肠化生均可定义为Barrett食管。这种特殊的肠化生可以一定模式(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进展为食管腺癌。有文献报道约5%的Barrett食管患者发生癌变,较正常人群高出40~100倍。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学现象,又称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因为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Dorman Barrett提出,所以后来这种病变即以他的名字命名。BE在欧洲和北美常见,亚洲人和黑人少见。西方国家食管腺癌比鳞癌更常见,在西欧国家近30年来食管腺癌发病率上升了8倍,上升率超过任何一种实体肿瘤。在亚洲食管腺癌也呈上升趋势。BE病人中每年约有0.5%发展为腺癌,由于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BE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1950年BarTett首先报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下部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1953年Allison等也报告了同样的病例。人们最初认为此变化可能是由先天性短食管所引起,后提出是由反流性食管炎的修复过程所致,并将此病变称为Barrett食管(BE),发生溃疡者称Barrett溃疡,Barrett食管发生腺癌者称Barrett腺癌。  相似文献   

8.
房殿春 《临床内科杂志》2009,26(11):731-73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卜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因Barrett食管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临床上受到广泛重视。过去Barrett食管在临床上较少见,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可通过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是目前已知的致食管腺癌(AC)的最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2005重庆草案)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0.
一、Barrett食管的定义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鳞状上皮逐渐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临床上表现为狭窄、溃疡和裂孔疝。1975年Barrett首先描述此病。Barrett食管的发病与食管癌紧密相关,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现就其发病机制、标记物检测及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重视Barrett食管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新光 《中华消化杂志》2004,24(11):641-642
1950年Barrett首先发现食管下端黏膜由柱状上皮代替鳞状上皮的病理性改变,是一种不同于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疾病。1970年Trial进一步观察到Barrett食管(BE)黏膜的结构与正常贲门黏膜的不同,病变与肠上皮相似,含有杯状细胞和微绒毛。半个世纪以后,BE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食管腺癌发生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老年Barrett食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它是反流性食管炎常见并发症之一,正常人群BE发生率仅1%左右,而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发生率高达10%~15%。BE与食管腺癌发生关系密切,较正常人群发生几率高40~100倍。平均5%~10%BE遵循肠化——不典型增生——腺癌规律逐渐进展为食管腺癌,80%食管腺癌发生于BE,40%贲门腺癌与BE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一、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澳大利亚胸外科医生Barrett于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定义为化生的柱状上皮取代鳞状上皮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远端食管黏膜,原因至今未明。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这种化生的柱状上皮包括3种成份:黏液腺,黏液.泌酸腺,含有杯状细胞的特殊肠上皮腺体。  相似文献   

16.
Barrett食管粘蛋白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Barrett食管中粘蛋白的表达,探讨粘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arrett食管上皮中MUC1、MUC2、MUC3、MUC5AC及MUC6粘蛋白的表达,分析粘蛋白表达与Barrett食管组织病理学分型及放大内镜下小凹分型间的关系。结果Barrett食管胃型化生上皮以及肠化上皮均可见MUC1的弱阳性表达;肠化上皮中见MUC2的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主要位于杯状细胞胞浆中;MUC3不仅在Barrett食管肠化上皮表层的柱状细胞及杯状细胞浆表达,而且在肠化上皮的无肠化区的柱状细胞内也可见阳性表达;MUC5AC不仅在Barrett食管胃、肠上皮化生的表层柱状上皮胞浆内强阳性表达,而且在杯状细胞亦见阳性表达;在Barrett食管胃、肠两型上皮化生的深层腺体均可见MUC6的阳性表达,抗原定位于细胞浆内,杯状和柱状细胞均有阳性反应物质;在不同分型小凹中,绒毛状及不规则型小凹上皮MUC2、MUC3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点状和棒状(P〈0.01);MUC2、MUC3仅在肠化上皮中表达,在胃底及交界型上皮中无表达;MUC1、MUCSAC及MUC6在胃型及肠型化生上皮中均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在各组织病理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rrett食管肠化生上皮中特异表达MUC2与MUC3;MUC3的表达可能是肠化形成的早期事件;绒毛状及不规则型小凹中MUC2与MUC3高表达提示两型小凹的肠型分化特点,检测其表达有助于Barrett食管特殊肠上皮化生的识别。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Barrett''''s食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arrett’s食管是慢性胃食管反流致食管下段鳞状上皮损伤后被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改变,也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上消化道的重要致病菌,其感染可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非贲门部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近十年来,随着H.trylori人群感染率降低,消化性溃疡和胃窦、胃体部肿瘤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胃食管反流疾病(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Barrett’8食管、食管下段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势头。因此,H.pylori感染在Barrett’s食管发病及其发展为食管腺癌中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草案)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9.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50倍,发生率为每年1/150。目前Barrett食管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测和病理活检。由于BE位置结构的特殊性,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院1998年6月~2007年6月行胃镜检查11980例,其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958例,内镜发现并经病理证实Barrett食管患者8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Cdx2和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Cdx2和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表达,探讨3种食管黏膜疾病的内在关系。方法选取反流性食管炎30例、Barrett食管18例及食管腺癌2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正常食管上皮黏膜25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x2和MUC2的表达,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dx2和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Cdx2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中无表达,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66.7%和28.0%,在Barrett食管中表达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P〈0.05),亦明显高于食管腺癌(P〈0.05);MUC2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和反流性食管炎组织无表达,在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1%和24.0%,Barrett食管中表达率明显高于食管腺癌(P〈0.05)。两者表达情况相似。结论Cdx2是肠上皮化生的始动因素,MUC2的表达是肠上皮化生的晚发事件。Cdx2和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支持这3种食管黏膜疾病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